許多人在育兒方面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許讓你感到頭疼、焦慮,比如:孩子早戀、叛逆、厭學、沉迷游戲、考前焦慮等等。清心渡金牌心理咨詢導師張老師,每天帶你了解一點育兒小知識。
嚴格不是粗暴的遮羞布
過度的溺愛是害孩子,而過度嚴厲同樣也是在害孩子。媽媽對孩子提出比較高的、比較嚴格的要求是必要的,但應當把握好“度”。
如果媽媽期望過高的話,就有可能會適得其反,這時孩子會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達不到媽媽的要求,無論怎樣努力都是失敗,漸漸地就會失去信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有些極端的孩子干脆來個“死豬不怕開水燙”,反正無論如何都達不到要求,索性主動棄權,自暴自棄。
有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是班里的學習委員,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但媽媽對她的期望過高、要求過嚴,要求她每門功課必須在98分以上。有時她考了95分,雖然在班里名列前茅,媽媽卻仍不滿意,對她嚴厲批評。在媽媽的嚴厲管教下,她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漸漸地,她便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對學習也產生了厭倦,開始喜歡上了逃課,當老師找到她時,她蜷縮在路邊,十分恐懼,并且哀求老師不要把她送回家去,她害怕回家面對嚴厲的媽媽。
慈母敗子的錯處在于讓孩子的自我意識無限地擴張,而嚴母毀子的錯處在于讓孩子的自我意識無限地萎縮。媽媽過于嚴厲,不僅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危害,還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如果媽媽對孩子管教過于嚴苛,對孩子沒有耐心,容易暴怒、動輒體罰,就會適得其反。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就會潛意識中把暴力植入自己的大腦,以為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崇尚武力解決一切的習慣,嚴重阻礙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曾有位心理學家介紹過這樣一起個案:有個媽媽總覺得7歲的女兒動作慢,對女兒橫豎看不順眼,經常打罵孩子,發展到后來,幾乎每天都要打女兒。女兒看上去是個非常聰明伶俐的小姑娘,當他問這個小姑娘媽媽為什么要打她時,她一邊怯怯地看著媽媽,一邊不好意思地說是自己表現不好,老說媽媽不喜歡聽的“臟”字。他扭過頭來再問女孩的媽媽,這個媽媽則毫不在乎地說:“她的缺點太多了,現在對她嚴格一點兒,將來她才能更好。”
接著,他拿出了一張紙,讓女孩畫出她心目中的爸爸和媽媽。女孩三下兩下就畫好了。畫上的媽媽沒有耳朵、眼睛很小。問她為什么媽媽是那樣的形象,女孩解釋說,她害怕媽媽,希望媽媽永遠也看不見聽不見她的“壞”行為。
這個媽媽打著對孩子“嚴格教育”的幌子,實則是對孩子身體和心靈的粗暴虐待。嚴格不是粗暴的遮羞布,誠然每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與眾不同、出人頭地,但也要量力而為,不要強求孩子做超出他能力范圍的事,更不要拿一把標尺去衡量他。畢竟,每個孩子的心理素質和自身能力是不同的,媽媽應當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和水平,提出適當的要求。媽媽應該知道,孩子的成功與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快快樂樂地成長、幸幸福福地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