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在最近的一期學習中,錢老師通過案例的方式教會我目標導向思維。
目標導向,實質就是在還未開展工作之前,就知道結果是什么。因為結果是已知的,就會避免因糾結達到目標而采用的花式方法,最終只注重過程,卻沒達到目標的現(xiàn)象。
目標導向中,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方法,只是讓結果更加的合理,更加科學化。科學化的設計其實是給別人看的,是讓別人信服的。因此,過程是圍繞結果服務的。
今天,我有個跨部門的工作需要大家協(xié)作完成,當我開始將任務分解時,我開始焦慮,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每個人拿到任務時將會如何敷衍我的場景,突然,一種無奈與無助的感覺油然而生。
為了讓自己快速完成工作,我趕緊找回狀態(tài),想起了錢老師所講的目標導向思維。“你要什么樣的結果,過程的控制只是些小方法”。只要明確結果,那么過程中的一些方式方法是可以進行調整的。
因此,在分配任務時,我允許其他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風格,只要在最后的時間節(jié)點按照我的要求給我相應的結果就行了。誰知道,他們竟然同意了,并按照自己的方法完成了。我當時的那種暢快真的是無法用言語表達。
所以,在完成工作時,只要工作的結果是我要的,過程中,他人對待此事的態(tài)度其實不太重要,也沒必要因為他人的一些小情緒而影響自己工作的效率。所以,高的工作效率需要目標導向,需要刻意練習。
結合自己的一些經(jīng)歷,綜合闡述下自己在處理問題中常犯的一些錯誤,給大家以借鑒:
1、出發(fā)久了,忘了為什么出發(fā)
在一項工作任務中,有時候為了讓自己出彩,博得在領導心目中的分量,往往會夸大一些任務,讓過程看起來好艱難,最終自己完成了目標。現(xiàn)在細想,其實我把好多注意力都放在了過程,結果,最終的結果好像是硬套上去的結論。
因此,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大家都是社會人,都有自己的私利心,但有時候不能被自己的貪心霸占了大腦,否則,留下的只能是笑話。正如最近《演員的誕生》中,黃圣依因其夸張的演繹,為了爭奪更多的臺詞和話語權,使得整場表演尷尬,無不是暴露了人性中最大程度表現(xiàn)自己的弱點。因此,不管我們是什么身份,不要因為追求目標而夸大過程,甚至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2、想要完全控制過程,往往什么都控制不了
在目標導向思維下,最重要的是結果,過程只是服務結果的。如果過程所采用的方法不是原定設好的方式,只要是能夠達成目標,其實是可以適當改變方式的。如果我們步步管控,使得他人有逆反心理,最終可能連結果也達到不了。
3、將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于他人,只是自己的愿想罷了
生活中,工作中,我們往往想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如,希望孩子能夠放學后就及時寫作業(yè),不看電視,不玩手機,自己覺得定的規(guī)則都特別好滿足,可是孩子就是不照做,自己一頓發(fā)火,孩子也不高興,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我們想控制他人的想法其實是實現(xiàn)不了的,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行,他也是獨立的個體。
因此,不論何時,不要總想著去控制他人而控制事情的發(fā)展動態(tài),只要結果在我們的掌握中,過程還是可以適式地變通一些方式方法,這樣結果完美,過程愉悅。
如果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遇到類似的死結,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只要結果再我們的掌控中即可。
愿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用目標導向思維,規(guī)劃和實施2018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