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37歲那年在一片麥田里,
選擇用一把左輪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烏鴉群飛的麥田》,
也常常被認為是他的臨終之作。▼
畫中壓抑的情緒累積成一種極致張力,
充分滿足了人們的悲劇審美和獵奇心理。
用它來作為傳奇藝術家的絕筆,
簡直再合適不過。
可合適不一定是事實,
《烏鴉群飛的麥田》,
完成于梵高出事前半個多月,
至少有好幾幅作品的創作時間,
可以確定是在這之后。▼
然而詭異的是,
《烏鴉群飛的麥田》中描繪的場景,
完美預言了梵高自殺的一幕。
同樣位于麥田同樣發生在傍晚,
那群烏鴉也十分配合的,
像是突然被槍聲驚起。
難不成梵高提前大半個月,
就開始為自殺考察踩點設計流程?
這也太有儀式感了。
然而再有儀式感,
也同樣不一定是事實,
梵高的出事地點可能并不在麥田,
甚至他可能根本沒有開槍自殺。
1890年7月27日,
在法國奧維爾生活了幾個月的梵高,
像往常一樣扛著畫具出門寫生。
可當他傍晚跌跌撞撞回到旅館時,
腹部已經中了一槍。
一直照看他的加歇醫生匆匆趕來,
聽到梵高虛弱的說:
我在麥田畫畫時開槍自殺了,
不要怪罪任何人。
梵高住在巴黎的弟弟提奧得到消息,
乘最早一班火車趕往奧維爾,
他到達旅館時已經是第二天下午。
提奧安頓好后給妻子寫了封信,
讓她不要太擔心。
醫生們都說梵高身體強健,
說不準晚上就能好起來,
這樣自己馬上就能回家了。
提奧大概真的很希望,
一切會像自己所寫的那樣發展,
他一直守在哥哥床邊。
然而幾個小時后梵高突然發起高燒,
剛過午夜就停止了呼吸。
提奧來不及痛哭,
馬不停蹄的開始處理后事。
遺體如果不趕緊下葬,
在盛夏天氣里會很快開始腐爛。
第二天提奧在奧維爾的教堂里,
為哥哥舉行了葬禮。
但因為梵高不是本地人,
而且教會絕對禁止自殺行為,
神父拒絕讓梵高葬在教堂墓地。
提奧沒辦法只好去郊區公墓,
選了「麥田中一塊充滿陽光的地方」,
作為哥哥的長眠之地。
六個月后提奧去世,
將生前沒賣出去的上千幅梵高畫作,
都留給了28歲的妻子「喬」。
喬和梵高不過幾面之緣,
卻和丈夫一樣崇拜信任這位大哥。
她帶著剛滿周歲的孩子,
選擇了一條最看不到希望的路:
繼續丈夫生前未完的事業,
讓世人看到梵高的才華。
喬曾經做過外語老師,
用英文、法文、德文都能交流。
她聯系不同地區的畫商,
將梵高的作品免費借給他們展出,
一點點的累積知名度。
同時她還整理了梵高寫給提奧的,
近700封信件,
計劃將它們編輯出版,
讓世人能夠從更多角度,
去理解梵高真摯的藝術追求。
在喬全心全意的推廣下,
梵高的名聲終于傳遍了世界。
市面上涌現出大量仿作,
人人都想蹭熱度撈上一筆。
甚至有人專門寫了本書,
教大家如何辨別梵高的真跡與贗品。
梵高終于迎來了,
生前無比渴望的理解和認可。
而他那段草草了結的自殺事件,
也被研究者們重新翻了出來。
根據當時在場醫生記錄,
梵高身上的子彈是斜向上打入腹部的,
而且并沒有穿透身體。
如果是自己開的槍,
位置、角度和傷害程度都不太合理。
而且當警察到麥田調查時,
并沒有找到梵高所說的畫具和槍。
關鍵是梵高連吃飯都困難,
哪里來的閑錢買槍?
倒是鎮上一個喜歡捉弄梵高的少年,
剛從旅館老板那買了把槍,
沒事就喜歡帶著到處溜達顯擺。
剛巧那天他還被人看到,
和梵高一起出現在谷倉附近。
那如果梵高不是精神崩潰自殺,
也不存在提前踩點策劃,
為什么會畫出《烏鴉群飛的麥田》,
這樣壓抑的作品呢?
這幅布面油畫創作于1890年,
高50.5厘米,寬103厘米,
現收藏于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大概這么大▼
畫中用明亮的黃色描繪出大片麥田,
卻被陰沉的天空死死壓住,
有種暴雨前透不過氣的窒息感。
向遠處飛去的烏鴉沒有帶來活力,
反而加重了畫面的不安和焦躁。
梵高選用了寬幅畫布,
讓場景視野顯得十分廣闊,
卻沒有安排中心視點。
麥田中的三條小路,
分別向三個不同的方向延伸。
但盡頭都被遮擋,
給人一種「無路可走」的絕望迷茫。▼
大片金色的麥田,
被小路分割成兩個倒三角形。
和穩定的正三角形相反,
倒三角形會在心理上給人一種,
非常不安全的緊張感,
生活中常常被用來警示危險。▼
畫中景色沒有明顯的距離感,
遠處的麥田就和近處一樣清晰。
大量短線條筆觸,
營造出混亂瘋狂的視覺張力。
而天空和麥田的藍黃對比,
以及小路上的紅綠對比,
都顯露出強烈的沖突與不和諧感,
將畫面深深印在觀者的記憶里。▼
那一年六月,
提奧來信說兒子小文森特病了,
梵高立馬趕到巴黎,
探望這個與自己同名的寶貝侄子。
在巴黎小住期間,
梵高得知提奧的工作遇到困難,
經濟上可能會出現問題。
回到奧維爾之后,
梵高收到好友高更的來信,
說他心灰意冷想要離開歐洲。
接著梵高又聽說,
自己十分欣賞的年輕畫家修拉,
身患重病活不了多久了。
這些壞消息仿佛約好了一起出現,
悄無聲息的拖垮了梵高。
正是在這一時期,
他畫下了《烏鴉群飛的麥田》。
槍擊發生后梵高堅持說是自殺,
從表面上看,
是為了維護那個誤傷他的少年。
但更深層的動力,
也許是梵高覺得自己的死去,
對身邊的人都是解脫。
提奧如果不是一直接濟自己,
肯定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梵高在最后一封信中對提奧說:
「我的作品是冒著生命危險畫的,
我的理智已經垮掉了一半。」
在中槍后走回旅館的路上,
梵高也許用他剩下的一半理智,
認真設計了這場「自殺」。
他想來想去,
還是覺得半個月前畫的那幅,
《烏鴉群飛的麥田》,
最適合作為自己人生的終點。
其實現在已經過去一百多年,
真相究竟如何很難查證。
但不管出于什么樣的理由,
老好人梵高能有什么壞心思呢?
既然當事人自己堅持,
咱們還是尊重他的選擇吧。
梵高去世70年后,
還真有人在奧維爾一座農場里,
挖出了一把左輪手槍。▼
究竟是不是與梵高有關的那把,
沒人說得清楚,
不過梵高博物館曾在2016年,
將它公開展覽過一次,
也勉強算是給了官方認證。
于是這把不太確定哪來的的槍,
僅僅因為當年被埋對了地方,
拍賣估價就超過5w美元。
這要是再搞點畫架畫筆調色板,
趕緊到奧維爾找塊地埋著,
發家致富指日可待啊。
油畫《烏鴉群飛的麥田》出現的地方,
常常都能看到詩人波德萊爾的名字。
波德萊爾有首小詩《麥田》,
寫的就是對梵高和他這幅畫的感悟。
在網上許多波德萊爾經典詩句里,
都能看到它。
「他生下來。他畫畫。他死去。
麥田里一片金黃,
一群烏鴉驚叫著飛過天空」。
雖然加標點也就三十多個字,
而且也說不出到底哪好,
但藝術家之間的這種惺惺相惜,
多么浪漫!
多么感人!
。。。
梵高生于1853年,
波德萊爾死于1867年。
也就是說梵高才14歲,
波德萊爾他老人家就歸西了。
14歲別說畫出《烏鴉群飛的麥田》了,
距離梵高正式拿起畫筆,
都還有十幾年。
就算「麥田」后來名氣大了,
波德萊爾總不能,
詐尸賞畫托夢寫詩吧?
2018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中,
有一部《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是世界上第一部,
全程用油畫形式制作的動畫長片電影。▼
電影時長一個半小時,
從最初的立項到制作完成上映,
卻用了十年時間。
主創團隊從一窮二白開始拉投資,
找來100多個油畫藝術家,
加班加點的趕了幾年,
畫了6萬5千多張油畫,
才有了這部,
極度還原梵高藝術風格的電影。
電影一開始采用的畫面比例,
是最常見的16:9。
但梵高大多數作品都是接近方形的,
為了更好展現這些畫的視覺效果,
主創團隊最終選擇了一種,
最古老的畫面比例:
1.37:1。▼
制作前導演們甚至專門,
測試了市面上不同品牌的油畫顏料,
想找出最接近梵高畫作質感的。
而最后被選中顏料,
品牌名字就叫「梵高」。
今天的「短頸鹿瞎說畫」就到這里~
把絕望留在麥田,
繼續勇敢的向前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