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參考于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塞多留戰爭
昆圖斯·塞多留(Quintus Sertorius)曾是馬略手下一名悍將,當年蘇拉從希臘殺回羅馬時,塞多留戰敗逃亡西班牙。
在西班牙期間,塞多留建立起自己的元老院,組織軍隊,開辦學校,蓄積力量以圖繼續與蘇拉派斗爭下去。公元前77年,前執政官雷必達發起了一次反蘇拉武裝反抗,被打敗后其殘余部分逃往西班牙,悉數納入塞多留麾下,使得塞多留的軍事力量大為增強。
塞多留的問題,在蘇拉生前就已派了執政官梅特魯斯·皮烏斯前去鎮壓,但被塞多留的游擊戰打的無計可施,如今雷必達部隊的加入,西班牙形勢日漸告急,元老院急需一名優秀的指揮官接手西班牙戰場。
這時毛遂自薦的,是29歲的格奈烏斯·龐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這一畫面難免讓人想到當年的大西庇阿,同樣也是西班牙戰場,西庇阿當年主動請纓時是24歲。
這里介紹一下蘇拉改革后羅馬主要官職所要求的年齡,30歲時可獲得財務檢察官候選人資格,財務檢察官任期一年,31歲可獲得進入元老院資格,其后經歷8年元老院議員經驗后,39歲可獲得法務官候選人資格,法務官任期結束,會去某個行省擔任總督,直到42歲時,方可獲得最高官職——執政官的候選人資格。
龐培的嶄露頭角是內戰時期,其卓群的軍事才能得到元老院的極力贊賞。但此時的龐培,沒有擔任過以上任何官職,政治生涯可謂一片空白。由于羅馬軍隊的絕對指揮權只能是執政官或法務官才可擁有,面對年輕的龐培,元老院陷入兩難,但恰逢此時東方傳來了本都出現不穩定動向的消息,元老院只能盡快做出了決定,給予29歲的龐培西班牙戰場的絕對指揮權。
塞多留戰爭耗費了兩年時間才結束,戰爭過程并不重要,值得關注的是,龐培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了軍隊指揮權,以及其態度的轉變。后者,可從戰爭開始階段龐培給元老院的一封求援信中看出,信中龐培態度強硬,并強調若無增援,后果則是戰場從西班牙到意大利的轉移。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兵權在握的龐培心態的變化,以及元老院審時度勢后的妥協,這也為日后龐培的發展做出了細微的鋪墊。
斯巴達克斯起義
龐培在西班牙的戰事正酣之時,一場規模空前的奴隸戰爭在意大利本土爆發。
阿皮亞大道和拉蒂納大道交匯處的城市加普亞,集中了大量的角斗士訓練營,這些訓練營從奴隸市場購買健壯的奴隸,將其訓練為角斗士,然后再出租去參加角斗士比賽,從中收取租金以賺取利潤。
公元前73年的一天,在加普亞的一個角斗士訓練營中,一群角斗士在與奴隸主的沖突中,有74人集體逃脫,為首的是一個來自色雷斯的奴隸,名叫斯巴達克斯,歷史上著名的“斯巴達克斯起義”以此為開端。
74名角斗士攜帶武器逃進了龐貝城后的維蘇威火山,羅馬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前往鎮壓,不料輕易被角斗士們擊敗。這一消息很快傳播開來,很多大農莊的奴隸紛紛前來投奔。羅馬繼而派出兩個軍團再次鎮壓,然而幾乎被全殲,兩次戰勝羅馬軍的消息讓斯巴達克斯迅速聚集了大量的追隨者,這其中已不僅只有奴隸,還包括一些下層農民。
第二年即公元前72年春,起義軍已達六七萬人之多,斯巴達克斯和副頭領克里克斯各帶兩路兵力迎戰羅馬軍。是年,羅馬投入了兩位執政官共4個軍團的兵力,克里克斯的起義軍被羅馬軍逼入山中,戰敗,斯巴達克斯則避開了圍攻,沿著亞得里亞海的海濱一路北上,選擇北上,是因為斯巴達克斯的目的并非對抗羅馬,而只是要逃回北方的家鄉。
斯巴達克斯在皮契諾附近被兩位執政官的4個軍團追上,在這里,斯巴達克斯展示了自身的軍事才能,對兩個執政官分開進行各個擊破,相繼獲得兩場勝利,然后繼續北上,恰遇南下的高盧行省總督的軍隊,接著拿下了第三場勝利。
北回故國的道路已暢通無阻,但不知何故,斯巴達克斯停下了北上的步伐,轉而南下了。或許他的部下認為與其回到貧瘠的阿爾卑斯山以北,不如南下拿取富饒的西西里。不管何因,起義軍一路南下到了意大利半島最南端。
此時正在意大利南部海峽一帶張網以待的,是羅馬派出的法務官克拉蘇帶領的8個軍團。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Marcus Licinius Crassus),現年42歲,曾在內戰時期幫助蘇拉建立獨裁統治,后度過了半生平靜的政壇生涯。鎮壓奴隸起義對克拉蘇是責任也是機會,此時龐培在西班牙的塞多留戰事已到尾聲,克拉蘇意識到如果不盡快結束奴隸起義,元老院勢必派龐培前來取代。不久,起義軍被克拉蘇的5萬人馬逼進了布魯提翁的山谷中,一場大規模激戰后,起義軍大敗。
然而殘留的起義軍又迅速擴充,元老院派出剛從西班牙戰場歸來的龐培前去支援,克拉蘇得知后立刻加速了戰爭的進度,在龐培軍隊趕來之時,起義軍主力已被克拉蘇消滅,龐培只能繼續追趕幾千名逃亡的奴隸,并殘忍殺害。
戰后,龐培迅速向元老院請功,雖只參與了戰爭的收尾,龐培依然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也加深了日后他與克拉蘇之間的裂痕。
當選執政官
斯巴達克斯起義被平定后,龐培和克拉蘇帶領軍隊回到羅馬,按照羅馬慣例,在進入羅馬前應解散軍隊,然而他們并沒有這么做,他們決定借此無形的壓力,助自己登上來年的執政官之位。
龐培功績顯赫,支持率很高,但沒有達到競選執政官的年齡。克拉蘇雖條件都滿足,但口碑甚差,他雖為羅馬首富,但斂財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自然不得人心。而此時這兩個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議利用各自的優勢,互相填補各自的劣勢。
公元前71年的公民大會上,龐培和克拉蘇雙雙獲得下一年執政官的資格,元老院已無力干涉。
蘇拉體制的結束
蘇拉建立起的制度體系,極大地維護了元老院階級的地位和利益。龐培和克拉蘇上任執政官后,為了維持穩定的統治地位,各個階層的力量都需爭取到,而這必然會直接與蘇拉體制相抵觸,最終新法案的提出,讓保守的元老院議員足以到絕望。
恢復護民官權力
選舉執政官以下官職的公民大會和平民參與的平民大會,都是由護民官主持,而且平民大會上通過的決議,可以沒有元老院的認可,就可以直接施行。這意味這護民官確實是重權在握,蘇拉獨裁后廢除的就是護民官這些權力,如今被龐培和克拉蘇恢復。
改革陪審員制度
羅馬自共和政體以來,陪審團長期被元老院議員壟斷,格拉古兄弟先后將這一制度修改,從元老院議員和騎士階級各為一半,到全部為騎士階級,到蘇拉時,又被改為全部是元老院議員。如今龐培和克拉蘇將其改為由元老院、騎士階級和平民共同組成。
新的政策無疑為他們拉攏了大量的支持者,這里面主要是龐培背后的以士兵為主體的普通平民,和克拉蘇背后的日漸興起的經濟界人士。
公元前70年成為了蘇拉體制落幕之年,蘇拉苦心建立的以元老院為絕對主體的體制,終因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夭折。以龐培、克拉蘇,以及后來的凱撒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者,即將揭開新時代的篇章。
不過在凱撒出現之前,這一時期還是屬于龐培的,無需多日,龐培即將迎來權力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