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別人是一門大學問。
尤其是在社交場合,對陌生人,以及比自己勢能高的人,表揚方式務必要注意,如果馬屁拍不好,很容易就拍到了馬蹄子上。
最后導致的結果,是自己的形象在別人心里人仰馬翻。
在還沒弄懂對方的脾氣和習性之前,千萬不要冒然去表揚一個陌生人,特別是面對你未來的老板。
但是對我和阿姨來說,我們的選擇是雙向的。這里不存在我有求于她或者她有求于我,而是一個公平公正、相互認可的過程。
怎么才是相互認可呢?
說得更加直白點,就是雇傭的阿姨跟雇主的三觀要相近。
這個確實非常難。
阿姨跟我一起到了我郊區的家,簡單吃完午飯之后,她問,老板,下午我要干什么?
我說,晚飯就吃個餃子吧。
并對包餃子提出了幾個要求。
一個就是餃子要做豬肉白菜餡兒的。第二個要求是,餃子包的個頭要小一點。第三個特別重要的環節就是,根據孩子們的飲食習慣,要把榨出的姜汁放進餡里,不能把姜直接剁成細末放進去,否則孩子們吃餃子的時候吃到姜末容易產生口感誤區,不喜歡吃。
阿姨一一記了下來。
接下來,阿姨工作得非常認真,從下午1點開始一直干到下午6點,整整在廚房站了5個小時,包了60個餃子。阿姨干得很累,幾乎沒有休息,我在旁邊看得也不輕松。
餃子煮好后端上來,大寶吃了兩個,只說了一句話,今天晚上我不餓。
餃子,沒有做成功。
這60個餃子換成我來做,從和面到剁餡到成品也就是一個小時。
借這篇日記,我從一個山東人的角度告訴你們,餃子應該怎么做才最好吃。
包餃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和面。和好的面至少要醒20~25分鐘,和面的時候面粉里加一點鹽,這樣搟出來的面皮更筋道,不容易破。
面粉處理好之后就要做餡兒,山東人最喜歡吃的就是豬肉白菜餡兒。
在制作餃子餡兒的過程中,只要是蔬菜和肉混合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在攪拌肉和菜之前,必須把蔬菜當中的水分去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切碎的大白菜里放入少許鹽,然后用手把水分擠干凈,蔬菜和擠出來的水分別裝好備用。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蔬菜的水分擠不干凈,餡兒包在餃子皮里之后就會放水,讓整個餃子塌陷,煮的時候就容易破碎,不成形狀。
餃子在煮的過程中一旦出現破碎,整個餃子的味道也就沒了。
當把蔬菜的水分擠干凈,肉和菜在混合的時候,要用筷子朝一個方向使勁攪動。在攪拌的過程中,可以一點一點加回剛才擠掉的蔬菜水分。大約攪拌三分鐘之后,水分就被肉和菜吸收,即使放置很長時間,水分也不會再溢出。
這個過程是重點,不能疏漏。
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餃子餡兒,水分充足,軟嫩可口。
餡兒做好之后,備用的面粉也已經醒好,搟皮就直接可以包了。
整個過程不會超過一個小時。
所以做一頓餃子,考驗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廚藝,更是來驗證他對時間管理的技巧。
這是一種很強大的能力。一個人只要餃子包得好,干別的事情幾乎是樣樣精通。
為什么我用一個小時就可以包好的餃子,阿姨要做5個小時還不好吃呢?
除了工作能力欠缺之外,關鍵的原因,是她對時間的管理存在非常大的漏洞。
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
第一,她把包餃子的流程弄反了。先做餡兒,后和面,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沒有足夠的時間醒面,導致面皮的柔韌度不夠。
第二,在做餡兒的時候,蔬菜中的水分沒有處理好。她包好的餃子,放幾分鐘之后,菜湯就從餃子里溢出來。
第三個場景我也是第一次見,就是她搟一張皮兒,包一個餃子。大家通常的做法是,先搟好一部分餃子皮,集中一起包好,再搟、再包。而她不一樣,搟一張包一個。
整整5個小時,對她來說60個餃子的工作已經是滿負荷。
看似累得要死,但是卻沒有成果。
其實這就是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的樣子。有時候累得把自己都感動哭了,但是實際上,我們取得的成果卻是微乎其微。
明白人一分鐘就做完的事情,我們用了一天。
就像一頭被蒙了面的驢子,圍著一個磨盤,轉了一圈又一圈,最終又回到了原點。
雖然看起來很累,但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問題的關鍵是,這種累是否真正有效果?
沒有走心的累,僅僅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
有時候,努力不只是埋頭苦干,還要找準方向。
你有沒有真正地努力,只有自己明白。騙別人很容易,騙自己更容易,但是,騙這個世界,有點難。
不要再去盲目地拼搏,如果方向和架構不對,停下來,就是進步。
這個阿姨的故事,就是給大家一個啟示,并沒有任何批評或嘲笑的意思。她有她自己做事情的方式,只是不適合我而已。
寫出來,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