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我用了兩天的時間就看完了,用了6個半番茄鐘,平均每個番茄鐘看10頁以上,總共158頁。我自己按照書上的排列順序畫了一個思維導圖和總結。圖如下:
總結圖:
看完了這本書,也做了思維導圖,可是關上書本我卻發現我能想起來的知識點知之甚少,能大概記得就是第一章教我們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要用理性的思維做出決策,理性決策的六個步驟:1、識別和確定問題 2、確認決策標準 3、評估標準 4、制定預備犯案 5、評估每一個預備方案 6、選出得分最高的方案。第二章測試自己的個性特質與如何根據自己的個性特質做出理性的決策避免短處。第三章,大多數人都會犯的錯誤,我們怎么借鑒和利用這些建議、第四章,作者給我們的12條高效決策的建議。第五章、總結。
我能大概回憶起的知識點就是上面的這些胡言亂語了、、、、現在我再重新翻開書本,把我在書中標記過的我覺得重要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書的作者是美國的斯蒂芬.P.羅賓斯,譯者是包云波。
理性掌控工作與生活,做出好決定。
本書一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你的人生,由你決定”主要是為了說明決策貫穿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知道做決策的正確方式。第二部分“你是高效決策者嗎?”通過幫你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以及他們如何塑造你的決策偏好來提高你的決策水平。第三部分“克服大多數人都會的傾向和錯誤”描述了影響我們決策效率的偏見以及捷徑。第四部分:高效決策的12條件建議“講述了很多你應該知道的見解,它們可以幫助你提高決策能力。第五部分總結了通讀這本書你應該學到什么。
選著決定成敗
你應該知道:現在你是21或22歲,做了一些決定后,一下子,你就70歲了。——T.懷爾德
我們的每一天充滿了決定!早上幾點起床?應該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上班的時候該做什么?等等類似的小決定。在每一個平常的工作日,都會面臨著幾十個類似的普通的決定。每過一段時間,我們就可能需要做出一個重大的決策。舉例來說,約會對象讓你和他同居,公司裁員,你被裁掉了,突然你就需要找新的工作等等。決策包括接受求婚等重大的決定和挑選日常用品等日常選擇。我們每天所做的的幾十個簡單的決定也可以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改變我們的生活。
你是誰,你將成為誰(或已經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決定。
我們常常說的運氣其實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抉擇。運氣很大一部分就是正確的決定。明確一點,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對生活質量取決于你決策的質量。我們可以通過練習和學習提高自己的決策技能,僅僅通過經驗來做決定是不夠的,我們要學會識別那些會影響我們的目標障礙。但需要注意的是,完善決策技能并不能保證所有的決定都會產生你所希望的結果。良好的決策能力更關注你做決定時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決策的最終結果。你無法控制結果,你只能控制促成那些結果的過程。
理性決策六步驟
良好決策的基礎就是理性。決策需要邏輯、精細的分析、仔細搜索最充分的材料,而不是憑感覺或經驗,只有這樣,決策才能產生最好的結果。對理性的尋求讓你了解和明晰自己的價值標準,這樣你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就能保持一致。
六步驟:
1、識別和確定問題。當現狀和渴望的狀態存在差異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2、確認決策標準。這一不能讓決策者分清在決策過程中什么是相關的、什么是重要的。可以把決策者的興趣、價值觀念、目標和個人愛好納入決策過程。
3、評估標準。在決策中為評估標準的重要性列出一個先后順序。
4、制訂預備方案。可以解決問題的所有備選方案。
5、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仔細的分析和評估,通過和步驟2中的標準進行對比,對每一個方案進行評分,與評估后的標準進行比較后,優缺點就會一目了然。
6、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
由于一些原因,如不提前計劃、過于自信、太依賴于過往的經驗、吸取教訓的能力很差等原因,理性只是理想的過程而非現實。我們只能在做決策的時候盡量越理性越好。在面臨重大的、會改變的命運的事件之時,為了理性的決策,花費時間和心思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在面臨該選擇哪個大學的決策過程的時候,貌似沒有遵循理性的法則,那個時候首先想的是想要到媽媽身邊去,和她在一起。也進行了幾個學校的比較,有本省的,有江蘇這邊的,綜合比較了就確定南京的學校是第一志愿,首先考慮到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城市,肯定比其他的鎮江的學校好。交通、經濟、條件和各方面比較最終選擇了南京作為第一志愿的學校。雖然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有理性決策的這個概念,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我還算是比較理性的。現在知道了理性決策,在以后的所以大大小小的決定中就盡量做到理性決策。
你是高效的決策者嗎?
第二部分主要是個性特質測試,有關決策風格、風險偏好、完美主義or差不多先生、誰控制你的命運、拖延指數、易沖動程度、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否過于自信等方面的測試。想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方面的可以自己在書中自行測試,在這里我只寫關于自己的測試結果。
決策風格:我的決策風格是依靠直覺和感覺的直覺方式相對于理性風格的注重事實、細節和理性的因果邏輯,我比較感情用事。
風險偏好:60%。如果分數低于40%,意味著你是一個更愿意冒險的人。如果高于70%,則表明你不愿意冒險。我的是60%,我還是傾向于不愿意冒險一點,但如果是必須要冒險的話還是愿意嘗試的。
完美主義or差不多先生:27分。得分高于28分(含),你會把事情做到最好。得分低于18分(含),那么對于你來說,事情做的差不多就行了。我是27分,有一點完美主義,但有時候有些事也是差不多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要求完美。
誰控制你的命運:得分會在10~50之間,得分闡述了你的內外控制向。有一些人認為他們的命運由自己掌控,有些人則認為命運由外界因素決定,列如運氣和偶然事件。第一種人擁有內控制向。第二種人擁有外控制向。我的得分是13分。我是高度外控制向。擁有高度外控制向的人,像我一樣,就會認為自己影響生活的能力有限,不會特別在意提高自己的決策技巧。很快就會認為自己只是生活游戲的一顆棋子。這兩種控制向,不管是哪一種的極端都是不健康的。對于像我這樣的高度外控制向的人,我們應該要明白,我們也有決定權,我們的決定很重要,學習好的決策技巧可以讓我們更多的掌控我們的生活。
拖延指數:總分在8分及以下表明你不會拖延做決定和其他事情。相反,22分及以上表明你傾向于拖延,而且經常會因為做不成事而產生愧疚感。我是17分,對于我能做的事我不會拖延,希望盡快做完最好,而對于我不會做的事,我就容易拖延,就像去年畢業論文的事情一樣,因為我確實不知道怎么寫,所以就想拖拖拖到最后,想著老師肯定會讓我過的,雖然最后老師確實是讓我過了,但是也折磨了我好幾個星期,被罵了好幾次,也因為她是我大學里最不喜歡的老師,想起來就是我的噩夢啊、、、。一點點的拖延,特別是在做很重要的決定時,會幫你省去很多悔恨和不必要的金錢損失。
易沖動程度:大學生的平均分數是64,有藥物濫用史的心理疾病患者平均分是69,而監獄囚犯是76.根據這個結果,作者的意見是得分在60分以下表明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沖動,70以上就說明你很容易沖動行事。我的得分是71,我在生活中確實是容易沖動行事,說風馬上就是雨,
衡量性格中的易沖動程度,第一是衡量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手頭的事情上并控制腦子里一閃而過的念頭的能力。第二是評估你在當下行動的傾向性。第三是評測你提前思考和挑戰腦力問題的能力。
和拖延癥一樣,在一些情況下沖動也是有好處的。對于只會產生短期影響的小決定,快速決定的能力可以減少壓力,使生活更加簡單。但對于影響生活軌跡的重大決策,沖動會讓你做出反復無常和低質量的決定。
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嗎:50分及以上,你對自己的情緒有相對高的控制力。40及以下,你的情緒會影響你的行為。我的得分是66,我還是相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的。
你過于自信嗎:這道題我沒有看懂,但是有些時候我還是很不自信的,而有時候我卻是很固執,固執不是自信吧。過于自信會導致你堅持最初的觀點而忽視了對立的證據,也會限制你考慮更多的方案,制約你對這些方案的審查。良好的決策程序不僅要求你知道事實,還要求你了解自己知識的局限。
通過個性信息看到自己的傾向,不要孤立地看待這些測試結果,應該在不同的情形下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他們。個性特征會影響決策程序,有時起到阻礙作用,而有時可以起到促進作用。意識到個性傾向,是改變個性傾向向負面影響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 克服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傾向和錯誤
過度自信:大多數災難性錯誤的根源
造成麻煩的,并不是我們不知道的事,而是我們所知道的事并非我們所想的那樣。——J.比靈斯
你不能低估人們對自己的觀點所表現出來的自信。人們對自己和自己的表現保持著不切實際的積極看法,高估自己的知識儲備,低估風險,高估自己控制事態的能力。哪些因素可能導致過度自信,第一是優越感。擁有不切實際的樂觀態度,看待未來也是不切實際。第二是我們天真地認為自己可以控制隨機事件。第三是我們的能力有限,不能想到事情發展的所有可能路徑。第四是我們傾向于尋找信息來鞏固自己對已經相信的事物的信任,而不去尋找其他的相對立的信息。最后是我們不善于客觀地評估過去的決定。
對于這點我好像也有這方面的傾向和錯誤,有時候太固執的相信自己的看法。改。
惰性:能拖到明天的決不今天做。
即使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只是坐在那里,你也會被超越。——W.羅杰斯
拖延癥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矛盾心理。當你面對多個相似的方案時,就會傾向于避免做決定,繼續收集更多的信息。除了矛盾心理,事情本身也可能是拖延癥的來源。主要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都是一些不吸引人的事情,雖然長期來看對自己有益,但馬上做所導致的痛苦讓我們害怕,因為拖延。
克服拖延癥很困難,但還是有一些措施可以采取。第一,對于一些小決定,可以告訴自己”不用著急,只是一個決定而已“。例如今天吃什么這種小決定,不用過分擔憂,即使做錯了,代價也不高。第二,在做重大決定時,可以嘗試為自己設置一些限制,創建自動的”行動“策略和預先的承諾。
即時滿足偏差:”活在當下“的騙局
我的易沖動程度是71,有點難延遲享樂,相比長期收益,我更容易選擇立即得到的滿足感。如果感覺良好,就想立即享受,如果感到痛苦,就想延遲。
怎么克服:第一設立一個長遠目標并經常檢查這個目標。第二,不僅要注意報酬,也要注意代價。對于重要的決定,充分考慮未來會產生的代價。
錨定效應:你的終點取決于你的起點
錨定效應是指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重視的傾向。一旦沉錨后,我們很少再去考慮隨后出現的信息。在沒有客觀因素可以對比的情況下,錨定效應的影響最大。在模棱兩可的環境中,尤其要注意一些瑣碎的因素,因為它會對我們產生錨定效應,使我們一直圍繞這個最初的位置打轉。
如何讓自己更少的受錨定效應的影響:首先,一定要了解錨定傾向。記住我們容易受第一印象的影響,因此當我們接受最初的信息時,一定要保持警惕。一定要仔細檢查那些高或低的離譜的最初價格。同樣,當你面對最好或最壞的情形時,也一定要謹慎,這是因為極端的錨定價格會產生更強大的效力。
選擇性知覺偏差:你所有的認知都帶有偏見
當情況模棱兩可的時候,認知更多的會受到個人的主觀因素,而不是事情本身的影響。態度、興趣、經歷、背景、年齡、性別、種族、宗教、童年的經歷、職業、家庭情況等都會影響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
基于帶有偏見的認知,我們選擇性地認識和詮釋事件,并把這種詮釋稱之為現實。
我們無法消除選擇性知覺。但我們可以積極地嘗試減少選擇性知覺的影響,比如增加自己對此的意識,勇敢面對自己的期望,以及換位思考向別人是如何看待這一事物的。首先要承認“真相與美都是旁觀者眼中的”。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客觀公正,我們都帶著特制的眼鏡看待這個世界,相信我們想相信的事情。其次,你要了解自己的選擇性知覺偏差是什么。當你看待事情時,你會把什么樣的期望帶進來,導致無法做到客觀。最后,問問自己如果別人有不同的期望,他們看待事物會不同嗎?
證實偏差:我聽到的是我想聽的話
持懷疑態度;積極尋找與你觀點背道而馳的信息;思考威懾呢么你的觀點可能會是錯誤的,然后試著證明他們確實不對。
框定偏差:杯子是半滿還是半空
框定是我們在認識事物是創造的一種心理結構。因為我們用語言溝通,而語言塑造了框定,通過改變措辭,我們改變了看待和理解事物的方式。
你、我和整容醫生看到同一張臉,整容醫生看到的是不完美的鼻子。
決策:注意你使用的框定;確保你使用的框定能適合的看待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重新框定問題;通過偽證的方法來不停的挑戰你的框定。
易得性偏差:你最近為我做了什么
易得性偏差讓我們趨向于記住那些最容易從記憶中提取的事件——這些事件多是最近發生的,較為生動的事情。因此我們客觀回憶事件的能力大打折扣,并使我們的判斷和概率估計受到影響。
決策:不要過分依賴你的記憶;擴展你的見識;質疑你的信息。
代表性偏差:沒有什么成功可以復制
概率事件不會自動調整。以前發生的事情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影響,然后很多人卻認為概率會平衡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建議:在不完全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比較要謹慎;極端的表現之后會出現趨于平衡的表現;小樣本會扭曲結果。
發現隱藏的模式:不要為隨機的事件賦予意義
由隨機事件催生的最嚴重的扭曲是我們把假想出來的模式轉化成迷信。
建議:承認有些事情會在你的控制之外;
熟悉度偏見:不要被熟悉的事物蒙住了眼睛
最古老和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和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H.P.洛夫克拉夫特
當做決定時的情況與以前的出現過的情況類似時,我們傾向于把之前做過的決定照搬過來。為了最大限度地克制熟悉度偏見,需要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地帶;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尋找那些看似遙遠或陌生的決策方案;不斷審查自己的財務投資,確保他們滿足多元化目標。
理解沉沒成本:承認錯誤,及時止損
考慮未來的收益和成本,而不是過去的成本的話,那么你將會做出更有效的決策。因為今天做出的決定只能影響你的未來,當前的任何決定都無法糾正過去。我們很多人在做決定時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
建議:首先,今天做的決定只影響未來,而不是過去。所以做決定時,不要注重過去的虧損和成本。其次,勇于承認錯誤。最后,并不需要總是保持一致性。
有限搜索錯誤:不要縮減你的選擇范圍
在面對復雜的問題時,我們會構建一個簡化的模型,提取問題的本質特征,忽略問題的其他特征。
建議:不要過早地判斷備選方案;擴大你的選擇范圍;看看超出常規,不顯而易見的方案。
情感卷入錯誤:當時忍住就好了
情緒會對決策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僅影響決策的過程也會影響結果。
建議:認識到情緒會影響決定;做重大決定時,如果壓力過大或過于激動,就要推遲做決定的時間;向沒有情感卷入的人征詢建議;專注于長期目標。
自利性偏差:自己總是對的,錯誤都是別人的
我們很容易把成功歸功于內部因素,把失敗歸咎于外部因素。
建議:要意識到這一傾向;練習挑戰自己固有的傾向,
適應性偏差: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都是短暫的
對于新事物無論多么熱衷或興奮,我們的新鮮感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退。
建議:認識到新奇感會消退;不斷地嘗試新鮮的和短暫的樂趣;慢慢享受令你快樂的活動;加快完成不愉快的活動;中斷一個愉快的經歷能令你更快樂。
后視偏差:人人都是事后諸葛亮
當事情發生,我們有了對結果的準確反饋后,似乎很善于總結性地認為出現這樣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后視偏差會削弱我們向過去學習的能力,他讓我們認為自己很善于預測,還會讓我們過度確信未來決策的準確度,而事情可能并非如此。
建議:讓自己考慮使這一特定的事情產生不同結果的其他原因。
第四部分 高效決策的12條建議
1、沒有目標就沒有有效決策
2、有時,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決定
當你壓力大時、情緒高漲時、危機時期、缺乏信息的時候,暫時不做決定是好的,平靜的時候回過頭來看,壓力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會產生相當多的遺憾。
3、選擇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維持現狀就是一種決定。沒有經驗的決策者可能會陷入無為的陷阱。一是害怕改變,二是可能是滿足現狀,三就是懶惰,四是沒有意識到需要改變。歷史上充滿了很多失敗的決定,根源就是無所作為。
建議:首先意識到這一點。精明的決策者能夠認識到維持現狀跟改變一樣是要付出代價的。其次,需要直接挑戰現狀。最后,考慮不采取行動的代價。
4、當下的決定將嚴重限制未來的決定
在上下文中考慮決定;展望今天的行動帶來的未來后果;把現在的決定和未來的目標聯系起來。
5、人生很長,可關鍵的決定就那么幾個
把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決定中去;重要的決定是那些改變你生活,對你的長遠發展有直接影響的決定。改變生活的決定往往會隨年齡而變化。
6、高效的決策者知道什么時候適可而止
7、給自己的選項,不要超過六個
8、糾結過去的決定只會浪費時間
9、懂的冒險
10、是人就會犯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完美主義者,警惕拖延傾向;尋求小的成功或改進
11、經驗可以是資產,也可以是負擔。
面對新情況需要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要淡化經驗;處理常規問題可以依賴經驗。
12、你所屬的文化、環境決定了你的決策風格。
總結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決策水平。有效的決策始于目標,沒有目標就不會有決策,只要有可能就要盡可能的使用理性過程,有時候安于現狀,不做決定也會有成本的,了解自己的個性傾向,尋找與自己的信念相悖的信息,考慮一下沒有偏見的人局外人會如何看待,不要給隨機事件賦予任何意義,犯錯誤沒有關系的。
最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書中學習到的知識點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才會產生作用,學的目的就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