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李清照都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宋朝詞人,蘇軾是宋詞豪放派領袖,而李清照是婉約派領軍人物。
除此之外,兩人還有一些其他關系,李清照是蘇東坡的徒孫。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后“四學士”之一。
今天,我們從內容情感和藝術手法方面來分析兩人筆下的秋千少女,談宋詞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特色。
兩首詞雖然題材相同,但角度不同,抒發的情感也不一樣
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開創者,他將傳統上只寫愛情的詞,變革為表現人性情的詞,使詞擁有了和詩一樣的文學地位。
蘇東坡的詞和他的詩一樣,具有充沛的激情,豐富的想象力,以及變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
陸游在《跋東坡七夕詞后》中對東坡詞的評價最為中肯:“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而蘇軾的這首《蝶戀花》寫的是一場清晨的邂逅,詞風清新婉麗,但是卻幾乎句句都是千古名句。那個春天的景和那個春天秋千架上的人,都留在了時光里,留在了萬千讀者的心里。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詞的上半闋寫景,既寫了暮春時的景色,又借景抒情:
花褪殘紅,卻又有青杏初生。春去夏來,花落果生,反映了自然界季節交替的規律。
下面兩句則把視線移向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內心也就隨之開闊起來。燕子在村頭盤旋飛舞,流水繞著人家,整個畫面便顯得更加生機盎然,又多了幾分煙火人家的味道。
最后兩句“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詞人一抑一揚,既表達了詞人的傷春情感,又寫出了詞人的曠達襟懷,增強了詞的哲理意蘊。枝上的柳絮被吹得滿天飛揚,越吹越少,絮飛花落,最容易讓人動愁。但是柳絮少了,凄凄芳草卻長滿人間,就算沒有柳絮,沒有姹紫嫣紅的春天,但是綠意蔚然的夏天同樣美好。
下半闋寫人,通過人的關系、人的行動,表現了對愛情以及對人生的看法:
行人走在高墻之外,笑聲從墻內傳過來,只寫笑聲,而沒有墻內佳人的容貌和動作,一藏一露,便留給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
最后兩句,寫蕩秋千的人已經離去,而墻外的行人卻還留戀不舍,最后發出一句“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慨嘆,表達了詞人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而作為女性詞人,她的詞情感更為細膩,多了幾分女兒家的情思和清愁。
她善于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情感。而這首《點絳唇·蹴罷秋千》是她早年的作品,詞里帶著少女的歡快和純情。
點絳唇·蹴罷秋千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詞的上片寫少女蕩完秋千時的狀態:
慵整纖纖手,從秋千上下來后,兩手因為長時間握著繩子而有些麻,輕輕地活動著手指,少女的嬌憨之態淋漓盡致。
薄汗輕衣透,少女蕩秋千穿的是較方便的輕衣,但是由于蕩秋千時太過歡快用力,一身薄汗幾乎濕透輕衣,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少女的形態嬌弱而美麗,如清晨花蕊上的露珠,飽滿而明亮。
露濃花瘦,點明了時間是早上,歡快的少女和帶著薄霧的清晨,整個畫面就更加的清新明快。
下片寫少女見有客來時的驚慌情態:
襪刬金釵溜,少女的驚慌之態一覽無遺,連鞋都來不及穿,慌亂之間,珠釵和鬢發也亂了。
后三句卻又寫少女雖含羞帶怯,卻又抑制不住內心的好奇,在門口回頭,假裝嗅青梅,想要探一探來人是誰。
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驚遽、害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
蘇東坡和李清照同寫秋千少女,但兩人所描繪的畫面卻完全不一樣:
蘇軾的詞描寫了一幅綠樹成蔭、流水人家的暮春畫面,卻并沒有直接描寫少女,而是通過墻外路過的行人聽到的笑聲而展開了一幅想象的畫面。
讀者雖沒有見到少女蕩秋千的畫面,卻又在每個人心中都留下了一個美好的畫面。詞人結束時寫行人被撩動的情思,感嘆多情的煩惱。
而李清照的詞則描繪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清晨少女蕩秋千的畫面,全詞節奏輕快,僅用四十一字,就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讀者仿佛也能從詞里感受到少女的美好。
兩首詞藝術手法的不同
少女和少女的心事,歷來都是美好而純凈的,“嫻靜猶如花照水 行動好比風扶柳”。兩首詞卻用了不同的藝術手法,來描繪那樣的畫面。
1. 蘇詞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詞中充滿了矛盾
蘇東坡的這首詞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全詞處處充滿矛盾,最后作結,表達了詞人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一.思想與現實的矛盾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句,本出自屈原的《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本意是告訴他不必執著于楚國,大有“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的意思。東坡寫下的這句詞,跟他在《寫風波》中寫的“此心安處是吾鄉”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在現實中,東坡卻是屢遭遷貶,這句話也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二.情與情的矛盾
“枝上柳綿吹又少”寫隨著柳始越來越少,春天也快結束了,表達了暮春時節的傷春惜春之感;而“天涯何處無芳草”又表達了一種曠達、樂觀之情,春天雖結束了,我們還有夏天,沒有柳絮,還有芳草;“花褪殘紅”寫了凋零的傷感,而“青杏小”又寫了綠意盎然的生機和希望之情。
三.情與理的矛盾
詞的最后一句“多情卻被無情惱”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墻內佳人歡笑,墻外行人的情思被撩動,但結果卻是佳人灑下笑聲后卻悄然而去,墻外的行人卻煩惱頓生。詞人表面是寫感情,其中也滲透著人生的哲理。
2. 蘇詞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
蘇東坡的這首詞還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對暮春景色的描寫是實寫,情感卻是虛寫。詞人巧妙地處理了藏與露的關系,露出墻內高高的秋千架,露出佳人歡快的笑聲,而墻內的一切,都全部隱藏了起來。詞人和讀者一起想象,便產生了無窮的意味。
3. 李詞用了白描的手法,創造出清新明快的意境
李清照的這首詞則用了白描的手法,語言清新簡潔,只是簡單幾個細節的描繪,卻將一幅清晨靈動少女蕩秋千的畫面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體現了李清照的審美理想,無論是寫情繪景還是詠物,都不用華麗的色彩、富艷的詞藻。
詞人并沒有用任何筆墨去描寫少女的容貌、衣飾、動作,只一句“慵整纖纖手”便寫出了少女的慵懶、嬌憨之態;詞人也沒有仔細描寫當時蕩秋千的具體場面,只一句“薄汗輕衣透”便能讓讀者真切感受到當時少女的歡快,蕩秋千的喜悅;詞人沒有具體描寫少女的嬌羞、踟躕、好奇,只是一句“卻把青梅嗅”便栩栩如生地將這一切表現得淋漓盡致,讀者眼前仿佛便是那個活生生的少女。
兩首詞反映了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特點
其一. 豪放派詞的境界宏大,詞旨有理趣的味道;而婉約詞更側重兒女風情
豪放派詞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詞意多抒發詞人的性情懷抱。而婉約派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
蘇軾的《蝶戀花·春景》通過寫暮春時的景色,既表達了傷春的愁緒,又寫了作者曠達的襟懷,既表達了惜春之感,又蘊含著自然界有其客觀規律的哲理。而后半闋看似是寫感情,實則表達了詞人的人生哲理。
蘇東坡一直都抱有“致君堯舜”的人生理想,但是仕途卻屢經挫折。他多次表達過人生如夢的概嘆,也多次表達過想要退隱的想法:“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行香子·述懷》),“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余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但他的一生雖被貶了又貶,卻一直在任上,一直用自己的能力來為各地的百姓造福。“天涯何處無芳草”和“多情卻被無情惱”都表現了詞人積極進取和力求超脫自適的心路歷程。
李清照的《點絳唇·蹴罷秋千》則更加簡單清新,只是簡單地寫了一個生活中的畫面,描寫那個清晨蕩秋千的少女,通過幾個細節的描寫,反映了少女的嬌憨與美好。
其二,豪放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婉約派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
蘇軾最先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里,主要體現在題序和用典兩個方面;而婉約派的詞語言圓潤,清新綺麗,用詞精妙清亮,風韻天然。
在詞中用典,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比如“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句,如果只從字面意思來看,只是表達了詞人傷春的情感,而聯系到屈原《離騷》中的典故,那么其中便又有了詞人經歷宦海挫折后的一種自然安慰之感,表達了作者力求超脫自適的心理。
李清照具有非常高的語言文字駕馭能力,簡單的語言經她提煉、剪裁,便別開生面,自成風韻。她善于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精確地表現復雜微妙的心理和多變的情感流程。如“卻把青梅嗅”,短短五個字,就生動地傳達了少女心理的變化:對來客的好奇心理,受禮教約束而不能見外客的猶豫,以及假裝嗅青梅的狡黠。
結語
詞因風格而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但是豪放派詞人也時有杰出的清秀婉約之作,比如蘇東坡的《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辛棄疾的《粉蝶兒·昨日春》、《青玉案·東風夜放》等,都是婉約詞的名篇。而婉約派的詞人也不乏豪放之作,如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如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等。
無論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的詞,在我國的文學史上都有其不中替代的地位,也都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兩者剛柔并濟,共同為詞的發展增光添彩,也讓今天的我們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