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姑娘我進了一趟城市,又哆嗦起來了……開門見山吧!
追求著北上廣的中產夢,主語是誰,當然是普通奮斗者。留戶以上海畢業,留滬以上海工作,月入幾萬,10萬?在滬擁有自己的房子,再一年能來幾次國內外游,才是這些上海駐足者的中產夢內容嗎?中產夢得要多少年!收入和支出總是正相關,多少在一線城市奮斗的人都只是在滿足溫飽之上那么一點。真的有屬于自己的房子嗎,多少的多少不是靠銀行來給自己增加負資產,什么時候能豪氣地擲出幾百萬,來,一次性付清!然而這房子能給自己增值嗎,那只不過是自住房,而不是用來投資,除非你有另外的房產,除非你賣了自住房躲去三線城市利用差價來增值。接著是自己的孩子大了,要學區房?要好學校?要各種興趣班?那恐怕比房貸還費用多。哪去的中產夢?
說點不這么俗氣的,中產夢是不是也包含一般奮斗者的精英夢呢,我想是肯定的吧,人們需要靠外界承認,給予的身份標簽來使自己認可自己,這種認可來源于社會價值的實現,也源于自我價值的實現。每個人都想站在云端,俯視腳下,都想證明,我可以,我熱衷這份事業!
有些人倦了在北上廣對物質的奔波,辭掉工作,來到慢節奏沒有壓力的城市,找個輕松活,過起慵懶寧靜的日子,感慨這才是生活,眼里什么都是美好,幸福感爆棚。久而久之,先前的滿足感在呈邊際遞減趨勢,有種空虛感上頭,還是原路返回,一頭扎進大城市的繁華中。他們只不過是倦了而已,只不過是想讓心放個假而已,只不過是一次逃離而已,既然逃離,還需面對。或者說還是沒有一顆放下和收攏的心,所以才打道回府。外在環境的改變能讓心安穩嗎,寧靜勿向外求。雖然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但卻是真真的道理。
呼一句: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其實,這就是生活的常態-尋找生存的位置。大部分人是在存的狀態下活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先存后活。這是一種現象,是人們的一種選擇,本就艱難,無須苛責,無權苛責。
(二)
莫要以心為形役,很經典地說出了對于物質追求的看法。但我卻是從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口中聽來的。百度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就是上句,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初中學過的!我忘了!不打岔。
很多小例子,比如總說自己沒衣服,沒鞋子,每次出門前糾結穿什么好,網上買什么樣的好,說白了就是沒錢卻想穿得體面漂亮,為難自己!這不也是心為形役嘛,心總是被外在困擾,被外在控制。沒有那個經濟能力,還是有什么穿什么,也沒什么可自卑的,內涵重于外表始終是我的認為,有能力再好好拾掇自己。畢竟,精力總是要放在有意義的事。
買車,要買個好的,價位高的,能象征身份的,能帶來優越感的,可是你工資幾何,你有什么身份要顯示,你指誰呢,當然是普通奮斗者,打臉沖胖子得到的虛榮真那么重要?現在遍地都是小汽車,它只不過是個代步工具了,一般人真沒必要在車上獲取優越感。
買房,成為房奴,實在想不到年年打拼的積蓄幾秒時間就交了出去,而且還要依靠大量貸款,換來不用那么大的房子,而大部分時間人是在上班地點。好吧,我們可以怪怪現在房價真是要壓死各個階層。當然,如果買房所花只占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可以有,每個人都喜歡寬敞明亮嘛。但如果超過了自己的能耐,還要去負擔房夢,太累,為什么不讓自己輕松點。心為形役,真好嗎!
以為自己志存高遠,馬不停蹄地一個目標又一個目標,卻沒來得及欣賞路上的風景,沒來得及顧上身邊的人,最后擁有了那些可以用數字衡量的物質,人還會快樂嗎,會持續有幸福感嗎?我想,這和努力奮斗不沖突的,能創造價值財富,能自利利他,多好,可不能迷失自我,不能被物質綁架,不能丟掉健康,這總算是我最大的感悟啦。扎克伯格是什么人,那么牛的人的看法當然值錢,不過越是牛人思維越與眾不同。而我們普通人是可以做到我們自己水平上的不以心為形役的。求名利,不貪;求美麗,不執……聽過斷舍離吧?沒聽過自己科普去。
不可否認,在一無所有的年紀,奮斗始終是我們的主線,在該努力的時候就要義無反顧的,懶散的不知進取的人只會蹉跎了歲月,辜負了人身。
呼一句: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原本艱難,負重而行,因自己因他人生存而心為形役,那在這么個大背景下,可否做做心的減法。
火車上的又一次無聊之舉,寫給自己,也寫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