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創作來源
媽媽說我小時候特別喜歡模仿小和尚一休的經典動作,雖然我對此毫無印象,但聰明的一休至今依然記得。這部日本動畫片中有一個人物叫做足利義滿將軍。在現實中,這位將軍為自己筑造了一棟別墅,因其舍利塔鋪滿金箔,故命名為金閣殿。他死后,豪宅成了寺廟,改名為金閣寺。
1950年7月2日凌晨3時許,小和尚林養賢在細雨中一把火燒了京都金閣寺的國寶金閣舍利殿,他本人也在金閣寺背后的左大文字山被抓獲。當大家對其匪夷所思的行為表示疑惑時,他卻說:“我妒忌金閣寺的美麗。”這個小和尚患有精神分裂癥,他最后患疾病死于獄中也幾近瘋癲。
這便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創作小說時,借助的歷史背景,而在他的筆下,這個小和尚的心路歷程變得清晰起來,他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補了這個歷史事件背后的心理空缺,我讀下來不由得被震撼到。
我相信如果我們只是看這個歷史事件的描述,一定無法理解這樣子的行為,但看了三島的《金閣寺》,便會發覺金閣被毀不是偶然,這大概就是長篇小說的魅力吧。正如2018年諾獎得主波蘭作家托卡爾丘克在《玩偶與珍珠》中寫道:
“長篇小說總是要反映某種改變,能夠反映一個發展或者退化的過程,一個人是如何‘產生’和‘消除’他的心理變化,而別的藝術形式卻只能反映這種狀態的存在。”
《金閣寺》就是如此,它有著日本私小說的樣子,以口吃小和尚溝口的第一人稱展開敘述,情節較為簡單,整本小說中主要反映的就是他對金閣寺態度與想法的變化以及他產生“燒毀金閣”心理和消除“自殺”心理的變化過程,金閣寺貫穿全文,無處不在。
02 我為什么喜歡這本小說
我一直在思索金閣寺的象征意義,可當我把任何東西帶入其中時,我發現我都可以自圓其說,我便不再掙扎。我想這本小說好在可能我說上三天三夜也不一定可以把它說得很透徹,所以我特別喜歡。
好多人似乎不喜歡這本小說,說讀起來擰巴、猙獰、矛盾、掙扎、變態,特別不舒服。可是我個人讀起來卻覺得舒適,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我更擰巴的人,我竟然有點幸災樂禍。
雖然我不贊同溝口的很多行為,但小說是好小說。好多小說的主人公都不會很完美,但這并不是我們不喜歡某本小說的緣由。
我想起小學時候的事情。語文考試看圖寫作文,圖片是兩條金魚,我寫道,一開始小金魚生活得很快樂,但是有一天因為小朋友們沒有好好保護環境,這兩條小金魚死了。結果,班主任很生氣,還給我的作文扣了兩分。其實,我當時很不能理解,我的作文明明就比那些只寫金魚什么吐泡泡比賽,快樂生活的文章有意義多了,我至少揭示了要保護環境如此深刻的主旨,可是不光是老師,連家長也不能理解我。《金閣寺》面對世人的不理解,我仿佛看到了當時的我。
如若僅僅是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否定這本小說,我是萬萬不能接受的。這個世界上文盲夠多了,不看書的知識分子夠多了,如果看書的知識分子不幸是功能性文盲的話,那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人是清醒、明智的。
03 對“暴力美學”提法的疑惑
我看了好多網上對《金閣寺》的解讀,除了抄來抄去這么幾句話,我想問,到底是誰提及的暴力美學。
溝口明明是一個懦弱、溫柔的人,即使是燒毀金閣寺,他也是有計劃安排的,而不是一時沖動犯罪,沒有沖動何來暴烈一說。他雖然極端,可不偏激,除了他年少時,激動地去攔住有為子是沖動行事外,你什么時候看到他情緒激動過。他始終是一個內心精神世界豐富于行動的人,他最后的行為個人看來一點也不暴力或者暴烈。除了心臟狂跳以外,他還慢吞吞搬行李搬了好幾趟,哪里暴烈了……說實話,放火也放得挺溫柔。
反正我讀到的是這樣,正如三島借溝口反復提及,“我唯一的自豪,就是不被人理解”,我不妄圖理解他,怕打碎他唯一的驕傲。
更何況這本書容納著宗教、禪學、哲學,不是我區區一篇文章就能說透的。世界上真的有感同身受嗎?沒有到達過想要自殺的境地真的能理解別人為什么要尋死嗎?
04 美如金閣
由于三島的名氣太大,我看書前不想被劇透,也大致知道了全文內容。
因為好奇,我找了金閣寺的照片來看,確實漂亮。它本身就金燦燦的,又有水中倒影,被青山壞繞,在藍天的映襯下實在美絕,未讀書前我已在期待三島如何描畫它的美麗。
三島不愧為三島啊,對金閣寺的描寫令人著迷,景色描寫與細節描寫十分有畫面感。
溝口的人生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美這個東西。溝口從小到大一直被洗腦,美如金閣,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心中的金閣幻想,讓溝口感覺不純粹是金閣了,變成了一種執念,似乎早早就在預示有些東西過于美好,反而不會長久。在他的眼里,美是一種伸手可及、舉目可望的東西。
可能有了太大的期待,溝口第一次見到金閣屋頂的鳳凰,他覺得像一只烏鴉,“所謂的美難道竟是這樣不美的東西嗎?”,他疑惑,又堅信美是可視的。
回到叔父家,金閣寺在溝口心中更美了。
“不管怎樣,金閣寺必然是美麗的。相比于金閣本身的美麗,一切期待都只基于自己想象力可以抵達的美的極限。”
“我無法說出它究竟美在何處,但夢想中孕育成的東西,一旦經過現實的修正,返回來更加刺激著夢想。”
何為極致的美?這就是一本怎么樣才能理解這種絕對的美而煞費苦心的小說。可絕對的美真的存在嗎?
柏拉圖的美的理念是他哲學的核心,他認為美是肉眼無法看到的,這個世界上美的東西只不過分到了一點美的理念。這個觀點和溝口認為的美可視完全背道而馳。
認識中的美,不是絕對的美。美不是人能夠擁有的東西,美是一種永恒的追求,它是一種理念。妄圖擁有美或者把美框定在一定的形式框架內,是不可能做到的。
金閣試圖表現絕對的美,可如果美有了統一的標準和框架,那為了維持這種美,也只能讓它毀滅了,只有毀滅才能達到永恒。所以,在溝口對美的理解上,金閣被毀是必然結果。
他愛金閣已經變成一種執念,必須要占為己有,所有投懷送抱的女人也不過于此,女人的乳房也變成金閣。過于追求完美,極致向往美,很有可能陷入深淵。美可以讓人成長,但是努力以后還是得不到,便會讓人瘋癲。
可能你無法理解這種渴望絕對的美,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絕對是僅能有一次的東西。普通人其實都渴望絕對,認為絕對才是快樂。戀愛小說渴望絕對的愛,故事都是從中切一段,可以看到絕對的結局。可現實不是童話故事。
日語學習中會學到“一期一會”這個詞,因為絕對的一次性很難,所以要珍惜。但絕對之難以反復為前提才有意義。永遠反復,所以渴望絕對。
尼采的“永恒回歸”有人解釋為一種激發美感的東西。將你的生活建設成一個審美整體,重復這樣的生活就是值得的了。尼采把這種習慣反復,不追求絕對的人,稱為“超人”,認為能做到的就是好人,是了不起的人。
所以,絕對的美絕對不存在,反復也是一種美。而對美的理解也可以因人而異,沒有統一標準。
05 理想的破滅
本能的欲望跟人教養里的一種向往的人性,一定是有矛盾和沖突的。
這個世界上除了圣人和大奸大惡之人,剩下的99%都是普通人。只是有些人隱藏的好,有些人隱藏的不好罷了。文中提到,“偽善不過是相對的惡罷了”,偽善比惡更可怕。我不宣揚惡,我宣揚真誠,面對他人,更是面對自己。
人的內部和外部本質上一樣的,都是皮膚,可里面卻讓人看著害怕。如若看成一樣,又要被認為是非人性。傳統觀念與真實內心相互交織,人如果沒有蠻性的殘余,就不是人。
“假如世界上的人用生活和行動品味罪惡,那么我將盡量深深沉潛于內心的罪惡之中。”
溝口原本想活成薔薇般表里如一、想同金閣一起美麗且短暫的愿望破滅了,現今表里不一的世人連表象的美都開始不屑偽裝,那何不一同墜落?
溝口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下墜沉淪的過程。惡人順勢下沉,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放縱自己不被世俗觀念束縛,任意妄為,所以活得輕松暢快與瀟灑;好人逆勢上行,不斷壓制內心邪惡的想法,不斷提醒和控制自己,活得頗不自由,這是心中不磊落卻要裝磊落的人,所以活得艱辛無比。好人難做。
溝口想做一個壞人,在心里盤算著壞事。但溝口其實并不是一個惡人,相反他比大多數人都更純潔真實。善與惡、美與丑在他心中宛如銀河兩岸遙遙相對。或許,萬丈深淵,可能也是極致之美吧。
溝口的敏感脆弱帶來了無助,無助帶來了毀滅。金閣凌駕于現實之上,成為溝口走入現實的障礙。金閣寺不肯放過溝口,它屹立于溝口和人生之間,讓他不能融入人生的幸福與快樂。溝口每次想要享樂之前,金閣都會出現,從而阻止他。金閣是溝口向往美的精神寄托,是他心中理想的樣子,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靠近它,也體現出溝口向往的一種完美主義。可現實一定是滿目瘡痍的,完美只是一種幻想。
溝口內心擰巴、復雜、自卑、猙獰、真誠、丑陋,他也有欲望想要實現,當現實并不充滿詩意,他就用豐富的精神世界來填充。當人們遠離他的精神世界的時候,他發現只有他還沉浸在里面,那他是要毀滅世界,還是毀滅自己?真正使溝口徹底失去擁有金閣的機會的直接原因是老師的誤解,冷眼旁觀和不加理睬反而使溝口陷入自責反省,最后導致照片事件,他自己破罐子破摔,徹底和繼承人無緣。溝口被金閣支配,而金閣永恒,自己的生命短暫,如果金閣被毀滅,那就離自己更近了。
往前一步的物哀得不到現實世界的尊重,溝口也不會尊重世界。
06 人性的卑劣
三島內心本身就有一種劣等感,才導致晚期的他練了一身肌肉。他塑造的主人公也是如此。因為自身存在缺陷,反而比常人更向往美。因為自己丑陋,所以對金閣寺的美有一種偏執。
溝口寄居父親故鄉叔父家中走讀東舞鶴中學時期,因為身板弱、口吃,又是寺廟人的后代,一直被同學取笑。溝口不能大聲唱歌,也不高聲喊叫,膽小壓抑。“孤獨越來越肥碩,簡直就像一頭豬。”他成為不了人上人,干脆直接躺下,破罐子破摔,絲毫不干實事,也不提升自己,只會終日想象,缺乏上進心。雖然他一直不被注意,默默無聞,但有很強的自尊心,心中抱有權利意識,有很強的控制欲。所以理想如此,現實如此,他只有以玷污美來靠近美,或者毀滅美而帶來快感。
例如在美麗的短劍黑色劍鞘的背面刻了兩三道挺難看的刀痕。讓我想到小男生遇到喜歡的姑娘,才會想著一個勁去欺負她,是心智不成熟的體現。
又例如溝口被強迫踩妓女的小腹,他可以反抗,但是他認命,走向墮落,感受毀滅美的快樂。他還得到了兩條香煙的獎賞,給老師換取了上大學的機會。
“月亮也仿佛被壓擠得縮小了,掛在我們頭頂上。”還有有為子事件,溝口原本以為有為子背叛逃兵,丑陋的她跟自己站在了一起,可沒想到最后有為子和逃兵雙雙殞命,溝口在現場昏厥過去。后來他每次產生情欲,便能看到復活的有為子,例如在天授庵。? ?
加繆在《局外人》里寫道,每個正常人都或多或少希望他們所愛之人死去。原本我不能理解,但是放在溝口身上莫名地配適。一味只想著美,人就不知不覺會碰到這個世界上最黑暗的思想。人也許生來就是如此的。美的永恒的存在阻滯著溝口的人生,毒害著生命。他為了靠近金閣,在戰前一直期待空襲。金閣被毀,才能離自己更近。在溝口眼里,金閣有一半是永恒的存在,但有化為灰燼的預感。他后來借錢努力逃離金閣寺,但被警察帶回,一切嘗試與掙扎都撲了空,才有了最后那一把火。
07 南泉斬貓
日本戰敗的那一天,老師講了南泉斬貓的公案,這個公案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我隨便講一些有趣的。
奪貓暗喻戰爭,爭奪只會帶來不好的結果。趙州的行為表示,如果有人愿意示弱、認輸,戰爭就可以瓦解,斬貓表示可以斷絕欲望,這是兩種截然相反處理問題的方法。
溝口的朋友柏木主張忍耐。柏木認為改變世界只能改變自己的認識。做到忍耐生命,要么發狂,要么死去。趙州將自己的鞋子頂在頭上表明美是在認識保護下好好睡眠的東西。既然無法改變世界與戰局,不如改變自己的認識與觀念。就像戰后一代,必須重塑新的價值觀,才能活下去。而溝口認為改變世界的是行為。他對美的意識就是這樣穿透行動的。
08 家庭與朋友
按照父親遺愿,溝口來到京都金閣寺做學徒。溝口的感情里也存在著口吃,感情總是趕不上需要。父親死了,溝口卻毫不難過。少年時代的我也如此,我現在還記得幼兒園時太太去世,我并沒有非常難過。用大人的話說就是小孩子他懂什么。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人死了,思想會去哪里?三島借溝口父親的死說,精神因死亡而轉化為物質,人死了,物質已經遠離我們而去,其存在的方式是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抵達的地方。可三島死了,他寫下的書,我們不管如何解讀,似乎都與作者無關了。有些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父親忌日,母親來到寺中。少時撞見母親出軌,一直無法饒恕母親。一種真正的感情,通過各種理由使其正當化固然很好;但有時候又用自己頭腦里編造的無數理由,將自己出乎意料的感情強加給自己。這種感情本來就不屬于我。單單停留于感情階段,這個世界上最惡的感情和最善的感情沒有區別,其效果是相同的;殺機和慈悲之心表面上沒有什么不同。溝口冷漠淡然,心中沒有他人,包括母親。覺得母親進入自己心中,反而是可怕的。逃避也可能是過于注重感情,知道未來會如何,還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要傾注感情。在母親的驅使下,溝口有了繼承金閣寺主持的野心,而這個野心也一直折磨著他。第一夢想是金閣被轟炸,第二野心就是擁有它。金閣的美拒絕所有的意義,呈現著空前的輝煌。
“你對未來沒有任何不安和希望嗎?”
“沒有,一點兒也沒有。即便有又能怎么樣呢?”
溝口的另一個朋友鶴川,由于他的性格,他根本沒注意溝口的口吃。溝口猶如底版,鶴川就像照片。鶴川與溝口不同,他不必擔憂自己的未來,不必去考慮“惡”,不必討好生活,相比之下,在溝口眼中,他有未來,他的未來純潔無暇。和鶴川在一起,溝口的一切陰影變成光明,一切暗夜變成白晝。鶴川不喜歡溝口和柏木交往,有事回家,死于車禍。溝口和白晝般光明世界的一根絲線也斷了。溝口流淚了,父親去世都沒哭泣。
溝口死前一直和柏木通信,如此善良光明之人竟是死于自殺。而柏木也是一個有心缺陷的人,但是他善于跟自己存在的條件和解。有人說愛他,女人的愛來自一種不尋常的自尊心。柏木的惺惺作態讓溝口發現人生缺少自然,只是一場安排好的鬧劇,他當著溝口的面表演人生,生存與毀滅只具有同一種意義。人生到處充滿矛盾,柏木的詐術卻是直面自己內心的忠誠,將卑劣轉化為勇氣。
09后記
夜半登山,京都燈火通明,俗世的燈火讓我想到波西格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的描述:
“當你的思想不再集中于行動的目標,每爬一步不是為了爬上山頂,你會發現,這里有一片鋸齒狀的葉子;這塊巖石有點松動;從這兒不太容易看見山頂上的雪,即使越來越接近山頂。這些都是你應該注意的事。只為了未來的某個目標而生活是膚淺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頂,我們腳下才是萬物生長之地。”
理想很美好,但是萬一實現不了,也沒關系。終點比起過程來說,沒有那么重要。溝口完成了那一場盛大的表演之后想,我還是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