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2日,日本京都金閣寺發生了一起縱火事件,舍利殿、眾多佛像以及經書被焚毀,這件事在當時的日本引起了一陣轟動,而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也是據此而改編。
《金閣寺》之前模糊有印象看過一點點,引起注意的是道長在悠長的小道上緩緩的講述著影響日本文學史的小說的時候,這部書才又一次的進入了我的眼簾。
《金閣寺》有點像是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的是一個少年幻滅一生的故事。
小說主人公溝口是個天生結巴的少年,他的父親是個偏僻小寺廟的住持。由于自身缺陷與身份的原因,溝口有著比平常人更深的自卑感,這自卑感與他心目中的金閣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從小,溝口就經常從父親的口中聽說有關于金閣的事,金閣于他的內心,是一種脫離了現實的美,一種美好的精神寄托。直到父親病重之際,遂將溝口帶到金閣寺并托付于此,溝口見到了夢寐以求的金閣后,發現它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美,幻象的毀滅使他的人生產生了改變。
在金閣寺的生活中,溝口遇到了兩個人,一個是鶴川,一個是柏木,前者象征著他世界中的光明,而后者象征著黑暗,小說通篇充斥著光明與黑暗,美與丑的沖突。在他的一生中,經歷了親眼目睹母親與外人行茍且之事、目睹了父親對此怯懦的應對、目睹了曾經喜歡的女人慷慨赴死的一幕、目睹了金閣寺住持貪財好色的嘴臉,再加之外翻足的柏木與之講述的丑陋的故事,這一切都與他心目中的光明和美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后來,鶴川去世,溝口心目中的光明轟然崩塌,他開始出走,回歸,并計劃著如何將金閣寺焚毀。在小說的最后,溝口盡管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無力,但仍然實施了他的計劃,他在焚燒金閣寺的那天晚上,躺在星空中看著滾滾的濃煙和沖天的火焰,扔掉了原本想要用來自殺的刀和藥,靜靜地點燃了一根煙,默默地想著:我要活下去。
在金閣寺被焚毀的真實事件中,當時的僧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妒忌金閣寺的美麗。也許這句話是一個啟發,促使三島由紀夫寫出了這篇故事。
日本有一種“美到極致就要毀滅”的價值觀,金閣寺的被毀也是這種價值觀的一種呈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