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正好,整理陽臺的多肉是件很耗時,卻是很治愈的事情。澆水,拔枯葉,翻盆,修根都是伺弄多肉的日常,還有更重要的事,就是端起多肉,找到陽光最好的角度和背景,為它們拍照,再存到它們的生長記錄里。
我的記錄app里歷時五年,已經記錄了近五百顆多肉的生長歷程,其中三百多顆都在紀念碑里,所謂的紀念碑都是那些已經仙逝,或者送人,丟棄,無論什么原因已經離我而去的肉肉,只需要一鍵操作,就把所有的記錄移到了那里,無論記錄的時間有多長,有多短。我曾經對這個功能表示鄙夷,死都死了,走也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一鍵刪除不就好了,何苦留下,占據著磁盤空間,徒增傷感呢。
最近無意翻開那個紀念碑,回看那三百多顆多肉,突然像是回顧了一趟這幾年來的養肉之旅,初遇路邊的地攤貨,后來越養越多,死多活少,反而越挫越奮,一再補貨再種,直至慢慢摸出各個品種的習性,有的經過幾年終于養出美艷顏值,成了老樁精品,后來得意忘形,以為自己養的老肉有足夠的抗性,能扛過殘酷天氣,直到上上個冬天一夜給了教訓,還記得當初心痛的感覺,到了如今已經心態淡然,一切盡人事,聽天命,該搬進來就搬進來,該露養就露養,不再追求造型獨特,不適合的品種,即使再喜歡也不再強求,無論什么品種,能養活養老就好。
歲月其實就是我們所走過的路,所經歷過的生死離別,養多肉的幾年,紀念碑里留下的三百多顆的多肉,緣來緣去,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那背后的故事只有我清楚,也只有我在意。那是多肉與我獨一無二的一份緣,那份緣散去了也就散去了,能留下也就留下了,這不也同樣揭示了人世間的種種因緣際會嗎?
出游曾遇到一個大幾歲的女子,長得白凈而恬靜,說話聲音細若游絲,緩慢而平靜,同行之時竟然跟我聊到最近看什么書,我頗為驚訝,因為這個話題已經不太有人會聊到,特別是初識不久的人,似乎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她推薦一本書給我,叫《西藏生死書》,說這本書對她的啟發很大,因為曾經無法面對死亡的問題,覺得十分可怕,你說你會感覺害怕嗎?
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太大,太沉重了,也不知道她的生活里經歷了什么而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沒再追問下去。回來下載了電子書,粗略地翻讀了一下,雖然這顯然是本帶有半傳教性質的書,但是我不拒絕了解一下里面的內容,正如我不會拜佛,但一般也會去廟里看看,供奉了些什么神靈。書里講述了西藏佛學里的生死觀,提醒人應當更多的向內觀,還教了一些對心性的修煉方法,感覺很多內容跟心理學療愈有著相似之處,大概真的能幫到一些心靈受困的人們吧。
多肉之生死聯想到人之生死,好像也有點跨度太大了,可萬物生靈本質上其實也并沒有多大分別,生生死死都無法避免,只是時間尺度不太一樣,人又由于豐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特性,這個事情對人也自然更有沖擊力而已。死去多肉的“紀念碑”是如今它們與這世界僅存的聯系,那么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