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說,你想要豐富生活樂趣,或者要找到一些想做的事情,這時候我們會建議你多做“嘗試”。
比如,你想讓自己養成閱讀的習慣,但你發現書看不進去,那么最好的應對策略,或許就是換一本書去看,那些會在網絡小說中花費大量時間的書蟲們熟稔此道,看完一本小說之后,他們可能會來回嘗試性的讀很多本書,直到他們有找到了下一本能讓自己走不出來的,這時候他們“入坑了下一本”。
多嘗試,總有一款你會喜歡,多嘗試,直到你找到一款“可以入坑的”。
嘗試,就有可能會入坑,這就是邏輯。
反過來講,如果你對自己的時間有原本的規劃和打算,你的一天有已經安排好的章程,比如接下來的一天,你打算用來工作或者學習,等等。
那么這種時候,除了你所需要去做的那件“正事”之外,你都應該盡可能的主動縮減一切可能的“嘗試”行為。
這是為了防止有可能帶來的“入坑”把自己帶跑。
舉個例子,如果你沒有做好刷兩個小時短視頻的心理準備,那這一天都就不要輕易打開小視頻,別想著就刷一下馬上回來,這是很天真的想法,因為你一刷著,誰知道還能不能停下來。
有時候就是因為我們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壞了事情,以為自己能夠抵擋得住誘惑,以為自己就算沾上了不該沾染的東西也能夠抽身而退,以為自己不像那些想走卻脫不了身的反面教材,但我們又何嘗不是他人眼中的那些“普通人”?
想要遠離那些會帶來癮的物事,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從一開始就不要去碰,一點都不要去嘗試。
寧可低估自己,也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當你無比警戒的認為到“有些東西碰了,就走不出來了,所以從一開始就不要嘗試,一次也不可以”,這種認知中的一種弱小自我的形象,反而可以為自己樹立起最好的自我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