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小故事,淺談深圳20+8產業集群互聯
?6月1日,深圳市出臺1號文件《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決定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來產業,即20+8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隨著21個培育發展各產業集群的行動計劃密集出臺,3年新興產業增加值超過1.5萬億元的宏大目標,讓產業集群熱度在商業圈一下火起來,感覺風中有錢的味道,但很多企業家不了解產業集群及如何運作,下面,鴻飛老師用三個小故事,淺談下產業集群與產業集群互聯。
一、開加油站的故事
有個老故事說的是:如果猶太人在一個地方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特別好,然后第二猶太人來了開了一個餐廳,第三個猶太人就開了一個超市,這片就很繁華了。而中國人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特別好,第二個中國人肯定開第二個加油站,后面又來人開了第三個、第四個,于是就開始了惡性競爭。
這個故事是夸猶太人比我們有商業頭腦的,大家笑笑就可以了。它說出了一個現象,但并沒有理清成因。中國人做生意為什么愛扎堆,為什么容易形成同業聚集,這是有歷史成因的。中國自古重農抑商,商業思想文獻就很少,新中國成立后割資本主義尾巴,改革開放后才急劇調轉回來,但已經形成了整個商業斷代,在缺少業務信息與商業訓練的情況下,創一代借遍親朋好友的積蓄來創業,面對隔行如隔山,選擇熟悉行業成功企業模仿起步,甚至在老東家對面開廠,也是當時無奈的選擇。
我們常看到這種情況:早期一個鎮或村出個能人,辦廠成功了,周邊紛紛效仿,形成了小商品、五金、燈飾、打火機等等特色鎮,我國有大量地區縣市有這樣原因形成的產業聚集和傳統產業集群,這就是歷史留給我們堅硬的資產,并不是一手好牌但也并不差。
模仿扎堆容易產生惡性競爭,如何破解呢?我們可以推演一下,假如四個加油站之間采取價格戰或辦卡等手段來爭搶客人,價格很快就下到虧損線下,由于加油站前期投入大量資金,各家都不愿退出,只能拼命死撐到處借錢續命,等熬上一二年到2-3家破產,最后的贏家也早已元氣大傷,客戶也習慣低價才來,想漲回去并不容易,周圍也一片凋零。
那這種零和博弈局面如何改變呢?這就要切換到產業集群的思維,將這四個加油站整合為一體,通過聯合采購降低油品價格,聯合推廣搞活動,吸引更多車主繞路前來加油,送券推汽車后市場及保養、再開快餐店和超市、便捷型酒店等等,這樣大家都會有錢賺,經濟持續繁榮,這就將產業集群的競爭與合作效應、品牌與廣告效應、空間交易成本節約效應利用起來。
產業集群就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產業集群按性質可分為傳統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資本與技術結合型產業集群三大類,利用好三種產業集群的各種效應,可以將蛋糕做得更大。
再拿加油站舉例,要形成的這種傳統產業集群間的聯合,需要借外力來推動。我們設想一下,當局者迷,即使某個老板想到這種多贏的想法,邀其他幾個老板喝茶談了合作方案,別的老板會怎么想?這丫估計是挺不住了在求饒了,回去再加把勁,先將他擠出去再說,分蛋糕的人越少越好,有這種思維就導致進入惡性循環。
這個話事人由政府和協會來牽頭最好,一來對保證稅收有利,二來避免惡性競爭影響了營商環境,三來可以進一步加強區位產業集群優勢。如果老板們的思想做通了,如何保證實施過程中各家不搞小動作、不互相拆臺呢?這就要靠數字化手段,通過數字化系統打通各家采購、收銀和促銷系統,并通過線上將各家每天做延伸業務的快速結算收益和分攤成本,再通過會員增長和線上商城的業務增值,實現持續良性運轉——這就是我們提出的產業集群互聯。
舉個實例:無為市的電線電纜產業集群效應顯著,當地電纜及配套企業有近400家,歷史悠久,但企業規模體量偏小,單個企業投不起研發做不了升級換代,且融資成本高,相比江蘇宜興、蘇州吳江等電纜制造基地沒有優勢;近幾年受市場需求變化和互保聯保模式影響,倒閉一大批企業,產業總體規模較高峰時萎縮50%,原本產業配套體系就薄弱,專用樹脂、橡膠等絕緣高分子材料企業更不愿入駐,該產業陷入了持續下滑的通道。
對此,我和中商產業研究院團隊診斷后提出,無為市要做有為政府,積極發揮引導和賦能作用,建設產業集群數字化平臺,將剩下企業聯接到一起,發需求做交易開放共享,聯手開展人才培養、課題攻關、設備能耗與工藝成本控制;各自組合做聯合營銷、聯合搞定制化研發,統一集采服務,通過行業自律約束惡意報價,利用產業集群的效應,達到抱團發展、整體升級、共創共贏的新局面。
對政府介入是否會破壞自由競爭的市場原則,我們認為,政府只是指導方向,協調和監督,借助民間協會聯盟和第三方來推進達成,企業可以自愿選擇是否加入產業集群互聯的大商業模式,本身還是市場發揮主導作用;
猶太人有塔木德有教義要求有互助的傳統,而福建有很多以村為單位,先支持一家把生意做起來,然后再帶動全村將這個產業干深干透。政府引導這樣的產業集群干到細分領域的世界第一,這種產業集群的成功不就是共同富裕嗎,我想全國各地的區縣產業集群也是如此。
二、百年硅谷的故事
硅谷現在是大名鼎鼎,無人不知的存在。很難想象一百年前,它還只是蠻荒西部的一片鄉下果園,在美國算是落后的地區,并沒有什么資源;硅谷是指位于美國西部的舊金山灣區南面,背后靠山的一片狹長的灣區如下圖。
在1890年,其所在的圣克拉拉縣是人口僅4萬8千人農業縣,要礦沒礦,要油沒油,更沒有黃金。附近只有美國海軍的一個工作站點,位置上并不起眼,只是四季如春,氣候宜居。
硅谷的誕生與斯坦福大學有很深淵源,斯坦福大學是由美國鐵路富豪利蘭·斯坦福為紀念獨子,臨時決定創辦的民辦大學。大學在其家族養馬牧場上擴建,占地3237公頃,地方雖然很大,但邊遠荒僻。1891年開始正式招生,最早幾年通過免費吸引生源,被報紙稱為“農場大學”,而當時的美國西部也沒有多少好企業,學生畢業后都只好去東部尋求發展。
1905年、校長David Starr Jordan和日本學生聯合會成員合影
30年代末,工程教授特曼大膽地嘗試,利用空地,吸引儀器公司,解決學生就業創業問題。1951年,特曼出任副校長后,更進一步打造高科技的“斯坦福工業園”,批租土地、吸引投資、轉讓技術、開發成果。1954年,特曼的學生中有兩名成功創立惠普HP公司,并在斯坦福工業園不斷發展,做強做大。
50年代初,圣克拉拉縣還是人口僅30萬農業縣,斯坦福工業園從起初的幾家公司不斷發展,1955年工業園只有7家公司,1960年增加到40多家,1970年達到70家,1980年90家公司。到2000年工業園內已經發展出150家公司,在硅谷崛起過程到重要催化促進作用。
1956年,斯坦福大學人才資源及工業園創業氛圍,吸引諾貝爾獎獲得者,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的半導體實驗室進駐,而半導體實驗室則吸引了全國各地精英到來。其后諾依斯、摩爾等八位青年科學家離職后,成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肖克利創業失敗后到斯坦福擔任教授。
1959年,仙童半導體成功開發出集成電路,隨后又經歷了子公司模式和多次裂變,催生出英特爾、AMD、美國國家半導體,Altera等92家上市公司,形成半導體產業集群。仙童也被稱為半導體產業的黃埔軍校。
50年代,美國海軍看中了灣區的資源條件,設立研究基地,后來,美國海軍的大部分研究機構,也都陸續搬到了這里,使灣區成為了美國航空航天高技術企業的密集區。
60年代,美國政府大量國防訂單刺激了電子產業的繁榮,計算機產業集群后來居上,在灣區發展出近2千家公司 (著名的有蘋果、太陽微系統、微軟)。
70年代,經過媒體報道,代表電子產業的“硅谷”這一名稱才正式出現,并廣為人知,吸引更多創業公司和人才前往。第一波風投公司開始在硅谷成立,如紅杉資本和KPCB等,后來,這些風投公司投資了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Electronic Arts、Facebook等,大獲成功。
80年代,斯坦福大學一對教師夫婦創立了思科公司,隨著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研究機構在硅谷出現,專業服務、創新服務產業集群形成,硅谷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
90 年代,斯坦福2名學生在宿舍里開發出谷歌,隨著軟件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產業集群進入空前繁榮時期,發展出近3千家互聯網公司 (著名的有Google、Facebook、PayPal)。
2000年代,硅谷互聯網泡沫破裂,隨著智能手機誕生,基于云的電商和社交網絡的產業集群蓬勃發展(著名的有Twitter 、eBay、Uber)
目前,硅谷除了擁有Google、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Linkedin、甲骨文公司、PayPal、微軟十大科技巨頭、并擁有近萬家電子工業企業,不僅成為美國電子工業的中心,也成為世界電子工業的中心。硅谷已經形成以微電子產業為主導,信息技術、互聯網、新能源、生物醫學等產業共同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從硅谷崛起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1、教育科研對一個地區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對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人才是一切的根本,需要保持人才的吸引力;3、頂級人才對行業影響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起到改變歷史作用;4、高科技企業的不斷裂變對產業是加速作用,風投資本起到助推和多樣性測試的作用。
從“一無所有”發展成“中國硅谷”,深圳市用40年追趕硅谷120年進程,創造了一個奇跡,同樣是邊陲農業縣,深圳市在教育科研上一貫舍得投資;用最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吸引著全國優秀年青人,每個時代會定期涌現一批成功創新企業;而且歷屆領導放棄舊有利益引導騰籠換鳥,產業集群不斷升級豐富完善;從平安、萬科、中興、華為、華僑城到騰訊、比亞迪、大疆、大族激光等世界知名企業,再到比亞迪、邁瑞醫療、柔宇科技、立訊精密等科創型企業,這也是深圳此次一口氣提出20+8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底氣。
本次提出20個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看著雖多,其實有清晰的脈絡,大都屬于某大產業的細分領域,如智能終端、智能傳感器、智能機器人、軟件與信息服務等智能大產業,這也等于是向兄弟省市宣告,這20塊深圳包了,不用重復建設了,免得惡性競爭。一次性官宣也是對外招商廣告,海內外有志之士,都到碗里來,一定小心將你們捧起來。
深圳產業發展不靠挖墻角,而是實打實科技成果轉換。鴻飛老師參與發起的華雅科技成果轉換研究院,也在盡綿薄之力;最看完21份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計劃,我覺得對產業集群現狀評估、存在問題、發展機遇分析準確,制定工作目標清晰、設定重點任務路徑、將產業痛點轉為重點工程上到政府層面解決,可執行度很高,政策紅利滿滿。
深圳市政府是有為政府,建議各企業家重視規劃和行動計劃,爭取向20大產業集群靠攏,爭取進入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清單,爭取加入聯盟共創共享協同發展。對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這7大未來產業,規律還沒掌握,行動計劃晚點出臺,也合情合理。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主要依托當地的科研力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企業間相互密切合作,具有強烈的創新氛圍。發展這類產業集群主要利用:學習與創新效應、資源集聚效應、分工效應、協同與溢出效應。
產業集群的互聯商業模式與平臺設計,更多要考慮結合各產業實際情況及推進計劃,設計交易結構與產業聯盟內協作分享機制,充分利用這四種集群效應實現多方共贏。目前,規劃中政府倡導的還是行業龍頭主導型,部分產業集群由市政府主導產業園區實現。線下有政府的一集群、一基金、一展會、一論壇、一協會、一聯盟、一團隊保證,線上主要由行為龍頭搭建互聯網平臺,引導上下游及產業服務方等入駐,通過平臺來實現敏捷溝通、高度協同、高頻交易的新商業活動。線上線下結合將有效構建互聯網+產業集群,形成產業集群互聯,加速產業運轉效率及整體競爭力,確保1.5萬億目標達成。
三、合縱連橫與聯邦制
合縱連橫的故事,估計大伙耳熟能詳。戰國時期諸侯林立,戰爭不斷,秦強而六國弱的局面形成。蘇秦為獲取功名,以自己出色的口才、過人的謀略,成功勸說六國國君聯合抗秦,即合縱,因外交成功并成為六國丞相。而他的師弟張儀則投靠秦國,勸說各國投靠秦國進攻其它的弱國,破解了六國合縱聯盟,史稱連橫。
? ? ? ?我們推動產業集群互聯,研討中有朋友認為,我們就是當代蘇秦張儀,要么用互聯網將中小企業聯合起來對抗龍頭;要么站在產業龍頭角度,利用互聯網平臺吃掉中小企業。這種類比理解其實有很大誤解。
? ? ? 首先,農耕文明產出有限,所以要搶地盤;商業文明則是合作共贏,利用產業集群效應能做大蛋糕,大家都能分得更多;其次,產業集群的對象是國際競爭,大家是作為聯盟共同出海競爭,產業集群商業模式和平臺設計時就會考慮跨境電商,跨國貿易,競爭格局變了。第三、產業集群互聯并不存在會吃掉誰,因為聯盟可以在產業鏈和資本市場上獲得更大收益,而統一管理的成本太高,反而用聯邦制是最優的選擇。
? ? ?秦用武力統一六國進行硬整合,最終結局都不好,蘇秦、張儀死于非命,秦國二世而亡,生死族滅。各朝各代分分合合。美國采取聯邦制,各州有很大權利,但都遵守聯邦憲法,只發生一次南北戰爭就回歸常態;做產業集群互聯規劃,重點是進行頂層交易結構設計和憲法規則建立和運行,核心是做大蛋糕分好收益,是基于利他共生共創的思維,是基于新技術的產業協同和共生聯合;
? ? ? ?如產業集群中的企業間通過合作互信,選擇更進一步的深度合作,新公司的治理結構必然要相應升級完善,請各老板加入董事會參與決策,方能將大量老板能級的經營人才整合,必然能成長為國際產業巨頭,同時實現基業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