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是我們自初中時起,就出現在語文課本中的必學古文,它們均是出自《孟子》。
對于孟子其人,我們大多的認知是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儒家學派,與孔子并稱為“孔孟”,被后人尊稱為“亞圣”。
而我們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觀點主要是通過《孟子》這本著作,自從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并列為“四書”之后,《孟子》一書就成了儒家學派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更是被作為古代文人科考的必考教材。
從古至今,解讀《孟子》的文章、書籍可謂是汗牛充棟,我們也多是通過這些書籍的幫助,來理解、記憶《孟子》的經典文字,學習孟子的儒家思想的。
而在距今約2500年前,那個紛亂的戰國時代,一個真實的孟子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孟子又是如何展示他的思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呢?
貝冢茂樹先生1985年所著作的《孟子讀本》,以全新的視角,用廣博的中國古代史的知識,在解讀《孟子》經典篇章的同時,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孟子。
日本東洋歷史學家、中國古代史專家、京都大學教授貝冢茂樹家學淵源極深,父親是日本著名的地質地理學家,弟弟湯川秀樹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貝冢茂樹自小跟隨祖父習讀四書、五經,對中國古籍和歷史有極深的造詣與成就。
《孟子讀本》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孟子思想的時代背景、孟子其人與思想、《孟子》這部著作。
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
不僅僅是文學層面的解讀《孟子》,更是以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為開端,以百家爭鳴的文化現象為背景,讓我們了解到:一個先賢的成長與思想的形成不是孤立存在的。
同時該書挑選了《孟子》十四卷中最能集中體現孟子思想、觀點以及反映孟子性格的章節,進行詳細講解,引領我們融入當代人的思維,用更加辯證的、客觀的視角來分析孟子的思想與人格,讓我們對孟子這個人及《孟子》這本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一.時代背景——解讀人物、文學作品的前提
不管是從:孟子這個人、《孟子》這本書、孟家的儒家思想,這三個角度中的任何一個來闡述、挖掘,我們都需要先來了解一下“時代背景”。
如同一個人的心理、思想、人格源于家庭環境一樣,一本書、一個思想也必須要考究它的時代背景,那是滋生它的土壤,是孕育它的“原生家庭”。
即便是解讀一篇詩詞,我們也是需要探究詩人的創作背景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詞婉約深致、情真意切,他的詞經常被我們用來表達那種幽幽的恨,淡淡的愁,從字面上我們大多感受到的是一種凄然的唯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欄玉徹應有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當我們了解到這首詞是在大宋滅了南唐、作為亡國之君的李煜被抓到汴京做了俘虜、自己的愛妃小周后被宋太宗強行臨幸并讓畫師畫下臨幸場面的背景之后,你才能深刻地體會到李煜在創作這首詞詩時極度悲哀、無奈的心情,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作品,才能真正與詩人達到思想上的共鳴。
所以,在《孟子讀本》的第一部分,作者為我們描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是極為必要的。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周天子的權威日漸衰落,周朝時期所建立的文化與制度日趨崩潰,最終蕩然無存。在這一歷史時期,諸侯國之間戰事不斷,臣子弒殺君主,兒子謀害父親的現象層出不窮,整個社會失去處于一種混沌的狀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的文化現象,這也成為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這種百家爭鳴的現象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 舊的貴族沒落了(周天子分封的貴族們)。
2. 有實力的人不問出身門第,憑借才能就可能得到重用。
3. 舊的身體體系完全崩潰。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變革之中,形成了一個新興的階層“士”,這個階層的人多為貴族的家臣,他們之中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為人獻計獻策的謀士。
在這些“士”中,出現了孔子、孟子、韓非子、墨子、莊子、荀子、張儀、許行……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們希望通過建立的思想認知來形成新的社會秩序。
被尊為儒家學派開山鼻祖的孔子,前半生游走于列國之中,推行自己的理想,然而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在后半生他開始廣收人才,培養弟子,希望通過弟子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他的眾多弟子也確實對于傳播儒家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孟子就是深受孔子及其弟子儒家思想影響的一分子。
充分了解了孟子出生、成長的時代背景,對于我們理解孟子的思想、個性都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孟子讀本》所具有的一大亮點。
二.擁有高超技巧的雄辯家、演說家
從前面講述的歷史時代背景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那個時代,只要有真實才學,就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在那個年代沒有媒體,甚至連紙都沒有,人們如何展示自己的才能與思想呢,這些思想家幾乎都是通過游說、辯論的方式來傳播自己的思想的。
就在離孟子故鄉不遠的齊國,齊宣王為了招攬天下人才,在國都臨淄的稷下設立了一個專為思想家、學者辯論的場所。
正是在這里,孟子接觸到了各色學者,自己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充盈,同時孟子的表達方式更是受到了自由辯論方式的影響。
《孟子》的前半部都是以一問一答,一述一駁的形式來闡述孟子的思想的,在這些文字中,我們看到的孟子更像是一名雄辯家,一名偉大的演講者,他極善于使用帶有比喻的類推的辯論手法,自信、篤定的宣揚他的思想與觀點。
比如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p>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p>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p>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孟子說用刀殺人和木棍殺人是一樣的,因為政治上的失誤而使百姓喪命也是殺人,同時孟子又進一步說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景象,最終表明為政者使人民忍饑挨餓,甚至暴尸荒野,就是等同于謀殺,從而強化自己“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張。
孟子常常運用比喻的手法,將自己的邏輯層層推進,環環相扣,從而產生了令人驚奇的效果,使自己的論點更容易被對方接納。
在《孟子》中有很多比喻的類推法的運用,我們可以看到孟子高超的雄辯之術與演講技巧,而這一點,在很多解讀《孟子》的常規注釋類讀本中,是很少提及的。
三.用獨特的視角呈現一個鮮活的孟子
由于《孟子》一書主要記錄的是孟子登上政治舞臺以后的言論,我們對孟子的前半生知之甚少,事實上我們所熟知的“孟母三遷” “孟母斷椎”均是出自西漢的《列女傳》,而他們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孟子》的記述,了解到更為真實的孟子的。
1.堅定自信的孟子
孟子堅守自己的“性善論”“仁義治天下”“養浩然之氣”等思想,對于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孟子是極其篤定的,這種篤定正是源于自信。
孟子說:“我四十不動心…..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正直的、高尚的,要經過很多“仁義”之事才能逐漸養成“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是一種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正是由意志來決定的。
一個人能對自己有深刻地了解與認知,并予以極度的肯定與認可,是一種極為自信的表現,而這種自信源自自己的才能與端正的品性。
2.矛盾的孟子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一舉進攻燕國,殺死燕王噲,攻陷了燕國的首都。當時孟子是齊宣王聘請的高級顧問(同時有老師的身份),齊宣王就攻打燕國以及占領燕國后如何繼續占領一事向孟子請教。
孟子的對于攻打燕國一事是支持的,盡管孟子加上了一個前提:“如果燕國的人民支持的話”,但對于反對用武力取得政權治理天下,堅持用“仁義”治理天下的孟子來說,這種行為無疑是自相矛盾、難以理解的,以至于成為孟子一生的污點。
3.注重形式、好面子的孟子
在《孟子·公孫丑下》中記載:
孟子原本有些事情正打算去朝中見齊宣王,碰巧齊宣王派使者來告訴孟子,自己因病無法來見孟子,希望孟子能到朝廷里與自己會面。孟子在這時卻謊稱自己有病,去不了,因為孟子有一個宗旨——“不奉召”,即就算受到君王的召喚也不去朝廷。孟子認為君王應該有尊師重道的態度,自己作為君王的老師,理應受到尊重。
然而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想施展抱負才能,更應該珍惜每一個推廣自己的機會與舞臺,孟子這種拘泥于形式的作法是否是不講變通的一種表現呢?
同時在《孟子·公孫丑下》中,另有一則記載:
孟子認為自己與齊宣王日生嫌隙,決定離開齊國返回故都。臨行前,齊宣王予以重金挽留,孟子表示自己并不是為了錢財,于是拒絕了齊宣王的挽留。
在孟子拒絕了齊宣王之后,理應迅速離開,但孟子卻在齊國國都附近又多住了三天,此事成為了齊國部分文人的笑柄。
其實,看到這里,我也是莞爾一笑的。這讓我想起了談戀愛鬧分手的情侶: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而提出分手,對方提出挽留,然而挽留的原因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大部分情況下,提出分手的一方是希望讓對方證明對自己的愛),這時仍佯裝堅強,堅持選擇離開,可心里仍舊懷有深深地眷戀,企盼對方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一向自信滿滿的孟子,心中的這份柔情無法示人,只能用“多住三天”的行為來表現,我甚至覺得孟子是不是一個外冷內熱,外剛內柔的“獅子座”呢!
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孟子,一個好面子的孟子,這種做法從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一個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一心要施展抱負與理想的政治家、思想家來說,這樣的作法是否過于感性了呢?
但也正因為這些性格上的弱點,我們才更加感受到《孟子》這本書所帶給我們的溫度,感受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孟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解釋: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處。
如果像上面這樣,僅僅是需要一個直譯的注釋類的《孟子》講解,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讀者的選擇是很多的。
但如果你希望能夠更深刻地通過《孟子》這本書,全面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及孟子這個人,貝冢茂樹先生的《孟子讀本》是極為推薦的不二之選。
相信你讀完整本書,不僅對儒家學派的理論思想有了新的認知上的提高,同時,你仿佛也能見到一個自信的、真實的孟子站在你的眼前,他穿越了2500年的時光在《孟子讀本》中與你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