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月亮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這是一本高三后期讀的書,斷斷續續讀了一半,讀后心里總能奇妙的平靜下來,遂對此書一直記掛。大一的寒假重拾書卷,重新從頭翻閱讀完,總算是了了一年以來的一樁心事。
這本書是毛姆所著的經典作品之一,早有耳聞。讀之前一直以為是一個關于理想主義者追求夢想的,類似童話般美好的故事。讀后才發現,之前的臆想完全錯誤了。
我認為,這本書實際上是充斥著血淋淋現實真相的極為現實的作品。通過毛姆一針見血的評論,作者隨著主人公的活動線索,揭露了一系列難以為人道出的生活真相,對人性做了極為精妙的剖析。但是評論不像說教,反而和故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頗有趣味。
這本小說的主人公斯克里特蘭德,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在倫敦體面的工作與看似美好和睦的家庭,而轉輾于巴黎,馬賽,塔希提島等地,追尋自己的繪畫夢想。其中作者寫道,與其說他選擇了繪畫,不如說繪畫選擇了他。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一定要完成的決心,蓬勃生長的靈感構成了斯克里特蘭德,但是這是否真的能夠算是一種熱愛呢?還是屬于命運賦予他的使命?
站在世俗的角度看,其實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我犧牲,也是一種慘烈的飛蛾撲火式的獻祭,更是一種可笑而且荒唐的選擇。但是站在斯克里特蘭德,以及這本小說中的,其他的獻祭者,這顯然是一種美好又自然而然的選擇。
滿地都是便士,但是有人卻看見了月亮,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之前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多么的淺顯。站在我這個文藝少女的角度,自然以為仰望月亮是充滿詩意又美好的選擇,但是卻忘記了,仰望月亮在物質上是一無所獲的,而便士能帶給你現世的歡愉。我更忘記了,放棄舒適是多么難得的事。斯特里特蘭德卻一巴掌打醒了我,做出這個選擇需要付出多少艱辛,至少從普世價值觀看來。
同時我卻又對思特里特蘭德的太太,他的孩子們,戴爾克·施特略夫,勃朗特,等人充滿了深切的同情,他們遭到了命運的懲戒,也許他們也又自身的缺陷,但是在遇見主人公之前他們至少可以生活的平安無虞,難道一個人的成功一定要建立在其他人遭受痛苦之上嗎?不得而知。
我認為這本書格局宏大,不僅在于主人公活動場景的豐富,更在于作者在各個場景之間自由切換的熟練,以及對于出場人物有血有肉的刻畫上。這本書以“我”,一個作家,的第一視角描寫,不僅觀察了斯克里特蘭德這個第一主人公,更是對于其他與“我”有過接觸的人物給予了生動的刻畫,雖然不曾刻意劃分,但是追月派,和便士派(勉強這么劃分吧,笑)卻又涇渭分明,有人對斯克里特蘭德充滿欣賞與同情,有人卻充滿鄙夷與困惑。毛姆的描寫克制卻又充分,讀后可以神奇的發現,褒貶自明。
滿地都是便士,在這樣物欲橫流的時代,誰能稍微抬頭仰望,欣賞半刻月的光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