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近一周的時間,看完了這部電影。并不是時間不夠,也不是看不下去。《一一》對我來說,我知道它的開始,知道它的過程,知道它的結果,甚至還記得它的一些細節,但是,我不愿意去看完。好像不看完,我的生活就不會完結;好像不看完,那些對于生活的期待就會如約到來;好像不看完,就可以拒絕看到周邊的不完美。然而,電影終究會看完,而生活終究還是要繼續。我也試圖去記錄一些鏡頭,一些人物,一些細節,一些感受,可是寫著寫著就沒意思了,因為我覺得我很俗。
對于其他電影來說,這部電影的時長可以算是很長很長了,可對于生活來講,它又是那么短;僅僅近3個小時的時間而已,可是在片尾曲緩緩流淌而出的時候,我卻感覺,我的生活都在這三個小時里過完了。
這是如此神奇的電影,你在什么年紀看,似乎都能看到你的樣子,又似乎總有那么一些部分你依稀懂得,又依稀不解。就好像讀書時看它和如今的心境有著太多的不同。彼時還嗔怪電影竟然如此漫長,鏡頭如此緩慢,情境如此平淡;那時知道好,卻不知哪里好,可能是因為大家都說好吧,所以自己也要假裝能看懂,假裝看出了如此緩慢節奏下的那些暗涌,假裝參透了人生就是如此真實而無趣。而現在,越發看到了自己。電影里的自己,不是某一個人,不是某一個年紀,而是某一瞬間的某一人就讓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許是當年的自己,也許當下的自己,也許是若干年后的自己。這種感覺就好像阿弟看到洋洋拍的后腦勺照片時,問他為什么要拍這個,洋洋說“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我拍給你看”。洋洋似乎就是這部電影里的哲學擔當,導演借一個小朋友的視角來告訴我們電影與生活的關系。正如胖子所說“電影發明之后,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三倍!”,我們可以借由這部電影看到的不止是自己,是所有人,是生命的狀態一一既是每一個人,也是每一段人生。電影從婚禮開始,以葬禮結束,一頭一尾,一喜一悲,就像是一個生命的過程,出生的喜悅到離世的哀傷。
一些如夢一樣的細節
導演特別擅長利用聲音的元素,利用畫外音將許多關聯畫面交織在一起,一個畫面,幾個聲音,表達出來多重深意。
一 、B超
阿弟陪懷孕的小燕做產檢時,伴隨B超畫面的聲音是大田在NJ的公司對新產品的介紹:“它已經開始具有生命的一般現象,它除了可以思考、計算,它還會成長成一個活生生的新生命,成為我們每個人寄托感情的好朋友。這才是電腦游戲的最廣大的商機,我們目前無法超越只能打人、殺人的一般電腦游戲產品,并不是我們不夠了解電腦、而是我們還不夠了解人、我們自己。”通過這個畫面和聲音的組合將新生命與電腦游戲糅雜在一起,將電腦游戲視為一種生命體的存在。我不知道這是楊導當年對于人工智能的理解,還是對于我們不夠了解生命的本源與生命的意義的一個諷刺。
伴隨著女兒的出生,對于她的思考也越來越多。從要不要上早教、要不要參加英語班到要不要買學區房、學什么特長。而最近思考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在人工智能越來越先進和普及化的今天,培養出一個不至于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孩子?也就是那么一瞬間,突然就想明白了,比學習好更重要的是學會欣賞美,學會創造美。
二 NJ+阿瑞&婷婷+胖子
NJ在日本和阿瑞重溫往昔時,兩人的對話,對應的場景是婷婷和胖子牽手的畫面。鏡頭在兩代情侶之間不斷切換,四個人的愛情互為呼應。就連兩個不同時空,不同時代的男人,面對房間里的女人,都是選擇了離開,冥冥中預示著婷婷和父親相似的宿命。
如同當年NJ離開阿瑞是因為阿瑞對NJ的事業上的干涉,“人是不可能讓另外一個人去教他怎么活下去、怎么過日,這是很悲哀的。”阿瑞說當時總是怕NJ養不活自己,在NJ與阿瑞離別的前一晚,阿瑞希望NJ能夠回心轉意,“如果我跟羅德尼離婚,我一輩子不愁吃穿。我不怕你養不活我。”NJ在車子中和大田邊聽音樂邊時透露的信息。都說明阿瑞和NJ一個追求物質,音樂無用論;一個追求精神,人離開了但音樂留下來,兩個不同人生觀的人注定分道揚鑣。
就如同NJ離開阿瑞,婷婷和胖子在討論電影的時候
胖子:喜不喜歡剛才的電影?
婷婷:嗯,有一點嚴肅。
胖子:那你是比較喜歡喜劇,不喜歡悲劇嘍?
婷婷:不會啊……我只是不喜歡有人故意把故事講得那么悲慘。
胖子:可是在現實生活里,悲傷的事和高興的事都有啊,這樣電影才會真實感嘛,要不然我們怎么會喜歡去看電影?
婷婷:如果電影都和生活一樣,那誰還會去想看電影啊,過生活就好啦。
胖子:我覺得我小舅說得蠻有道理的,他說電影發明了以后,人類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
婷婷:亂講!怎么會!
胖子:我們在電影里面得到的生活經驗至少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double就對了。譬如說殺人,我們沒有人殺過人,可是我們都知道殺人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有過好幾次各種殺人的經驗,這就是我們在電影里面得到的。
婷婷:我又不會去殺人。生命是這么悲慘的話,那還有什么意思?而且我們好好對待別人,別人也不會對我們不好啊,干嘛還要去想那些殺人的事情呢?
胖子:我只是用“殺人”來舉一個例子而已,當然還有別的啰。譬如他還說沒有一朵云,沒有一棵樹是不美麗的。所以人也應該這個樣子。這句話我聽了非常感動,改變我對很多事情的想法
婷婷:這句話你說起來還是好像悲劇。它應該聽起來很美才對呀,對不對?
兩個人對于電影理解也有著差異,而這早已預示了兩人愛情的悲劇結局。
三 洋洋 放映室
洋洋在天文教室中無意中看到了“小老婆”的小內褲。而此時銀幕上電光火石,畫面正中央正是小老婆的側面剪影,搭配著關于雷和電的介紹。“兩種對立而又相吸的能量在小雨滴沖向地面的同時不斷累計,互相越來越不可抗拒,終于在一個閃電的瞬間,正電和負電又激烈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雷。我們地球一切的生命,應該就是閃電創造的。科學家相信四億年前的一道閃電,創造了第一個氨基酸:一切生命的最基本單位。這就是一切的開始。”洋洋恍惚的眼神中,一個小男孩關于異性的感覺開始萌芽,他開始明白了什么是愛情。
一些內心獨白
敏敏說““怎么跟媽講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我一連跟她講了幾天,我每天講的一模一樣,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幾分鐘就講完了。我受不了了,我怎么只有這么少?怎么這么少?我覺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每天,我每天像個傻子一樣!我每天在干什么?”
《人的自我尋求》中描述的一樣“郊區市民為這種空虛的生活提供了最為清晰的畫面,他們每個工作日的早上在同一時刻起床,乘坐同一列火車進城工作,在辦公室做著同樣的事情,在同一個地方吃午飯,每天給女服務員同樣的小費,每天晚上乘坐同一列火車回家,養育兩三個孩子,培植一個小花園,每個夏天去海濱度兩周他自己并不喜歡的假期,每逢圣誕節和復活節就去教堂做禮拜,年復一年地過著程序式的機械生活,直到最后在六十五歲時退休,在那之后不久就會因為心臟病而去世,而且這種心臟病很可能是由于受壓抑的敵意而引起的。不過,我總是私下懷疑,他會不會是死于厭煩。”
好像電影里也給了我們一些些啟示:
NJ:這里還是老樣子,小鬼都很乖,沒什么需要擔心的。山上呢?有什么不一樣?
敏敏:還好啊。真是的,其實真的是沒有什么不一樣,好像,我每天在跟媽媽講話一樣,只是那個位子換了一下,我就好像是媽媽,她們就好像是我,他們每天輪流在跟我講同樣的東西,每天都要重復幾遍,我是覺得這一大堆,真的是沒有那么復雜。哪有那么復雜?
NJ;對啊。我這樣說好了,你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么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
行筆至此,也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人生就是如此吧。生活沒你想象的完美,也不見得有那么糟糕。生命的過程就是不斷地重復上升,既然不能改變什么,那就開始學著享受生活吧。像大田那樣,享受音樂的美好,享受鴿子的童真,享受魔術的驚喜。羅曼羅蘭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生活本沒有意義,所以我們要讓它變得有點意義;生活本身并不幸福,所以我們要幸福的生活。
《圣經》不是早就告訴我們,“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無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