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回顧:
問題1:為何有莫扎特等天才的出現?是因為天賦?
研究所有行業的杰出人物發現,真正的天賦并不是天生具備這項技能,而是每個人的身體和大腦都具有可塑性。換而言之,天賦是可以學習可以塑造的。
問題2:如何才能發揮這種天賦的可學習塑造的能力呢?
正確的練習。
問題3:正確練習的細節是什么?
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問題4:如何刻意練習? 以登山為例,向著山頂直接走,雖然是最短路徑,但因為沒有人這么走過+難度系數太大,人們往往會因為挫折無法逾越而中途放棄; 另一種方法是:找一位爬過這個山的人做向導,告訴你山的路徑(一般是蜿蜒盤旋上升的),有了確定的路徑以后,你需要做的,就是以自己的能力和實際資源,來決定爬多高,可以是山腰,也可以是山頂。
結合自身案例,回顧一般技能的獲得過程:
首先以學習網球為例。
第一階段,教練一般都會安排對著墻壁打球,直到有一點手感。
第二階段,開始試著實戰演習,一般是教練或朋友陪著對打。這一階段,對方的耐心陪練和鼓勵+自己得到的即時反饋與進取,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
慢慢地,開始享受“自動化”。
能比較自如地接球發球,開始享受網球運動的樂趣
但瓶頸也很很快出現了。
第三階段,瓶頸期。
遇到真正的對手,才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弱點。而且這些肉店不定時出現,無法提前練習,所以總沒有合適的辦法克服。
如何突破“自動化”的瓶頸?
我們慣常做法通常是::“天真的練習”—反復地做某件事,并指望只是靠著這種反復,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埋頭干”,“看起來很努力”。
可結果我們都知道:無法突破天花板。
所有操作類的技能,我們都基本遵循這樣一種學習路徑。
再以日語學習為例。
第一階段,我們會大概了解一些日語的入門知識,主要內容包括日語音標,日常單詞和對話。通過音頻視頻,卡片等幫助反復記憶。
第二階段, 開始情景對話。
找到合適的語伴,開始進行簡單的對話練習或情景練習。慢慢地,用日語日常交流沒有問題了,也懂得一些基本的文化習慣。
第三階段,瓶頸出現。
瓶頸的表現有,專業領域的日語聽不懂,深度的文化get不到。
如何突破“深度學習”的天花板?
慣常的做法有兩項:
一種是直接到日本學習或生活幾年,直接將自己泡在日本語言文化的空氣中。
只要泡的時間夠長,學習者也不斷總結應用,效果還是挺明顯的。
另一種做法,適合于不能到日本本國去的日語學習者。
遵照如下程序:
日常生活情景劇——政治經濟紀錄片——目標行業日語原版書籍或在線課程
每步深挖兩三個項目,日語的語言和文化的深度很快提高一個臺階。
而這個程序的設計,就是有目的的練習。
什么是有目的的練習?
有目的練習必須滿足以下幾點:
- 有明確定義的特定目標——“連續三次不犯錯誤,速度合適,彈完曲子;如果不是,重新計算” “每次比上次多記住一個數字,如果不是,重新推出去兩位數字”
- 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上。 “心無旁騖”
- 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 不是最后給一個考試成績,而是在練習的過程中,當時自己發現或別人指出你哪里出錯了,為什么會出錯,如何避免。如果沒有這個反饋,你不知道你自己可以提高的地方在哪里了,也不知道離自己的目標實現還有多遠。
- 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常見詞是:“逼” ,“挑戰” ,“小朋友跳起來夠球,高低總在她跳起來使勁能都到的地方”. - 強大的動機
遇到瓶頸怎么辦?“如何走出舒適區”
“試著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更難的事情。 Try different, not more difficult。 如何記住更多數字串的關鍵,是如何編排記憶”
“并非達到極限,而是動機不足。 ”
保持專注,不斷練習。
看起來毫無趣味,為何大家總是樂此不疲。
動機從何而來?
方法之一:有意義的正面強化。
在原書中,被試參加隨機數字串的記憶,刻意得到這些正面強化:
1)報酬,可以免去他財務上的困擾;
2)看到前幾次試驗的成果,也希望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 (內部正強化)
3)他慢慢成為名人(外部正強化)
4)他喜歡長跑,堅持運動,本身是一個樂于挑戰自己的人(正面的自我心理暗示)
可是,
請記住,
本書的討論重點,是刻意練習,不僅僅停留在有目的的練習。
因為,
有目的的練習還是不夠,我們需要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怎樣的?
它為何有效?
我們如何應用它?
我們將在《讀書筆記<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下)》一一回答,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