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是沒有文字的,農耕文明將人們束縛在一小塊一小塊的土地上,大家都活在熟人的社會里,有時候人們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就能夠完成交流的目的,后來他們發現自己的事情慢慢變多了,為便于記憶,就拿個繩子,系上一個個的小疙瘩,這就是最早的“結繩記事”。
文字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文字并不產生于鄉土社會這樣的基層,而是在上層社會中出現的。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文字的內容大多是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記錄,中國最基層的鄉土社會,人們有著自己的一套交流和表達體系,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對于“文字下鄉”進行了長達兩篇的記述,他通過社會學的角度,道出了文字并不是中國鄉土社會的必需品,這樣的論述與當時的主流觀點并不十分契合。
下面我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解讀《鄉土中國》第二篇《文字下鄉》、第三篇《再論文字下鄉》,目的是找到文字在鄉土社會中的地位,同時結合如今社會的發展狀況,談談現階段費孝通對于文字下鄉的觀點是否有借鑒意義。
文字下鄉的歷史背景?
二十世紀初的二三十年代,晏陽初、梁漱溟、黃炎培、盧作孚、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家和知識分子,以挽救鄉村破敗命運為己任,滿懷救國熱忱,致力于鄉村教育和社會改造,他們教鄉下人讀書識字,興辦農村知識學堂,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鄉村教育運動。而“文字下鄉”就是這次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文字下鄉”是費孝通提出的一個命題,在此之前并沒有這樣的具體說法。
《鄉土中國》對文字下鄉的看法與觀點?
文字是人類互相交流的一種工具,屬于象征體系的一種表達形式,語言、表情、動作等都是象征體系的一部分,而鄉土社會中大部分為面對面社群,這部分社群可以通過語言、動作等象征體系,高效的代替以文字為核心表達方式,文字下鄉現階段不是鄉土社會的必需品,只有鄉土社會的基層發生變化時,文字才可以成為必需品。
象征和象征體系的含義?
象征是附著意義的事物和動作,是多數人共認的意義,這些附著意義的事物和動作構成了象征體系,通過記憶和傳承代代相傳,這是人和動物一個根本的區別所在。
費孝通是否反對文字下鄉?
不反對。費孝通在文中明確表示不反對文字下鄉,但是在農村幾個學堂,改變不了城里人所認為鄉下人“愚”的現狀。
“愚”的含義?
城里人經常對鄉下人持一種“愚”的觀點,這里的“愚”是不聰明、智力低下的意思。
一個人能夠使用文字是不是智力高的表現?
不是。會不會使用文字,就如同鄉下人不懂交通規則和城里人分不清苞米和小麥的區別一樣,都是認知的差異,你在笑話鄉下人“愚”的同時,鄉下人也會因你不懂農村而笑話你是個“笨蛋”。
現階段研究文字下鄉的意義?
費孝通提出關于“文字下鄉”的觀點距今已有70余年,這樣的研究結論是否適合我們現階段的發展方向,值得深入討論。
進入八十年代,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文字已成為每個中國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不掌握文字在如今的社會寸步難行。但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中國的農村人口大量的涌向城市,造成了農村人口的大量減少,農村學堂由于生源的降低而日益減少,現如今的農村人員年齡結構以五十至六十歲為主,這部分人群大部分為小學畢業,甚至大部分為文盲,他們是以鄉土社會為主導的人群,如何與這樣的群體進行交流,費孝通的觀點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