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知的世界教育學、心理學10大實驗

01:斯坦福監獄實驗——永遠不要企圖考驗人性

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

參與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試驗地點。以抽簽的形式將參與者分成兩批,12個?為囚犯,12個?為獄警。囚犯將先脫掉?服灑上除虱藥粉,穿上類似于??的連?裙?樣的??袍,不能穿底褲,頭戴絲襪,為每個?編號來代替名字,并且在右腳腳踝出有腳鏈。獄警則穿制服,有警棒,帶不反光的墨鏡來防??光接觸。由于沒有鐘表也沒有窗戶,所以囚犯們并不知道時間。獄警可隨??喜好進?懲罰。在實驗進?到36個?時的時候,?名囚犯因受到極度精神壓??出現哭泣、咒罵等各種各樣的歇斯底?癥狀?退出了實驗。實驗僅僅進?了不到兩天的時間,“正常的、?理健康”的?個好?已經被?群“正常的、?理健康的”好?折磨得瀕臨崩潰。本來這個實驗計劃是?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終?。終?的原因是該實驗對扮演囚犯的實驗者造成了傷害。

啟示:

“??向上,?性向下”,?性永遠經不起考驗,別?卑劣的時候,??可以更卑劣。

“白沙在涅,其泥自黑”。由于監獄的特殊環境使得獄警的?為更加暴?,到后期有些嚴重的甚?以懲罰犯?為樂。環境對?的?為的影響?,??多數?想象中要強?的多。具體的情景,甚?可以?刻改變?個?的?為。為什么很多罪犯在被捕后看著就像普通??因為他們其實就是普通?,他們犯罪,很?程度上是因為特定的環境,引導者他們做出了極端的選擇。

任何事物都是?體兩?的,每個?都是善惡的結合體,所謂惡就是只看到眼前的快樂及利益,是?的欲望和貪婪,我們要制約?性中惡的部分,主動去選擇創造?個好的環境,讓我們的活形成?個良性循環。


02:定位速效法——明確目標、分解目標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三組,前去10公里外的村莊。

甲組學生不知道村莊有多遠,只讓他們跟著導游走,剛走二三公里,就有學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學生開始抱怨,情緒低落而且開始散亂,以致潰不成軍。

乙組學生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里,中途沒有路牌,他們只跟著向導走,走了多少,還剩多少一概不知。結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速度也越來越慢。

丙組學生不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里,而且能不時看到路牌,上面寫有里程,他們走了多少還剩多少心中都很清楚。結果這一組學生一路上精神飽滿,每當他們疲勞時,看看路牌,都為自己已走過的路程感到振奮,沒人叫苦。

實驗的最終結果顯而易見,丙組最快,乙組次之,甲組最慢。心理學把這種按計劃工作、目的明確、效率增高的現象叫“定位速效法”。

啟示:

越是目的明確,過程清楚的任務,我們完成的效率就越高。

定目標、盯過程、及時激勵

目標改變一切,分解目標成就一切!


03?格塞爾孿生兒爬梯試驗——拔苗助長百害而無一利

格賽爾找來一對同卵雙生子A和B,A從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及肌肉訓練,每日練習10分鐘,連續6周;B則從出生后第53周開始,僅訓練了2周,就趕上了A的水平。由于同卵雙生子有相同的基因,格賽爾得出結論:在兒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訓練對于最終的結果沒有多大的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這種動作的準備,訓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人為地通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

在現實中,有些年輕父母,往往不按照孩子發展的內在規律人為地通過訓練來加速孩子的發展。孩子一般3個月時會俯臥,能用手臂撐住抬頭,4~6個月會翻身,7~8個月會坐會爬,1歲左右才會站立或獨立行走。心急的父母們則通過“學步車”等,讓孩子越過“爬”的階段,或者很少讓孩子爬,就直接學走路。這種“跨越式的發展”,雖然能早早地學會走路,但過早走路,容易把孩子的雙腿壓彎,影響形體健美,還容易形成扁平足,還是造成孩子日后走路步伐不穩,跌跌撞撞的原因。

在促進孩子心理發展方面,人為加速孩子的發展,同樣會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產生危害。幼兒期的孩子正處在“游戲期”,這個時期的教育應以游戲為主,在游戲中發展孩子的感官,激發孩子的心智,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不少的家長卻認為游戲浪費了孩子的時間,因而提前教導孩子學習知識(如讀、寫、算)或才藝(如繪畫、彈琴、舞蹈),將孩子提前置于不成功便失敗的壓力之下,會使孩子養成以后遇事退縮與事后內疚的不良個性。


04 :反饋效應實驗——及時鼓勵、暫緩批評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心理實驗:

他們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后就進行測驗,測驗后分別給予不同的反饋方式:第一組每天告知學習結果;第二組每周告知一次學習結果;第三組只測驗不告知學習結果。8周后將第一組和第三組的反饋方式對調,第二組反饋方式不變,實驗也進行8周。反饋方式改變后第三組的成績有突出的進步;而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第二組成績穩步上升。?

這則實驗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及時了解,對學習積極性有強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反饋方式不同,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也不同。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對學習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及時反饋比遠時反饋效果更好。

啟示:

?準確的、完整的反饋比籠統的、模糊的反饋效應大。

具有激勵性的反饋,往往會使學生深受鼓舞,增強自信。

要正確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


05:遲延滿足實驗——從延遲滿足走向堅韌

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稱為“遲延滿足”實驗。

實驗人員給一些4歲小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鐘,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們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他們終于吃到了兩顆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將經受考驗。這個實驗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所謂的延遲滿足,就是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到來,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這是一個很通俗的解釋。?

這個實驗后來一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4歲時能以堅忍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比較獨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經不起軟糖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易受挫、固執的少年,他們往往屈從于壓力并逃避挑戰。

對這些孩子分兩級進行學術能力傾向測試的結果表明,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達210分。

在后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啟示:

想要實現遠大的目標,意味著必須要放棄及時行樂的心態;

當堅定不移的實現目標時,所得的回報也更大。


06:恐懼形成實驗——孩子膽小的根源來自于大人

比如在游樂場,自己不敢獨自滑下長長的滑梯,;比如看到陌生人就趕忙躲在父母身后,眼神永遠是怯生生的……孩子認生,家長認為是太內向了,但是平時就怕這個那個的。其實孩子膽小的根源,是來源于大人。

在1920年,美國的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曾經做了一個恐懼形成的實驗,這就是臭名昭著的阿爾伯特實驗。阿爾伯特當時只有8個月,面對小白鼠等動物,都表現出了很興奮和開心的,對這些小動物沒有絲毫的害怕和恐懼。

實驗開始,當阿爾伯特想去抱小白鼠,華生就在他身后猛烈敲擊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阿爾伯特往往會被嚇得大哭。每當阿爾伯特去觸碰小白鼠,就會被嚇哭,重復這樣的行為,很多次后,阿爾伯特再見到小白鼠就會大哭,會露出驚恐的表情,即使華生已經不再敲擊鐵棒了。

實驗的結果就是,阿爾伯特把小白鼠和巨大的響聲聯系到一起,對巨大響聲的恐懼也轉移到了小白鼠身上,看到小白鼠就會感到恐懼。后來,這個實驗對阿爾伯特的影響擴展開來了,他開始對一切毛茸茸的東西都表現出恐懼,包括兔子,圣誕老人的胡子等等。

孩子膽小形成的原因

1、被過度的保護

孩子想玩一些運動,總會被大人冠以“太危險了,會受傷”之名,禁止孩子去做,擔心孩子受傷,所以危險的運動統統不可以做。這樣的“保護”會阻礙孩子探索世界,失去很多學習和鍛煉機會。

2、被過度的恐嚇

“不聽話就讓壞人把你抓走”、“不吃飯大灰狼就把你吃了”,這樣的恐嚇的語氣,會膽子越來越小。

3、心理標簽效應

家長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勇敢的,面對困難是無所畏懼的,但是殊不知,自己并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卻逼著孩子去“勇敢”。孩子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卻被呵斥著向前摸爬滾打,面對你的“大家都敢上臺,你為什么不敢,像不像男孩子?”孩子只會變得更加恐懼,膽子越來越小,你卻毫不留情,給他貼了“慫”的標簽。

恐懼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足夠安全的港灣。家長在帶孩子時,發現了孩子恐懼的心理,一定不要呵斥孩子,不要說什么“男子漢怕什么”之類的話,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恐懼,然后和孩子統一戰線,共同面對孩子的恐懼,是“怪物”就一起打敗他,如果怕黑,就打開小夜燈。

等到孩子不再懼怕,等到孩子勇敢的面對新事物,等到孩子自信的登臺演出,你會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

啟示:

大多數的“焦慮”和“恐懼”,來源于過度想象


07:感覺剝奪實驗——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人生真實感、趣味感的剝奪

1954年, 心理學家貝克斯頓(W.H.Bexton、赫倫(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等, 在付給學生被試每天20 美元的報酬后, 讓他們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逗留。

實驗過程好象是非常愉快的。具體地說, 就是在沒有圖形視覺(被試須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鏡), 限制觸覺(手和臂上都套有紙板做的手套和袖頭) 和聽覺( 實驗在一個隔音室里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 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開始階段, 許多被試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慮其學期論文。然而, 兩三天后, 他們便決意要逃脫這單調乏味的環境。

實驗的結果顯示: 感到無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碼的反應。在實驗過后的幾天里,被試者注意力渙散, 思維受到干擾, 不能進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測驗的成績不理想。另外, 生理上也發生明顯的變化。通過對腦電波的分析, 證明被試的全部活動嚴重失調, 有的被試甚至出現了幻覺( 白日做夢) 現象。

結論:

一個人在缺少外部感覺刺激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心理的異常。所以這個”感覺剝奪”實驗讓我們明白了:人,不是吃飽喝足就能活得健康快樂的。因為所有的心理活動都始于感覺、知覺,僅有富足的物質條件孩子無法健康地成長。

①感覺剝奪造成注意力渙散, 不能聚精會神地從事某種活動;

②感覺剝奪造成思維的混亂, 不能明晰地思考間題;

③感覺剝奪造成知覺能力的損傷, 不能正常地進行感知活動和分析;

④感覺剝奪造成想象能力的畸變, 有些被試甚至出現幻覺現象;

⑤感覺剝奪造成被試心理上的焦慮不安, 使被試產生痛苦和想逃脫的愿望。

?啟示:

溺愛孩子,就是一種感覺剝奪,使孩子無法真實地感知社會問題、應對社會問題。

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包辦代替,也是一種感覺剝奪,會使孩子沒有存在價值感、沒有社會責任感、沒有創造力,進而會扼殺了孩子的自信心。

勞動實踐、身體力行,回避“感覺剝奪”的影響,有利于人的價值觀形成。


08:霍桑效應——被關注度越高,越容易產生自我激勵

霍桑效應,是指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的對象、被關注的對象,進而自我改變行為傾向的效應。

1927年至1932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埃爾頓·梅奧,在霍桑(Hawthorne)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心理學實驗。他們選定了繼電器車間的6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

首先,是對工人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善工作條件措施,如薪酬、照明條件、工間休息等,但是他們的生產效率改善,有些甚至回到了初始的狀況。

后來,請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專家,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余人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盡情地宣泄出來。結果,霍桑工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奇妙的現象就被稱作“霍桑效應”。

多年的實驗和研究,學者們終于意識到了人不僅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觀上的激勵,從而誕生了管理行為理論。就霍桑試驗本身來看,當這六個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組的時候,她們就意識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體,是試驗的對象,是這些專家一直關心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關注的

實驗結論改變工作條件和勞動效率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提高生產效率的決定因素是員工情緒,而不是工作條件;關心員工的情感和員工的不滿情緒,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

啟示:

從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謊言和夸獎真的可以造就一個人;

從自我的角度,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當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

焦點效應:人人都想得到他人的關注,越被關注,越有存在感。

每個人總想體現自己的存在或者價值,渴望被關注或者被認可。


09:阿希實驗——孩子更容易有“從眾心理”

阿希(Solomon Asch)是一位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對納粹為何能讓德國民眾服服帖帖地去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的行動感到疑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在1952年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社會壓力對個人判斷力的影響。

實驗其實很簡單,即給被試12條線段,讓大家量出長度并報告自己的答案,每組被試中混有阿希的助手,假被試在實驗中故意說出錯誤的答案,并觀察真被試的反應是獨立的還是從眾的。

結果阿希發現,所有被試的平均從眾行為是34%。75%的被試至少有一次從眾行為發生。

對于這樣的心態大家是否還聽感觸的呢?我們常常在團體或是小群體里,不想被人當成異類,希望與他人能相處得融洽,以至于不得不屈服于大眾。這就是阿希實驗,也是證明從眾心理的實驗之一。

從眾的原因

(1)相信他人心理。一個人所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因而我們獲得信息還有一個重要的渠道——他人,在我們不確定時,其他人的行為信息最具有參考價值。

(2)尋求安全心理。

(3)忠于集體心理

個體因素

① 年齡和性別。從年齡來說,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從眾;從性別來說,多數實驗得到的結論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從眾。

② 知識、經驗。人們對刺激對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越不容易從眾,反之則越容易從眾。

③ 個性特征。個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會贊譽需要等都與從眾行為密切相關。一個人能力越強,對自己越自信,也就越有底氣,因此也就越不容易發生從眾;反之則容易表現出從眾行為。


啟示:

人們更愿意相信多數人給出的結論。

旁邊人的先入為主的意見,很容易影響你的判斷。一犬吠影、百犬吠聲。

獨立思考是一切科學運行的前提。無論是思想觀點,還是數學規律,首先都要有目標和觀點,盡管觀點并不一定立即明晰。而獨立思考的過程,就是離觀點和事實越來越相近的過程。因此,脫離獨立思考而空談科學只得是假科學。


10:羅森塔爾實驗——相信“相信”的力量

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帶助手們來到一所鄉村小學,從一到六年級的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后,他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給了校方,并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這個名單占了學生總人數的20%,但其實,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選的,羅森塔爾根本沒有看測驗成績。?

8個月后,對這18個班的學生測驗后發現,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變得更強。??

為此,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詞----“權威性謊言”。他認為,他對校方來說是權威,而校方對學生來說是權威,將“你最有發展前途”的“謊言”傳遞到那些作為實驗對象的學生身上,最終將他們變成了這樣的人。??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性信息,老師們是通過情緒,態度而非語言的方式影響了這些學生。并不是所有人的期待都能對一個生靈發揮巨大的作用,在羅森塔爾的實驗中,都是權威的期待發揮了力量。??

什么是權威?有權力,有威望,有資源的那一方,像在這個學校的實驗中,校長與老師對學生有巨大權威,他們可以評斷一個學生的資質。最原始也是重要的權威,是父母。所以可以推斷,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甚至達到皮格馬利翁的神話級別。


啟示

鼓勵與贊美能使白癡變天才,批評與謾罵會使天才變白癡。

當你有了英雄的感覺,你也會成為英雄。

好的激勵措施,比懲罰更有效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83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96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688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54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56評論 6 40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55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44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95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25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08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02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18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48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2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73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24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62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