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年的情況看,總有許多水平很好的考生因心理壓力過大、心理狀態不穩定、考前學習效果不佳而導致高考失敗或成績不理想。如果說考生的知識水平是考生考取理想大學的硬件的話,那么考生在考前以及考試中的心態的穩定、心理平衡與輕松則是取得理想成績的軟件。所以說考生在高考前以及考試中,積極調試、減輕心理壓力是非常必要的。
針對考生在考前因時間緊、壓力大而導致的長期的過度緊張、焦慮不安、抑郁等心理問題,我們特編寫下面的資料以供我們的考生結合實際情況,習得積極的心態,運用科學的減壓方法,采用有效的應試策略,使考生壓力緩解,心理放松,心態平穩,擁有良好的身心狀態,獲得正常發揮。
1、避免心理超限效應——學會輕松面對高強度訓練
?? 據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幾分鐘他很感動,打算捐出身上的所有錢;過了十分鐘,牧師還在重復地講,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用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的演講還在繼續,他心里十分煩惱,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等到牧師結束了長篇大論的演講時,馬克·吐溫已感氣憤,不僅沒有捐一分錢,反而還從募捐的盤子里偷了幾分錢。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心理超限效應對人的心理所起的反作用。高考復習中,由于大量重復機械的訓練,不少考生心生厭倦:“一想到那些看不完的書、寫不完的作業、做不完的題、考不完的試,心里就像長了草一樣煩…” 這是不少同學內心真實的寫照。如何克服這種厭學情緒呢?
?首先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大膽取舍。同學們一定要將最后一段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對資料也要去粗取精,不可搞題海,增加負擔。每個同學手里都有大量的模擬考試題,如果盲目陷入題海就會出現心理超限效應。事實上每個同學們都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這些卷子進行選擇,簡單、或已掌握的習題可以忽略不做,也可以選作一部分。當然,一旦做出計劃,就要嚴格執行,這也是鍛煉自己意志品質的關鍵時候。
2、 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懂得化解“高原心理現象”
許多參加過高考的過來人都有這樣一個體會: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知識復習和專題訓練,進入模擬考試階段后,往往會突然感到很吃力,考試成績下降或忽高忽低,難以找到解題感覺,一些同學因此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殊不知這是復習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高原現象”。因為經過一段時間復習后,原來的知識正在重新排列組合,同時被摻入一些新的思維方法和思想,把知識重新構成一個多層次、清晰的體系,這需要一定時間的理解與融合。這就好比一個人在爬一座高原(或參加長跑),有一段時間會感到非常艱難,連呼吸都困難,但爬上山頂,將是一馬平川,柳暗花明。遇到這種情況,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堅持下去,定會度過難關,成功跨越黎明前的黑暗。
正確認識“高原現象”產生原因,不要被暫時的失敗所擊敗,對存在的問題先從簡單和基礎入手,有計劃地逐步加以解決。還要注意充分發揮教材中知識形成過程和例題的典型作用,舉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適當變形,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順利度過復習階段的極限期。
3、堅定“我就是我自己”——淡化競爭意識,突出自我診斷。
有一些同學過分關注自己在集體中的考試名次,一心只想著如何超越競爭對手,一旦看到某道題做不出,便想到會影響名次,便可能考不上理想大學,心里的焦慮由此而生事與愿違。一個正確的方法是:每次模擬考試或訓練后不要關注名次,應突出自我診斷,把精力放在解決所暴露出的問題上,多看自己有多少不當失分,想法補救,往前邁出扎實的一步。事實上,每年高考總有一些平時成績并不太突出的同學在高考中取得超常成績,這些同學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最緊張的沖刺階段,他關心的不是名次,而是自我診斷與訓練,這樣在高考中往往能發揮出色。
4、分解目標,步步為營,堅持不懈。
日本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曾多次獲得世界冠軍,他在自傳中談到他成功的秘訣時寫到:“每一次比賽之前,他都要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奮力沖向第一個目標,當達到第一個目標后,他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于是,這40公里多一點的賽程被分解成了幾個小目標后,順利地跑完了。”可見,山田本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目標分解法”。同學們要客觀分析各方面情況,學會接納自己,建立適當的抱負水平,保持良好的健康情緒。一個考生若總想著考上較好的大學,過分關注于理想的成功,沉醉于對未來的向往,往往會分散學習注意力,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要注意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自己的復習計劃,做到以“我”為主,緊而不亂,不要盲目地跟著別人跑,該放棄的要放棄。
更完整的考前心態調整及應試技巧資料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氧悅心理”,并在后臺回復“備戰高考+微號”(請放心,您的信息只會有我們的后臺工作人員知曉哦~),小氧會按索取順序添加并發送資料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