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經典乃至好的文言作品可以注解,但不宜翻譯。尤其學習者不能僅讀翻譯!僅讀翻譯是惰性的表現,妥協和退縮的標簽,尤其是求知的歧途!
? ? ? ?詞是有感情色彩的,完全相同的兩個詞是不存在的。在同一個語言系統里不會出現外延、內涵、感情色彩等各種要素完全相同的兩個詞。而古人在遣詞造句上又很是講究,尤其是那些經典好文。所以翻譯是不合適的。但注解是可以的,它是幫助理解的。
? ? ? ?注解,要在如何理解;而翻譯,似在著眼如何表達!相當于要把原典的表達方式改變。殊不知,那些經典的行文,從用字到節奏,再到謀篇布局。都有自己內在的一種氣象。一篇好的文章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這一翻譯,往往使讀者或曲解、或誤讀,多成盲人摸象,一葉障目。基本上是破壞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因此使甘醇成為鴆酒,不但污了佳釀,而且害了飲者!
? ? ? ?玄奘大師當年的議經道場就規定了五不翻。那個是由梵文入華言,必須經過翻譯。尚有五種情況是不翻的:一,秘密不翻,也即是咒語不翻;二,尊重不翻;三,順古不翻,即是先賢已經做了翻譯,大家都習慣了的不再做新的翻譯;四,彼方有此方無不翻,只做音譯;五,多含不翻,如“比丘”。
? ? ? ?翻譯總是那么力不從心,這是由語言本身的特質決定的。所以對古典文學的學習,可以看注解,要在讀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