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紅瑀
不管年輕人是不是越來越不注重農歷新年,我公公在世的時候,農歷年對我們家來說,真的是天大的節日。雖然我曾經忙到累死而討厭過年,但也很慶幸老人家健在的時候跟他們過了幾年熱鬧的新年,這對孩子和我都是珍貴的回憶。
我們從過年前一個禮拜就開始忙碌,公公會拿著我們給他的錢,去老家附近的批發市場,采買糕餅年貨和貴價海鮮。采買回來,他會興高采烈地在我們面前夸耀,說自己買的海鮮便宜又好,這時候,我通常又會再給他一筆錢,請他也幫我的小家庭采買一份年后帶回去,老人家那個高興勁呀,彷佛受到嘉獎。
婆婆則忙著打掃房間,好等過年期間女兒們帶外孫回家住上三、五天。除了大掃除,我婆婆在過年前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蒸幾籠拿手的蘿卜糕。做的還是傳統手工的水磨蘿卜糕,我曾經想學起來,后來覺得實在是太麻煩,就悄悄地放棄了。
倒是沒有人要求我一定要學會做這種純手工蘿卜糕,用水磨粉漿做的蘿卜糕,吃起來的口感跟現成米粉調出來的就是不一樣,而這項技能在我們家,就成為我婆婆的獨門技藝,每年做三、四籠蘿卜糕就成了她的頭等大事。
一般來說,最晚年二十八我婆婆就會把所有的蘿卜糕做好,不要小看這四籠蘿卜糕,做這四底直徑約18吋的糕點,少點體力和耐心都不行,從泡米、磨漿、過濾到炒餡料、拌粉漿,一直到上鍋蒸,樣樣都是花時間精力的活,我想我缺少的就是這種慢工出細活的耐性。
我先生的三姐每年返回嘉義過年之前,都會先在我婆婆家住一晚,第二天帶上一大塊的蘿卜糕當拌手禮,送的人高興拿的人歡喜,沒有什么比這種純手工心意來得貴重。這也是為什么我婆婆要在年二十八以前把蘿卜糕都做好,女兒看到家里有很多才會多帶一些回去。
年二十九開始,就輪到我上場。不知道從哪年開始,我公婆說我煎的魚太漂亮了,于是,每年小年夜用來拜天公的三牲就由我準備,一只雞、一塊五花肉或后腿肉,再加上一尾煎得漂漂亮亮有頭有尾的魚,臨近午夜就在天臺神明廳外面拜天公。
燒香的時候,我就會一個人站在頂樓往外看,雖然已是深夜,四周燈火通明,可能家家戶戶都在拜天公,隱隱約約會聽到遠處傳來的爆竹聲,應該是住在效區的民眾放的,這些零零落落的鞭炮聲,為寒夜增添了些許年味。
我婆家住在新竹附近的鄉鎮,鄉下地方并沒有禁止放鞭炮這種事,事實上,臺灣也沒有禁止民眾放爆竹煙火,但是有管制放鞭炮的時間、地點和種類,有些危險性高的爆竹是禁止兒童使用,每個地方會有一些規定,只要大家遵守就能好好享受放鞭炮的樂趣。
第二天是年三十,晚上的團圓飯是重頭戲,午餐簡單吃點煎蘿卜糕就打發了,接著我就要開始忙一整天。首先是煮一桌豐盛的菜色給祖先享用,十菜一湯是基本配備,席上要有一尾魚有鹵肉有全雞有香腸有海鮮,等祖先吃完,飯菜也冷了。我婆家的做法,是用一個火鍋燒熱湯,把冷掉的食材放進湯鍋里燙一下就吃。
有一次孩子的童言無忌提醒了我,他們說超不喜歡吃年夜飯的,冷飯冷菜這樣用熱湯燙不好吃。自此之后,我每年的年夜飯都會準備兩套,一套拜祖先的桌菜,一套真正的火鍋餐圍爐。我公婆和先生都說我太寵小孩,但小孩并沒有恃寵而驕,這才是最重要的。
食物是傳遞愛最好的媒介,愛一個人就是心甘情愿為他洗手做羮湯,陪他一起吃很多很多頓飯。我們家從我爺爺那輩開始,一直到我父母都是那種很在乎孩子吃得飽不飽好不好的人。小時候,每到吃飯坐上飯桌的那一刻都是雀躍的,因為我知道,桌上一定會有好吃的等著我,要是當天菜色不夠豐盛,我爺爺會馬上去街上買一斤半斤油豆腐回家加菜。
現在我已經人到中年,爺爺也離開我們好久了,我永遠都記得飯桌上的歲月,記得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熱鬧,還有永遠不讓我失望的爺爺,只要我的小臉沒有露出笑容,他就會摸摸我的頭,不一會兒就會變出好吃的東西出來。
年夜飯那么重要,我怎么可以讓孩子留下這么不美好的記憶,看著他們享受新鮮美食的滿足,我的滿足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表達的了,我現在的角色,就像當年我爺爺在扮演的,這就是傳承。
一家老小吃飽喝足,洗好澡在客廳等著拜年拿壓歲錢,我還在廚房忙碌,全部刷洗干凈已經過九點。我在廚房的工作算是暫時告一段落,但爐火并沒有停工,還要蒸明天早上拜拜用的發糕。
發糕發得好不好,可是關系到年輕人一年的財運,這么重要的工作,當然是由做糕點很拿手的婆婆負責。不過,自從市面上出現一種很好用的發糕粉,由誰負責蒸都不是問題了,太方便好用,廚房小白都能蒸出一鍋漂亮又開花的發糕,只是,這樣好像也失去了吉祥寓意。
大年初一要吃素,說的是初一的第一頓飯,也就是我們說的早餐,這天的早餐我們家要吃飯,要做一桌素菜,至少要六菜一湯,有八菜一湯更好。前一天的團圓圍爐吃得太豐盛的話,剛好第二天早上吃素菜清清腸胃,我還挺喜歡這樣的素食餐。
初一也是年假中我最喜歡的一天,因為前面已經忙完,這天可以稍稍放松,午晚餐只要熱舊菜再加一兩道新鮮蔬菜就打發了。到了初一的午夜開始,我們家就會熱鬧起來,住在臺北臺中的姐妹們陸續返家。
臺灣閩南人有個習俗,女兒要過了初一才能回娘家,為了不打破習俗,又可以避開初二返娘家的車潮,我先生的姐妺們有個別會選擇深夜回來,少不了要弄一大盤蘿卜糕和年糕當宵夜。就這樣,我又要一直忙碌到初六或初八,端看那年政府規定幾號上班。
老人家在的時候,才會有這么熱鬧而忙碌的農歷新年,雖然是辛苦了點,但這種熱鬧氣氛也是無法取代的。一人辛苦可以換來一大家子的快樂,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