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成為完美的父母
游戲力養育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一組方法。
要靈活運用,創造出屬于自己家庭的方法。
我們必須先向兒童學習純粹的玩耍,享受由此帶來的快樂和聯結。
對于小嬰兒,父母可以模仿他的表情和聲音。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看見的,被理解的,會幫助他在成長過程中培養情緒平衡的能力。
長大一點可以玩躲貓貓游戲,注意躲藏時間的把握。
再大一點可以玩接球,來回扔球,踢球或滾球,還創造了一種“隔空聯結”,還有“你追我溜”,孩子跑,父母追,馬上就要追上了卻溜走了,裝作驚訝的樣子傻乎乎地說:怎么沒抓著呢?
游戲的主要目的是樂趣和聯結,不要總想著教孩子點兒技能和知識。
游戲是游戲力養育思維方式的核心之一,因為游戲是兒童世界的母語,是建立親子關系的最佳方式。
美國神經學家 賈亞克·潘克塞普,研究情緒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他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大腦中都有關于游戲的特定回路。這證明游戲不是一種額外的奢侈品,重要性不亞于“現實生活”,它對發揮人體的最佳功能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游戲能促進前額葉皮層的大腦聯結發展,前額葉皮層負責良好判斷,遵守規則和與他人融洽相處。當游戲的快樂和自由與創造力,想象力,身體活動及人際交往相結合時,大腦會得到良好的發展。
游戲力養育里游戲,情緒理解和共情同樣重要,如果父母不愛他,不珍惜她,不擁抱她不傾聽他,都會影響他的潛能充分發展。
理解游戲力養育思維方式的另一種方法是,這是一條中庸之道,介于過于嚴厲和過于放任的養育方式:
1.在愛和聯結中設置限制
2.在你準備好自己做之前,我們先一起做
3.你哭得時候,我會陪著你
4.放松的高期待
5.我會支持你自己找到解決方法
6.游戲中,孩子有自我決策力;其他時候,孩子要被尊重,被傾聽
7.合作
8.輕推:我會支持你按照你的節奏來做,每次一小步
養育路上并非孤立無援
其他父母的支持有助于打破“只有我有這個問題”的孤寂。沒有什么比聽到一個真正懂自己的人說“我理解”更有力量。
加入父母支持小組
當一位媽媽勞累一天回到家看到滿地狼藉,然后與其他父母在微信群分享此時糟糕的心情,其他父母表示出了理解她此時的感受,在大哭一場后回到現實,假想這是一場暴風雨席卷了他們的房子-然后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在里面玩起游戲,然后一起輕輕松松做一次大掃除!
有時父母需要的只是被傾聽和被理解。當她感覺被傾聽之后,就清空了“情緒之桶”,自己找到了解決方案,就做好了準備回家重建聯結。
在支持小組里:
1.確保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
2.不要給建議!傾聽彼此的經歷,感受,希望和夢想,比教育別人怎么當父母要有用得多!
在這里可以和過來人或有相同經歷的人一起笑對育兒中的苦與樂,也會有機會把壓抑已久的眼淚哭出來。與其獨自面對不如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成小組,相互支持則更加有效。還可以在自己心中培養出善良共情的內在聲音,以取代消極的聲音。
記錄情緒觸發點
父母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理解,從內在提供一種不同的支持。
情緒觸發點的四個組成:
1.觸發點:什么都有可能,通常是孩子的某些行為或情緒,引發了父母巨大的情緒反應。
2.引發的反應:被觸發的人會突然產生一些自動反應,其激烈程度遠大于事件本身理應引發的反應。反應包括身體,感覺,情緒,想法,圖像,記憶或行為。
3.反應的來源:這種反應雖然是由當前情境引發的,但最初的來源始終是過去事件。
4.回應:被觸發后,人們的言語行為往往是針對過去的事件,通常對當前的情境沒有任何幫助。但通過實踐和覺察,可以做出更有效的回應。即經過深思熟慮的回應:孩子哼嘰,媽媽嘗試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和原因。
孩子的哭聲可能觸發了你很久之前那些縈繞不去的恐慌或憤怒。童年時期的痛苦經歷縈繞心里是常見的觸發點來源。
發現自己的觸發點,找到新的回應方式,不僅對養育子女有幫助,而且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幫助。比如,當有人批評你時,你能做到冷靜地思考他是否言之有理嗎?還是會被觸發,立即產生防御,怒火中燒?或者陷入內疚,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如果這些批評的聲音把你帶回到了情感受傷,幼小無助的童年,你當然無法保持冷靜。這也是不應該嚴厲批評孩子的原因。因為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批評很容易成為他的觸發點。
怎樣才能擺脫觸發點的影響呢?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用圖表記錄情緒觸發點。打破它的影響,從而讓自己做出更有效的回應。
畫一個四列表格:
1.發生了什么,是什么觸發了你?
2.當你被觸發時,體會到了哪些具體的感受?
3.寫你所能想到的觸發點的來源。可以問問自己這讓我想起了過去的哪些經歷?
4.寫你接下來的舉動。
情緒觸發點圖表不限于養育,在工作,婚姻,朋友和父母中,也可能存在。
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對觸發點有更好的察覺,回應也會越來越有效!
記錄情緒觸發點是一個強大而有效的向內看的工具。
放下自我批評
很多父母向內看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自我批評,內疚和羞愧。這些攻擊只會讓我們感到無助,無望,無力進行改變。
舉一些好父母覺得自己做得很差,但其實很普遍的情況:
覺得自己和孩子玩的不夠多
玩的時候感覺無聊
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毀了孩子一輩子
后悔沒有給孩子立好規矩
總是吼孩子
進步的空間總是有的,犯錯時,不要把自己一棒子打死,需要的是道歉或盡量彌補錯誤,然后繼續前進。
放下自我批評是說即便搞砸了,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贊揚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對自己心懷慈悲,這樣才有可能發生改變。轉化自我批評的最佳答案是自我慈悲。
它意味著要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溫暖,共情。
“你的初心是好的,你可以做的更好。”
一個很有力量的練習是,一遍遍地默念自我慈悲的關鍵語句:愿我平安,愿我平和,愿我善待自己,愿我如其所是地接納自己。
它是針對自我批評的有效解毒劑。
當父母的需求得到滿足,就能更好地滿足孩子對于游戲,聯結和快樂的基本需求。當支持父母的夢想得以實現,所有的孩子都將有更多機會被傾聽,被尊重,被珍惜和被關心。被尊重的孩子會尊重周圍的人,被珍惜和關心的孩子也會珍惜和關心他人,以及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