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08
卷五·癲狂第二十二
2/7
原文: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筋癲疾者,身倦(“倦”當為“蜷”——譯者注)、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于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原文譯文對照:
~~~~~~~~~~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
因病邪入骨而引起的癲疾病,叫骨癲疾。其證候有:面黃肌瘦、牙齒外露,且各穴位及各分肉都因被病邪充斥而感到滿脹,以致骨肉不相隨,即骨骼不受肌肉控制而強直,自汗、多汗,胸中煩悶。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假如在以上證候之外,還兼有嘔吐物里充滿白色涎沫、腎氣下泄而導致大便清稀并小便頻數的證候,則為無法治療的死癥。
筋癲疾者,身倦(“倦”當為“蜷”——譯者注)、攣、急、大,
因病邪入筋膂而引起的癲癇病,叫筋癲疾。其證候有:身體蜷縮、肌肉抽攣、筋膂拘急、脈搏洪大。
刺項大經之大杼脈。
當取刺經行項部的足太陽膀胱經之大杼穴,針5分,灸7壯。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假如在以上證候之外,還兼有嘔吐物里充滿白色涎沫、腎氣下泄而導致大便清稀并小便頻數的證候,則為無法治療的死癥。
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
因病邪入血脈而引起的癲癇病,叫脈癲疾。其證候有:突然跌倒,四肢經脈都感到脹實,且四肢筋肉松弛,失去了對四肢關節及相應骨骼的收攏控制。
脈滿,盡刺之出血;
如果此時因瘀血而滿實的經脈,應泄刺其瘀血所在之處,放盡病血;
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于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
如果經脈里沒有瘀血脹滿,則艾灸挾行于項部的足太陽膀胱經之天柱穴(針2分,留6呼,灸3壯)、大杼穴(針5分,灸7壯)、足少陽膽經上腰部14椎之橫平線以下垂直3寸處的帶脈穴(針6分,灸3壯),還可灸刺各處塊狀肌肉,以及四肢上的諸經俞穴。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假如在以上證候之外,還兼有嘔吐物里充滿白色涎沫、腎氣下泄而導致大便清稀并小便頻數的證候,則為無法治療的死癥。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癲疾是發作于陰分的疾病,陰多不足,故其發作時間短暫有限,發作起來安靜、緩慢;狂病是發作于陽分的疾病,陽多有余,故其發作時間漫長無盡,發作起來暴躁、迅烈。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癲疾病,如果出現如同狂病一樣的癥狀,則是無法治療的死癥。
~~~~~~~~~~
老黃歷擇吉,2024.7.18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07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