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07
卷五·癲狂第二十二
1/7
原文:
目眥外決于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于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于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
原文譯文對照:
~~~~~~~~~~
目眥外決于面者,為銳眥;
癲癇病是一種精神疾病,或一種由腦部神經系統放電異常引起的病變,或由腦部腫瘤壓迫神經系統引起的病變。因此,當其發作之時,首先會體現為患者眼神的變化。觀察患者的眼神變化,因此是醫者的首要留心事項。眼睛外側、由面部皮肉缺口構成的眼角處,叫作“目銳眥”;
在內近鼻者,為內眥。
眼睛內側靠近鼻部、由面部皮肉缺口構成的眼角處,叫作“目內眥”。
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從上下位置來看,人站立時,眼角尖之水平位置相對偏上的眼角,為外眼角;眼角尖之水平位置相對偏下的眼角,為內眼角。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
癲癇病即將發作之前,病人會先有悶悶不樂的精神狀態;頭部感到沉重作痛;兩眼直視或上翻;兩眼紅得厲害;這些癥狀會逐漸加重,直到患者感覺心中煩亂不寧。以上這些,都是患者神志將亂的征兆。
候之于顏,
兩眉之間的印堂處、兩目之間的鼻梁處,稱為“顏”、和印堂上方的額部,統稱為“顏”,該三處上下相連,為心臟在面部的反射區。心藏神,所以人的神志狀態,能從該區域的氣色、紋理而反映出來。癲癇病是一種神志疾病,故醫者應當診察患者“顏”部之氣色及紋理的異常變化。
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手太陽小腸經上頭、在目、絡心;手陽明大腸經絡肺,其氣血通過足陽明胃經而入鼻交頞中;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通。故當癲癇病顯出即將發作的征兆時,當泄刺以上手部三經:手太陽小腸經之支正穴、小海穴;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溫溜穴;手太陰肺經之太淵穴、列缺穴。泄出其中暗沉瘀血,直到放出的血顏色轉為正常的紅色,再止針。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
當癲癇病開始實際發作之時,針對先出現單側口角歪斜、發出怪異的啼叫聲、呼吸喘促(呼吸困難)、驚悸等證候的患者,
候之手陽明、太陽,
由于手陽明大腸經夾口、手太陽小腸經別頰上?抵鼻,故此時醫者應當候察患者面部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所經行之處,根據其病變所在施刺。
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若口角歪斜發生在左側,則其病處在右側之對應經絡;若口角歪斜發生在右側,則其病處在左側之對應經絡。因此,當發生單側口角歪斜時,當泄刺癥狀所在經絡的對側經絡。即口角歪斜在左,當泄刺右經;口角歪斜在右,當泄刺左經。泄刺放血,直到暗沉病血放盡、血色轉變為正常顏色,再止針。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
癲癇病開始實際發作時,針對先出現腰脊向后反張(角弓反張)而該部肌肉僵硬、導致脊柱被反向牽引而作痛等證候的患者,
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由于足太陽膀胱經挾行脊柱于其兩側、足陽明胃經循耳前上至額角、足太陰脾經主肌肉又主背中脊柱、手太陽小腸經繞肩胛交肩上,故醫者在患者發生反僵脊痛時,當候察以上經絡,視其病血所在,泄刺足太陽膀胱經之委陽穴、飛揚穴、仆參穴、金門穴;泄刺足陽明胃經之足三里穴、解溪穴;泄刺足太陰脾經之隱白穴、公孫穴;泄刺手太陽小腸經之支正穴、小海穴。放盡暗沉病血,直到出血之顏色正常,再止針。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
癲癇病是經常性、間歇性發作的疾病,因此,醫者應當與患者常住一起,方可及時施救,即:隨時留心疾病發作的預兆,并及時泄刺預兆出現之處的病血。
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
若癲癇病進入實際發作狀態,應當泄刺病變經絡,放出造成瘀堵的病血;
置其血于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
將泄出的病血放在葫蘆內,時時觀察,等到患者再次復發時,看看葫蘆內的病血會否自行起動,如其有所自行起動,則不能用灸法施治。
不動,灸窮骨二十壯。
如果癲癇病再次復發時,放在葫蘆內的上一次發作時泄出的病血,并沒有自行啟動現象,則可以用灸法施治,應當艾灸窮骨處20壯。或者針刺2分深,留針7次呼吸的時長,灸5壯。
窮骨者,骶骨也。
所謂窮骨,就是骶骨,即督脈之長強穴處。取穴時應讓患者采取伏趴之姿。
~~~~~~~~~~
老黃歷擇吉,2024.7.18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06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