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作者是朱自清,寫于1942年,內容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十三篇。全書涵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史哲重要經典,簡潔精辟,通俗易解,是一本難得的系統認識中國古典傳統核心文化和文學的基礎讀物。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第十二篇詩的發展歷程: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以備傳習唱奏。這種樂歌,后來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合樂的和不合樂的歌謠,以及模擬之作,成為《樂府詩集》;漢樂府以敘事為主。所敘的社會故事和風俗最多。
直到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練一路,試驗這五言體的便多起來;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選》所錄的《古詩十九首》。舊傳最早的五言詩就是《古詩十九首》。到唐為止,這是五言詩的標準。
漢獻帝建安年間,曹氏父子三人是文壇的主持人,他們用樂府舊題,改作新詞,尤其在五言詩上下功夫。但真正奠定五言詩的基礎的則是魏代的阮籍,他擴大了詩的范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
晉代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詩興盛,陶淵明、謝靈運應時而出。齊武帝永明年間,"聲律說"大盛。到了梁簡文帝,又加新變,專詠艷情,稱為“宮體",詩的境界更狹窄了。這種形式與題材的新變,一直影響到唐初的詩。這時候七言的樂歌漸漸發展。
唐代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這些都是劃時代的。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諧調最多,影響了唐人。李白給新體詩立下了一個標準,但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給詩開辟了新世界。
杜甫的影響直貫到兩宋時代,晚唐詩推李商隱、杜牧為大家。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隱,王禹偁獨學杜甫,開了新風氣。歐陽修,梅堯臣接著發現了韓愈,起始了宋詩的散文化,散文化到蘇軾便發展到了極致。南宋的三大詩家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都是從蘇軾的江西詩派變化出來的。
向來論詩推尊唐以前的五言古詩是詩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詩,雖有變化可還是詩。七言歌行及近體成立于唐代,只以唐代為正宗。宋詩議論多,又一味刻畫,多用俗語,拗折聲調。他們說這只是押韻的文,不是詩。但推尊宋詩的卻以為天下事物窮則變,變則通,詩也是如此。詩歌發展各朝各代均有優點和缺點,只要求新、求變,便都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