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廣大的文教農村,有一種商品流通叫"雜貨郎"(又稱"貨郎擔"),是計劃經濟時期商品流通的補充形式,他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用扁擔挑著日用雜貨走村串戶去叫賣,成為連接城鄉經濟的特殊紐帶。在供銷社體系覆蓋不足的偏遠農村和農忙季節,雜貨郎填補了商品流通不足的短板,為農村人提供了針線、紐扣、火柴、肥皂、學生用品等日常必需品,還兼具回收廢品(廢銅廢鐵等)的功能。解決了農民"買難賣難"需求。后來這種方式還發展成了供銷社和日雜百貨的集體送貨下鄉。集體送貨下鄉的商品更加豐富多彩,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 ? ? 在那個統購統銷的年代,雜貨郎還通過物物交換、以貨易貨的方式互通有無,激活了農村微量產品的流通,客觀上幫助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它的存在,揭示了基層社會存在的彈性空間。其靈活的供需模式對今天鄉村振興仍有借鑒意義,美團上門和快遞下鄉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數字時代的"新貨郎"。
?
? ? 除了“雜貨郎”,農村還有一種職業叫“補鍋匠”,也是一種極具時代特色的職業。“補鍋匠”肩挑獨特的工具(風箱、小坩堝、鐵砧、淬火棒、木炭等)走村串戶,為農民修補破損的鐵鍋、鐵爪、銅鋁盆,雨傘等生活用品。這一職業的存在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也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 ? ? 事實上,在物質相對匱乏的時代,我國的鋼鐵產量不高,工業品供應有限,農村的家庭收入相對微薄,一口鐵鍋一般都要通過反復修補后用上幾十年。補鍋匠的職業也因此需要而產生。補鍋匠通過修補裂縫、填補漏洞,延長了物品的使用壽命,減少了資源浪費。是變廢為寶的魔法師。這種“修修補補又三年”的生活方式,更是農村人勤儉持家傳統美德的直接體現。
? ? ? 補鍋工藝看似簡單,實則復雜。需要掌握熔鐵、鍛打、鉚接、淬火等復雜技藝,尤其是“火補”技術,對工匠經驗要求極高。這些技藝多通過師徒制傳承,是民間手工業智慧的結晶,此活多為老家昌煥人所傳承,他們勤勤懇懇,風來雨去,十分敬業。村人都親切的稱呼他們為“補鍋爹”。
? ? ? 補鍋匠的流動性服務是一項比較親民的服務,它的存在方便了民眾,減輕了村民負重跋涉之累。強化了鄉村的自我生存能力,成為村民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補鍋匠的存在保障了底層民眾的基本需求,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一口補好的鍋意味著一個家庭能夠繼續生火取食。這種看似微小的服務,實則是維持社會穩定的“民心工程”。
? ? ? 改開之后,隨著工業化生產的發達和塑料、鋁制品的替代,這類技術如今已近乎失傳,補鍋匠已成為傳統手工業時代最后的見證者之一。這一職業的興衰折射出中國社會從短缺經濟到過剩經濟的轉型。補鍋匠的價值不僅在于技術本身,更在于他們用流動的服務維系了農村社會的韌性,用工匠精神詮釋了“物盡其用”的生活哲學。這一職業的消逝是時代進步的必然。? ?
? ? ? 如今“雜貨郎”和“補鍋匠”現象,在農村已經式微,但其承載的民間智慧和社會功能,仍是中國農村發展史上值得研究的樣本。補鍋匠那長長的“補鍋嘞…”的吆喝聲和雜貸郎的“搖鈴撥鼓”聲,共同構成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仍然是一道農村人際關系中最美的風景。
? ? ? ? ? ? ? ? ? ? ? ? ? ? 林道津
? ? ? ? ? ? ? ? ? ? 2025.4.5日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