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中學生的心理學 09
很大程度上,你是自己記憶的產物。沒有記憶就沒有過去,沒有以往的歡樂時光,沒有令人悔恨的往事,也沒有認識的朋友;沒有記憶也無法想象未來,因為沒有經驗去想象,不在眼前的東西,都將是陌生的;沒有記憶,你將生活在無窮無盡的“現在”,每一個瞬間都是嶄新的,每一項任務都是挑戰,哪怕是穿衣、騎車這樣的事也需要學習;沒有記憶,對自己也會很陌生,沒有持續的自我感來連接過去和未來。(如果看過電影“記憶碎片”,會理解這樣的狀況)
幸好,即便我們不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也能擁有和使用“記憶”。科學家們還在進一步研究大腦記憶的工作原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但是有些秘密已經可以被破解。稍許了解一下這些原理,并加以利用,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記憶”的水平。
先看一眼下面這張圖
能看出來是什么嗎? (我反正沒這么好想象力)
心理學家大衛·米切爾做了一個實驗。那些17年前看過完整圖片的人相比控制組中從來沒有看過完整圖片的人來說,更容認出碎片圖片中的形象,即使他們已經忘記過去曾經看見過。而且那些看過圖片的人,當時也并不是有意識地記憶該圖片。(所以如果你發現這個碎片是什么,也許是你無意中看過下面這張圖(???) )
看到的東西,怎么被記住的呢?
信息加工模型
感覺記憶記錄那些需要被記住的信息;信息再經過加工進入短時記憶;經過編碼再進入長時記憶,以備日后提取。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感覺記憶所能獲取的信息源太多太多,我們不可能同時關注每一件事情。重點對需要和必要的感覺記憶進行高效的編碼,將輸入的感覺記憶與長時記憶中提取的關聯表象一起呈現在“心理屏幕”上,呈使短時記憶成為有意識的記憶過程。
有些編碼過程是自動發生的,不需要注意,就可以同時加工許多信息。比如你會記得昨天在哪里吃的飯?記得昨天上課時所走的路線,這都是一種自動加工。有許多信息需要注意和意志努力的參與才能記住,這是注意性加工,比如我們學習新知識,甚至是新認識一個人,記住他的名字也需要復述或有意識的重復來增強記憶。
關于記憶,有4個特性是可以利用的
1.間隔效應
記憶中的間隔效應,是指用同樣的時間總量去記憶某個固定的對象,間隔的時間越長則記憶的效果越好。間隔效應也可以這樣理解:用同樣的時間總量去記憶不同的對象,間隔的時間越長則記憶的內容越多。
如果使用固定次數的背誦次數,那么把這些背誦分散在不同時間進行,最終的記憶效果,會比把這些背誦集中在一起使用的記憶效果好很多。這種記憶特征被稱為是“間隔效應”(SpacingEffect),而具體的實踐方式則被稱為“分散學習”或“分散練習”(Distributed Practice)。
大腦是有后臺運作功能的,所以多次重復的中間時間,雖然沒有做這件事,但是記憶也在發生。
2.系列位置效應
在系列學習(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處于不同位置的記憶材料回憶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應就是這種接近開頭和末尾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好于中間部分的記憶效果的趨勢。其開頭和結尾記憶效果較好,分別叫首位效應(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較差的中間部分稱為漸近部分。一系列的條目中,人們記憶效果最好的是位于開頭的和位于末端的條目。
學習的時候,嘗試一下,把需要記憶的重點和難點,放在開始和結束的時候。
3.語義編碼
加工信息的時候有視覺編碼、聽覺編碼、語義編碼,任何一種方式都有其特殊作用。聽覺編碼會簡化記憶的難度,比如格律詩。深層加工的語義編碼記憶效果最好。
用下面的例子來體驗一下,語義對語言材料的重要性。布蘭斯福德的實驗要求學生們記住下面一段話:
程序實際上很簡單,首先你需要把他們分成不同的組,當然也許分成一組就足夠了,這取決于量的多少……這一程序結束后,再重新進行分組,并把它們安置在合適的位置上,最后,再次重復整個過程。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無上下文提示是對于上述這段話,學生們所記甚少,但是告訴他們,這是關于洗衣服(加入了意義)的一段話時,他們就能記住大部分內容了。你試過了嗎?
學習新東西是你可以采用的最佳策略,是花些時間去思考你所閱讀的材料,并將其與以往所學的內容相聯系。一定要在你的知識樹上找到掛接新知識的節點,不要讓新知識,變成孤零零的葉片——那就成枯葉凋零了。
4.干擾(減少干擾)
遺忘不是記憶痕跡的衰退,而是新舊經驗之間彼此相互干擾的結果。干擾就是新記憶對舊記憶的提取和恢復造成的障礙。
怎么減少干擾?
學習新知識后取散散步或者小憩一會。(這樣的休息與看書、玩電腦游戲不同,看書或游戲時又有新知識來干擾了)
學習互相干擾的主題時,間隔時間不要太近。
睡眠有助于記憶。晚間睡前一小時是信息進入記憶的最佳時間。(黃金時間要怎么用呢?)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