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雙十一買東西,圖的就是一個實惠,但這種實惠往往也是有限制的,手慢無,給你一種緊迫感,讓你快速下單。
記得雙十一那天,剛好是周末。雙十一前的那個晚上大家在守候零點的到來,零點以后大家紛紛開始搶貨,自己也在網上買了幾本書,發現有些熱門的書,動手慢了過不了多久就缺貨了,看到心儀的東西需要快速下單,看著這么多是打折的商品,這也想買哪也想買,不買或者說買少了就覺得自己好像是虧了。
其實你的購買的行為和動機,早就被商家給研究透了。所謂的雙十一的購物狂歡,是有商家“有意設計”的一次促銷活動,他們花的心思一點都也不少。在有些購物網站上你買了一個商品,可以加一點便宜的價格買到一些東西,點擊去看了一下,哦,這個東西又不貴,就花這么一點錢,先買了再說,這樣不知不覺的就多花了很多錢;另外就是到了多少數額,就能享受減多少送多少的優惠,這時你會發現,自己還差幾十或一百,這能得到這個實惠,添點錢湊個整,就有優惠了。
到雙十一那天的早上,大家在微信群里問:你買了什么,花了多少錢?大家都在群里面,曬與購物相關的截圖,花費少則上百,多則上萬,紛紛把自己購物的成績單亮了出來。在這種環境氛圍的影響下,如果你不去買點什么東西,你都不好意思在群里亮相,心里面總覺得自己好像是虧了。實際上大家都有一種圖實惠的心態,后來自己想了一下,本質上商家就是以打折或者說發送優惠券的方式來吸引你去購買,我們的心理是:如果打折不去買,優惠券不去用,就覺得自己虧了。
就像劉潤在其專欄里提到的:1.人們交易時,不僅要買商品,也要買“占到便宜”的感覺,這是一切商業套路追求的效果。便宜很重要;讓你覺得占到便宜,更重要;讓你覺得,是你自己最終戰勝了賣家從而占到便宜,最重要(比如說花了多少錢包郵喲!)2.雙十一,其實是用造節的方式在刺激流量,是商家給用戶占便宜找到的一個合理出口。把日常價格作為參照物,通過“今天特價”、“只此一天”這些方式,讓你覺得買到就是占便宜,毫不猶豫地下單。3.推出“滿199減50”、“滿299元減100”的返券活動,促使你湊單,又通過專門準備的“湊單專場”,進一步降低你湊單的門檻,從而提高了每個人的客單價。
你會發現,幾乎每個你暗自得意占到的“小便宜”,都是賣家毫無痕跡的“精心設計”。
哪我們如何避免在商家限時搶購和各種折扣面前,能理性消費呢?
我們需要事前列購物清單
比如說你需要買書,首先要明確你買書的目的;其次你是希望能買到好書(好的版本),這時你需要到其他的相關網站上(比如豆瓣),去看大家對這本書的評價、評分,外文書籍需要注意出版社和看譯者,然后把自己所要的書列一份清單,這是需要提前做的功課。
其次根據自己所列清單上的書,進行購買。注意你是買對的,對你真正有用的書,而不是抱著占便宜的心態,買了一大堆的書回來,后來才覺得有些書是不該買,還占地方,我怎么買了這么多多余的書,然后又開始后悔,如果把這些錢花在其他更有價值的地方,豈不更好嗎?
然后在買書的時候需要注意:該商品的銷量、評論數(好評率)、商家、價格。
注意不一定是要買最便宜的,順序是價格、商家、銷量、評論數(好評率)。這幾個要素需要綜合考慮,首先是價格,價格是第一個考慮的標準,但不是唯一的標準,我就只賣便宜的,要知道一份價錢一份貨;其次是商家,盡量買一些知名商家銷售的書,這樣質量和售后更有保障;銷量和評論數,在買物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一下商品的評論,特別是要注意一下差評和曬圖這倆兩項,也許在你頭腦發熱有沖動消費時,能讓你能冷靜一下。
我們是從商家那里去買東西,我們是想買到對的東西,商家是想賺到更多的錢,我們和商家實際上是一種博弈的關系。消費者想花最少錢買最好的東西,商家想讓消費者買更多的東西賺更多的錢,折扣優惠券只不過是商家吸引你來消費的一種手段,而我們需要記住的是,我不要被商家所謂的折扣優惠所牽著鼻子走,我們只買對的,當然有折扣優惠更好,沒有也無所謂。你會發現消費主義的狂歡解不了心里的渴,卻成全了少數人手中的高腳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