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丁峽谷”的典故出自古羅馬史。公元前321年,在第二次薩姆尼特戰爭中,五萬人的羅馬軍團受到薩姆尼特人的伏擊,戰敗于卡夫丁峽谷。薩姆尼特人在峽谷中用長矛架起形似牛軛的“軛形門”,強迫羅馬俘虜屈辱地從軛下穿過。后來,人們用“卡夫丁峽谷”一詞來比喻戰敗者所蒙受的恥辱和災難。
馬克思用“卡夫丁峽谷”來形容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及其罪惡。俄國女革命家查蘇利奇曾寫信詢問馬克思,在落后的俄國是否必須通過先發展資本主義才可能走向社會主義,馬克思在復信草稿及正式復信中提出了“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這一設想。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雖然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但是它不僅有其難以克服的矛盾,而且在起源上也有黑暗的一面。換句話說,資本主義制度雖然有其進步性,但是它也曾給人類帶來過災難。通過販賣黑奴、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等慘無人道的行徑,資本主義完成了它的原始積累,它把“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把勞動同它的外在條件分離開來”,這種原始積累充滿血與火,是骯臟齷齪的。資本主義制度走向成熟穩定之后,雖然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但是剩余價值被資本家攫取,造成社會貧富的嚴重分化,廣大勞動人民依然處于貧窮和被剝削的地位,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惡,是它自身擺脫不了的。
因此,馬克思試圖打消東方暫時落后的民族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迷信和盲目崇拜,他指出資本主義制度會因為它不可克服的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潰。由此,他進一步指出了“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的可能性。這里的“跨越”是指暫時落后的民族,由于其獨特的國情和時代背景,有可能直接跨過資本主義這一發展階段而進入社會主義;這樣就有可能削弱甚至避免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罪惡,擺脫資本主義造成的恥辱。馬克思的“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的設想,對于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社會,以及探討東方暫時落后民族的社會歷史發展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