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是不是只要是人都會去感知大和小。
我的孩子在三歲多一點的時候就會比較大和小,他會告訴我們爸爸會胖一點,媽媽會瘦一點…
你以為的只是他知道的這么多,比如多和少,大和小。其實他知道遠遠不止這么多。
還未放暑假的時候他生病了,我和他爸爸要上班,關于他的照顧問題我們選擇的并不多,送去托管中心,或者送去老公父母家,或者老公父母過來照料。
我們從未詳細和他談過這個問題,但是有一天晚上他很隨意的就說,爸爸想要爺爺奶奶來,我只想要玩具。
他后來又把這個話告訴了他的爸爸,他的爸爸也是有點吃驚的。
那一刻我明白孩子真的比你想象的知道的多,他會比較的啟示已不僅僅是大小。
我們大人又何嘗不是,我看到一個認識的人在朋友圈寫到,自己只是一個小人物什么的,其實在我看來,他已是一個重要部門的主任,正科,總之在我看來也不用發出小人物的感慨啊……但或許大和小是相對的。
很多浮現出來的就不僅僅是表現出來的大和小的關系。
我們喜歡比較,習慣比較。于是有了大和小。我們在感嘆小人物的時候就是不甘于做小人物,因為大人物總讓人覺得能搞定你現在所處的煩惱。只是當你真的成了你想要的大人物你可能還是覺得自己是個小人物。
或許我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我真的希望自己一直安心做個小人物。這樣會開心快樂知足很多,這樣看來我是不是太貪心啦:)你們要知道要真心愿意做一個小人物其實是非常難的呢,誰試誰知道。
朋友發的上海一所園林的綠植,我多想垂掛在這所無言下,關照一個夏天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