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自貢鹽商不僅創造了鹽都昔日的輝煌,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也為獨具魅力的井鹽文化提供了豐厚的實物遺存。他們不惜重金從各地聘來雕工高手,制作了各種精致華麗的家具,這些名貴的家具,成為井鹽文化中獨特的實物遺存。
當一棵樹齡1000年以上的雞翅木,在中國古典家具雕刻藝術水平達到巔峰時期的清代,幸運地遇上自貢鹽商四大家族之首“王三畏堂”的木雕高手時,它的生命價值從此便發生了改變。一塊長2.6米、寬40厘米,名叫“漁樵耕讀”的雞翅木橫額,在見證了自貢鹽商百年興衰,經歷了鹽都滄桑巨變的歷史更迭后,依然留存于世,成為自貢鹽商中具有代表性的雞翅木家具。在中國對外交流協會歐洲部首席代表高斌眼里,它的存在舉世無雙,高斌說,自己走遍全世界,只在梵蒂岡博物館看到過一件藏品與其價值相當。
鹽商的財富象征
能與梵蒂岡博物館藏品媲美的“漁樵耕讀”,難得之處除了它出身出名門外,更得益于其精美的雕工及千年材質的珍貴。
在傳統五大紅木中,雞翅木位列其中,與紫檀、黃花梨等名木一樣“身份高貴”。外行人聽到雞翅木這個名字時,往往會覺得有點怪異,明明屬于紅木,其他木材的名字都如此雅致,它怎么卻以“雞翅”命名?殊不知,雞翅木是因其紋理似“雞翅”而得名,其外形美觀,肌理緊密,質地光滑,是上好的家具木材。
而今,市面上的雞翅木是以重量計價的。即使退回到幾百年前的清乾隆年間,雞翅木也是相當珍貴的。一般小戶人家消受不起雞翅木家具,它大量集中出現在自貢,以至于讓這里成為四川雞翅木古家具存世量最多的一個地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一現象的出現?
時光流轉。1853年,太平軍攻陷南京,兩淮鹽路斷絕,咸豐皇帝命戶部下一紙文書:“川粵鹽斤入楚,無論商民均許自行販鬻……”由此開始了歷史上第一次“川鹽濟楚”。自貢大批鹽商借此東風發家,其中以王李胡顏四家實力最為雄厚。
在大造會館的同時,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鹽商們也花巨資修宗祠、宅邸,建寨堡、石坊等。為了比富夸豪,鹽商們不惜重金聘來各類建筑高手、雕刻高手,修房造屋、建閣筑榭,配以高檔家具、木雕石雕。
因為雞翅木成長周期漫長,產量很少,可供采伐使用的樹木至少需要生長上百年,鹽商看準其材料珍貴,用于打造家具,于是鹽商雞翅木家具便應運而生。
自貢鹽商“四大家族”,擁有大量的雞翅木家具,不光其材質珍貴,而且其家具用過后,木料顏色由淡變黑,光澤明亮,雞翅紋極為漂亮。
罕見的精品遺存
2007年,隨著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專家對我市有代表性的鹽業文化歷史文物調查工作的推進,25組、100余件鹽商精品雞翅木家具蜚聲于世。這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鹽商首富“王三畏堂”。
王三畏堂的雞翅木古家具木雕雕工細膩,風格多樣。為突出雞翅木美麗的天然紋理,一般雞翅木家具木雕都較為簡單,但是王三畏堂的一張八仙桌及配對的太師椅,木雕繁多復雜且精美。
擺放太師椅的地方是進行聚友、家族聚會等活動的重要場所,太師椅也成為展示實力的重要家具。鹽商在此花費巨大,匠人們在此費心最多。該組家具有個特別之處,它雕龍只雕龍頭。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雕法暗喻王家當時在自貢的社會地位乃“龍頭老大”。與太師椅配對的八仙桌選料精良,雕工繁縟,制作上乘,一般匠人難以為之,不管是制作還是雕工,其成本應十倍于其他同類家具。
鹽商普遍重教育,尊重文人,他們加強自身修養,努力躋身于文人行列,所以他們的家具在體現富裕的同時也帶有文人色彩。
屏風是雞翅木古家具中最能體現創意設計的一件重頭家具,因為鹽商家中的廳堂足夠寬闊,所以大尺寸、高檔材質、精細做工的屏風,都是富貴氣十足。
清光緒十年的一件雞翅木9條屏座屏,長1.8米、高1米,此屏是自貢鹽商李四友堂后輩為退休官員蘇汝桐八十壽辰做的祝壽屏。祝壽屏由九扇單數組成,取中國的吉祥數字“九”,寓意長長久久。中間是一屏“群仙祝壽”圖,取喜慶祥和之意。每屏上下方及底座分別雕有“二十四孝圖”及瑞壽小品。木雕手法集高浮雕、圓雕、鏤空雕于一體,雕工十分精美,圖案造型自然而合理,在雞翅木家具中實屬罕見。
民間五福是指:一曰泰、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做好德、五曰考終命。胡慎怡堂的5對雞翅木太師椅形象地詮釋了這五福。太師椅采用高浮雕,雕的全是蝙蝠,組成“五福拱壽”組圖。組圖圖案簡潔明快,令人賞心悅目。
透過鹽商雞翅木家具,往往還能印證一個家族的發展史。
鹽史專家調查中就發現,100余件精品家具中,一組清顏桂馨堂的木雕生活用具里,除化妝盒、首飾盒、信札盒等外,還有一寶劍盒,是雞翅木劍鞘,這印證了大鹽商顏家出過不止一個武狀元的這段歷史。
100余件極具收藏價值的精品鹽商家具的發現,反映了鹽都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在鹽都古家具的進化史中可體味到上百年歷史的滄桑。
繁縟的制作工藝
“在著名的《時代》周刊上曾經登載了這樣一段話,中國的現代家具無論價值有多高,都不能稱為奢侈品,而只有中國古代家具才是世界上公認的奢侈品,因為古代家具是全手工榫鉚結構,選用珍貴木材制作,并包含了藝術、品味和連城的價值,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場饕餮盛宴。”長期致力于自貢鹽商家具文化研究的收藏愛好者錦瑟藏齋在其《川南雞翅木》一文中這樣寫道。
誕生于中國古代家具雕刻工藝頂峰時期的鹽商雞翅木家具,正是由于集各種流派雕工之精華,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價值?!半u翅木本以紋理美觀見長,以前制作家具以簡素為美,可清中期至民國全社會都以繁縟雕工為榮,這個時期少了文人的雅致,多了世人的媚俗。從自貢傳世的雞翅木家具看,留下了非常明顯的時代烙印和鹽商斗富的奢靡之風?!卞\瑟藏齋說,“自貢的鹽商雞翅木家具有深浮雕、淺浮雕、透雕、圓雕等。各種雕刻技法無所不用其極,以繁縟表現奢華,窮工極巧炫耀富貴。由于這座城市多次的移民及國家政策的傾斜,藝人隨移民從故鄉而來,繼眾家大成,藝術起點很高?!?/p>
既搞鹽商家具收藏,又學古老的雕工技藝的人,在自貢收藏界并不多,張牟是其中之一。張牟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收藏鹽商雞翅木家具,在我市收得了大量鹽商雞翅木家具。
由于年代久遠等原因,張牟收回的古家具有許多已經不完整,需要進行修復。修復這樣的老家具必須具備相當高的雕工水平,張牟踏破鐵鞋也未找到合格的工匠,于是開始自己學雕工,并深得幾位老雕工的技藝真傳,經過多年研究最終握了“自流井工”木雕制作技藝。
“自流井工”木雕制作技藝并非本地雕刻工藝自然發展而成。張牟說,當時自貢最好的工匠一部分由鹽商從全國各地帶來,一部分是逃難到鹽都,鹽商聘請他們為自己制作家具,這些不同地方來的工匠互相影響,久而久之技法就都有了集大成的特點,形成自流井鹽商雞翅木雕刻的代表——“自流井工”。
“鹽商家具各家均有鮮明特點,王家家具,用料不損,體積碩大,風格大氣,不惜工飾多少;胡家出秀才,其家具風格,最具文氣,平和清淡,工藝簡單;李家介于兩者之間,雕工比胡家復雜,但不及王家,相對中庸;顔家習武,家具簡練,粗狂,不拘泥于小節,更近平民化?!睆埬步榻B說,自貢地區的鹽商雞翅木家具設計考究,結構嚴密,過渡自然,零部件尺寸、比例協調,穩定性好。在雕工技法中,徽雕細膩、線條流暢,但圓潤程度不夠;蘇作刀法不寫實,寫意味濃;東洋工直觀,缺少花樣。融匯各方技法的“自流井工”,將寫意和寫實結合起來,細膩圓潤。工藝上常用掛榫、燕尾榫、夾頭榫等,不用鐵釘,結合牢固。
如今,張牟修復的雞翅木古家具幾可亂真,真正達到了“修舊如舊”。去年他掌握的“自流井工”木雕制作技藝被批準為我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肩負的歷史使命
現今存世的精品鹽商雞翅木家具,是自貢珍貴的鹽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許多收藏者為了擁有一件心儀的鹽商雞翅木家具而一擲千金,也因而導致鹽商雞翅木家具外流。
“上世紀90年代后一些鹽商雞翅木家具流出自貢,給自貢的歷史文化傳承造成了損失。而且由于雞翅木成長期緩慢,又過量采伐,現在這種樹木已逐漸減少,我市只有富順、榮縣境內還有活株,急待保護?!睆埬舱f,鹽商家具離開自貢就缺少了原產地的內涵,這對家具本身及自貢都是巨大損失。為此我市一些有識之士,自發組織起來希望成立紅豆木協會和鹽商家具協會,以致力于保護研究鹽商雞翅木家具。現在,張牟最想為這些珍貴的鹽商雞翅木古家具建一個博物館,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鹽商家具,了解自貢的鹽文化。
為了保存自貢珍貴的鹽文化物質遺產,使鹽商古雞翅木家具不致流失,近年來,我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也在積極努力?!拔覀凁^藏品多以鹽業歷史文物為主,而關于反映鹽業文化的歷史文物相對缺乏。”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文物保管部主任侯虹說,近年來鹽史專家對自貢鹽商雞翅木家具展開調查,經鹽史館初步評估的一批鹽商古雞翅木家具保存完整,有桌、椅、凳、床、案、幾、屏風、箱柜、窗花、木雕擺件及各類生活用具。大多數家具的來源和流傳經歷清楚可查,是自貢珍貴的鹽文化遺產,更是自貢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
侯虹談到,鹽商作為鹽業發展中的核心群體,對推動自貢因鹽設市、對鹽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保護自貢鹽商文化資源,是鹽都人的義務和使命。但近年來,北京、成都、重慶及海外的一些民間收藏者已開出高價計劃收購這批鹽商古雞翅木家具。
為此,我市鹽史專家也積極與這些古雞翅木家具的收藏者取得聯系,希望開展文物征集計劃,把這批古雞翅木家具納入館藏珍貴文物序列,專門設計并制作以鹽商古雞翅木家具為主題的鹽文化基本陳列,并配以鹽業生產發展史基本陳列,讓博物館的教育和展示功能得以更好地發揮。
“今年10月,鹽業歷史博物館將推出自貢鹽商家具精品展,屆時自貢收藏界的80余件鹽商家具精品將首次以系統陳列的方式與市民見面,讓更多的鹽都人領略鹽商家具古樸典雅、精美獨特的風采?!笔宣}業歷史博物館館長宋青山說,鹽商家具等物品是一定歷史時期自貢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把這些遺留下來的古董物證集中展示出來,讓觀眾們在享受和領略傳統古典家具美學價值的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自貢歷史輝煌時期鹽商們的生活,讓當代自貢人透過這批遺留的精品家具去感知一代代鹽商卓越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情懷。
注:摘自自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