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學到,還得做到。
just do it
案例……
想到(知道)、學到、做到,各自之間有著很遠的距離,形象地講,相差一個巴菲特,或者無數個李笑來……
成長究竟是什么呢?成長的定義很簡單啊,想到之后做到。如果想到之后不會的話,那么就去學,學到之后再去做到。很多人的生命最終為什么意義不大呢?很簡單啊,想到了、說到了、知道了、學到了,可惜最終并沒有做到,于是,不了了之。
所以說,沒有什么比“踐行”更重要了,我很喜歡我們的一個讀者的留言里的一句俏皮話:“人至‘踐’則無敵”。確實如此。
我猜,這可能是你能在“全民討論知識變現”的過程中能見到的最好的、最驚人的“知識變現”的例子了吧?
如果不仔細研究的話,“知識變現”這個詞匯看起來沒什么毛病。理論上來講,古今中外的幾乎所有人都在想辦法通過知識去變現,你說你讀個學位出來找到薪資更高的工作,算不算是知識變現?今天就算你種地,懂不懂現代化的工具使用,結果都不一樣,這算不算是知識變現?在古代,你的家族有傳男不傳女的秘方,乃至于生意就是比別人更好,算不算是知識變現?哥倫布找女王融資后來找到新大陸,算不算是知識變現?
所以說,“知識變現”根本不是什么新現象,它一直就在那里啊!只不過,長期以來,相當大比例的人群從來都操作系統混亂不堪,于是,他們分不清“上學”和“學習”,“信息”和“知識”,“知道”和“做到”等淺顯概念之間的或細微或重大的區別,乃至于蠢到相信“知識無用”的地步而已。
不過,若是看大趨勢的話,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
一切的知識都正走在通往免費的路上……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任何一個有著正常學習能力的人,都可以通過 Google 抵達大量的知識入口,比如 Wikipedia,比如 Quora,比如 Youtube,比如 Stackoverflow…… 若是你完全不懂英文,只能用中文,那你起碼還可以用百度抵達知乎和優酷土豆……
而“被死亡”的傳統出版業,最近正在復蘇,為什么呢?當然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買書看,可為什么人們買書多起來了呢?除了“比過往更注重知識”之外,很可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生活必需消費”在收入中的占比正在逐步降低,也就是說,雖然書價好像是漲了,但,相對于漲得更多的收入來說,其實是“更便宜”了,于是,人們買的就多了起來。也就是說,連需要紙張成本的“印刷版知識”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廉價。
所以說,知識本身,變現能力并不是很強;甚至,從大趨勢上來看,正在走向變現能力趨近于零的路上。更何況即便是知識,還分正確的知識和錯誤的知識呢,即便是正確的知識…… 還記得嗎?我們認真討論過一個論斷,正確本身并無太大價值,因為你正確的時候大家也都正確,那么就沒有任何相對優勢。若是正確的同時,還能特立獨行,那就很可能有很大的價值。
能夠變現的也不一定是“認知”,知識放在那里很難自動變現,對同樣的知識有了認知之后,也不一定能夠自動變現。沒有什么例子比 GAFATA 更精準、更驚人了,你看,同樣的、正確的知識傳遞給了同樣的一個人群,結果呢?結果跟過往我們在教育場景里看到的沒什么區別:總是只有少數人真正受益,總是有絕大多數人不了了之。
那么,真正能變現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能夠真正用來變現的,事實上是“認知差異”:
- 面對同樣的信息、知識、現象、事實、數據等等;
- 人們不僅對它們的認知不同,比如,有少數正確的,有大多數不正確的 —— 這里有差異;
- 而且,即便是在認知正確的群體中,還有認知高度、認知深度的不同 —— 這里還有差異。
讀者在這個專欄里看到的例子已經“無數”了:
- 面對同樣的一個概念,“法定節假日”,李笑來和絕大多數人的認知差異很大,最終大到他的“長期”比別人短一半的地步。
- 面對“時間管理”這個概念,他和絕大多數人得到的結論截然相反,他意識到時間是不可管理的,于是,不僅他自己的行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干脆寫了一本書,《把時間當作朋友》,在賺到很多稿費的同時,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路徑。
- 同樣是思考“創業”,這個專欄之外的很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成長率”,那么,你和他們之間對于創業這件事兒認知差異能有多大呢?
- 與他一樣,在同時期“撞見”比特幣的人其實有很多很多,但大多數要么沒買,要么只買了幾個而已,要么買了很多卻早早就拋掉了…… 為什么呢?歸根結底,是對同一個東西的認知差異很大造成的。
人與人之間,認知差異是巨大的,弄不好大到物種間差異的地步。生活中,經常有人拿“你連這個都不知道?”或者“這個你才知道?。 彼奶幩⒋嬖诟?,這本身就很可能是“巨大認知差異的表現” —— 因為,他們不知道,“知道”(即,認知)本身事實上作用并不大的;真正有作用的是,比別人更有高度的認知,或者比別人更有深度的認知 —— 用我們這個專欄的專門詞匯來講,就是,“ 升級過的認知 ”;而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 經過多次升級的認知 ”。
也許你好奇了:不斷升級的最重要工具是什么呢?還真的有個答案:
行動中的思考。
很多時候,單純的思考,不僅價值不高,能量也不足。事實上,“紙上談兵”說的就是這個現象。用行動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動,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行動中產生的思考,不僅質量高,數量多,意外驚喜也尤其多 —— 很多想法,很多總結,很多靈感,若非正處于行動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 這一點,是那些疏于行動的人永遠不能理解的事情。
案例: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反應?!?/p>
沒有踐行,就沒有可變現的東西;沒有行動中的思考,就沒有真正有價值的認知升級。沒有認知升級,就沒有認知差異;沒有足夠的認知差異,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 是啊,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憑什么呢?
思考與行動
今天的問題只有兩個,卻也需要耗費不少腦細胞,認真向自己回答吧:
“用”比“學”重要;“做”比“想”重要;邊做邊想,比單純想想不知道好多少倍 —— 都走到現在了,你有哪些事情,長期只處于“想想而已”的階段,卻誤以為“自己需要慎重思考”呢?你忘了一件事兒:很多時候,不開始行動,是不可能產生足夠慎重的思考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的推理過程是不是你已經無比熟悉的了?可有什么東西是“呀!我竟然沒想到!”的呢?
學習、思考、行動,改良、如此循環往復,隨著時間的延伸,早就把對手甩出了不知幾條街,已經遠遠的在別人前面了。
從知道(想到),學到,再到做到,期間要經歷思考,行動,反思,改良,還有時間的延伸,這就是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做到。
踐行過程中:“肉眼可見的飛揚”,之前那個幾乎沒有上揚的直線”,足以讓大多數人自動放棄,所以注定只有少數人真正收益,收獲認知升級的驚喜。
對的事情不要想太多為什么,問太多為什么,先做起來!尤其是在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很多細節還沒有打磨清楚的時候,先上路是最好的準備。關于準備這件事情也是這樣,無論你做了多么充分的準備,一旦上路了,你就會發現,總會有這樣那樣想不到的地方。做事本身也是這樣,它是一個不斷試錯,調整,試錯,調整的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一旦有了行動,邁出去第一步之后,你會發現在過程當中有意外,有人會主動過來幫你這是非常酷爽的感覺。
在行動當中的學習也是充滿著明確方向的學習,知識變成能力的兌現率是非常高的??傊s緊邁出第一步,及時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