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 終生實踐者 文字版第四三期,本期我們要打磨的概念是:
做到
一本完整的書放在那里,一口氣讀完,固然很爽,一篇文章,每周看,“拖”上一整年,雖然不能有“一口氣”的讀完那般(酸)爽,卻也有另外的好處……?
我們這個的內容,本質上是需要讀者自己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思考、去行動、去反思、去改良的,所以,沒有時間的延伸,就失去了不少的意義,甚至連味道都可能發生變化。
2017 年1 月1 日的文章里,我向大家介紹了我杜撰的一個概念: GAFATA 。有多少人看到了,想到了,最終做到了呢?十五六萬讀者中,起碼有1/3 并沒有看到,你信不信?因為他們訂閱這個之后,把它變成了“積ん読” —— 這是個日語詞匯, tsundoku ,指那些買回來堆在那里還沒讀過的,或者后來干脆不看了的書……?
剩下2/3 的讀者,看到了,也動了心思,有多少人最終拿出錢找到了方法買到了GAFATA 留在自己的賬戶里了呢?有多少人在過程中因為麻煩到后來就算了呢?我們無從得知,但雖然不一定很多,我猜我們的讀者里一定有一些人,“折騰”了一下,現在手里真的有一定數量的GAFATA!——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差異的產生過程。
四五個月過去了,讓我們看看GAFATA 的表現吧。
GAFATA 的平均增長是24.45%,而同時期的納斯達克指數增長只有10.66%,GAFATA 中這段時間里表現最差的Google,都要比納斯達克指數增長多出50%!如果在元旦前后,你已經買到GAFATA,假設你的本金投入是100 萬人民幣,那么在這段時間里,你的“睡后收入”已經足足有24.45 萬人民幣了—— 并且,我們的讀者里一定有人得到了這個收益(雖然人數不會很多,雖然本金數量不一定)。
若是你暫時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做投資倒也罷了,若是你實際上有卻只不過是因為“怕麻煩”而中途放棄了,或者當時干脆是想想而已,后來是“沒想到真的能漲!”,那么,請問,沒有那些收益,該怪誰呢?
想到(知道)、學到、做到,各自之間有著很遠的距離,形象地講,相差一個巴菲特,或者無數個……
成長究竟是什么呢?成長的定義很簡單啊,想到之后做到。如果想到之后不會的話,那么就去學,學到之后再去做到。很多人的生命最終為什么意義不大呢?很簡單啊,想到了、說到了、知道了、學到了,可惜最終并沒有做到,于是,不了了之。
所以說,沒有什么比“踐行”更重要了,我很喜歡我們的一個讀者的留言里的一句俏皮話:
“人至‘踐’則無敵”。確實如此。
我猜,這可能是你能在“全民討論知識變現”的過程中能見到的最好的、最驚人的“知識變現”的例子了吧?
如果不仔細研究的話,“知識變現”這個詞匯看起來沒什么毛病。理論上來講,古今中外的幾乎所有人都在想辦法通過知識去變現,你說你讀個學位出來找到薪資更高的工作,算不算是知識變現?今天就算你種地,懂不懂現代化的工具使用,結果都不一樣,這算不算是知識變現?在古代,你的家族有傳男不傳女的秘方,乃至于生意就是比別人更好,算不算是知識變現?哥倫布找女王融資后來找到新大陸,算不算是知識變現?
所以說,“知識變現”根本不是什么新現象,它一直就在那里啊!只不過,長期以來,相當大比例的人群從來都操作系統混亂不堪,于是,他們分不清“上學”和“學習”,“信息”和“知識”,“知道”和“做到”等淺顯概念之間的或細微或重大的區別,乃至于蠢到相信“知識無用”的地步而已。
不過,若是看大趨勢的話,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
一切的知識都正走在通往免費的路上……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任何一個有著正常學習能力的人,都可以通過Google 抵達大量的知識入口,比如Wikipedia,比如Quora,比如Youtube,比如Stackoverflow…… 若是你完全不懂英文,只能用中文,那你起碼還可以用百度抵達知乎和優酷土豆……
而“被死亡”的傳統出版業,最近正在復蘇,為什么呢?當然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買書看,可為什么人們買書多起來了呢?除了“比過往更注重知識”之外,很可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生活必需消費”在收入中的占比正在逐步降低,也就是說,雖然書價好像是漲了,但,相對于漲得更多的收入來說,其實是“更便宜”了,于是,人們買的就多了起來。也就是說,連需要紙張成本的“印刷版知識”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廉價。
所以說,知識本身,變現能力并不是很強;甚至,從大趨勢上來看,正在走向變現能力趨近于零的路上。更何況即便是知識,還分正確的知識和錯誤的知識呢,即便是正確的知識……?
還記得嗎?我們認真討論過一個論斷,正確本身并無太大價值,因為你正確的時候大家也都正確,那么就沒有任何相對優勢。若是正確的同時,還能特立獨行,那就很可能有很大的價值。
能夠變現的也不一定是“認知”,知識放在那里很難自動變現,對同樣的知識有了認知之后,也不一定能夠自動變現。沒有什么例子比GAFATA 更精準、更驚人了,你看,同樣的、正確的知識傳遞給了同樣的一個人群,結果呢?結果跟過往我們在教育場景里看到的沒什么區別:
總是只有少數人真正受益,總是有絕大多數人不了了之。
那么,真正能變現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能夠真正用來變現的,事實上是“認知差異”:
- 面對同樣的信息、知識、現象、事實、數據等等;
- 人們不僅對它們的認知不同,比如,有少數正確的,有大多數不正確的 —— 這里有差異;
- 而且,即便是在認知正確的群體中,還有認知高度、認知深度的不同 —— 這里還有差異。
讀者在這個里看到的例子已經“無數”了:
- 面對同樣的一個概念,“法定節假日”,我和絕大多數人的認知差異很大,最終大到我的“長期”比別人短一半的地步。
- 面對“時間管理”這個概念,我和絕大多數人得到的結論截然相反,我意識到時間是不可管理的,于是,不僅自己的行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干脆寫了一本書,《把時間當作朋友》,在賺到很多稿費的同時,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路徑。
- 同樣是思考“創業”,這個之外的很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成長率”,那么,你和他們之間對于創業這件事兒認知差異能有多大呢?
- 與我一樣,在同時期“撞見”比特幣的人其實有很多很多,但大多數要么沒買,要么只買了幾個而已,要么買了很多卻早早就拋掉了……?
為什么呢?歸根結底,是對同一個東西的認知差異很大造成的。
人與人之間,認知差異是巨大的,弄不好大到物種間差異的地步。生活中,經常有人拿“你連這個都不知道?”或者“這個你才知道啊!”四處刷存在感,這本身就很可能是“巨大認知差異的表現” —— 因為,他們不知道,“知道”(即,認知)本身事實上作用并不大的;真正有作用的是,比別人更有高度的認知,或者比別人更有深度的認知—— 用我們這個的專門詞匯來講,就是,“ 升級過的認知 ”;而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 經過多次升級的認知 ”。
也許你好奇了:不斷升級的最重要工具是什么呢?還真的有個答案:
行動中的思考
很多時候,單純的思考,不僅價值不高,能量也不足。事實上,“紙上談兵”說的就是這個現象。用行動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動,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行動中產生的思考,不僅質量高,數量多,意外驚喜也尤其多—— 很多想法,很多總結,很多靈感,若非正處于行動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這一點,是那些疏于行動的人永遠不能理解的事情。
我自己經歷中印象最深刻的這方面的例子是這樣的:
當你握住一個資產,等到它漲過 100 倍之后,別人所關注的漲跌一個點,對你來說就是一倍 —— 每漲一個點就是多一倍!
按理說,這是個極其簡單的事實,也只需要最基本算術能力,就算想到也好像沒什么稀奇的。可說實話,在我做到之前,從來沒有想過這個點!我也必須承認,在此之前,即便想到,很可能無論如何也不會在意它的意義。而后來,知道這個點,“驚”到了我,也對我后面的行為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指導意義……?
但,對那些漲個百分之十就握不住了的人來說,我把這個“不僅極其重要,甚至在做到之前根本想不到的道理”告訴他們,又如何呢?并不會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因為,他們正在思考的是“他們的行為模式所刺激出來的思考”。
沒有踐行,就沒有可變現的東西;沒有行動中的思考,就沒有真正有價值的認知升級。沒有認知升級,就沒有認知差異;沒有足夠的認知差異,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是啊,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憑什么呢?
思考與行動
今天的問題只有兩個,卻也需要耗費不少腦細胞,認真向自己回答吧:
“用”比“學”重要;“做”比“想”重要;邊做邊想,比單純想想不知道好多少倍 —— 都走到現在了,你有哪些事情,長期只處于“想想而已”的階段,卻誤以為“自己需要慎重思考”呢?你忘了一件事兒:很多時候,不開始行動,是不可能產生足夠慎重的思考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的推理過程是不是你已經無比熟悉的了?可有什么東西是“呀!我竟然沒想到!”的呢?
請在留言區寫下你關于成長的任何問題,不論是關于人的,關于事的,還是關于你自己的。我會把我對于這件事的看法,以及我在這類事情上所秉持的原則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以下是有關問題的基本要求,請大家務必要 認真閱讀 ,因為你的問題是否會被選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問題的質量。
1. 要關于成長。
我們作選擇的目的,說到底就是為了能夠更快速地成長。這一條要求除了明確提問范圍之外,也同時想提醒大家,并不是只有就業,擇偶這些“大問題”才是關于成長的。就像你的注意力是被細小的瑣事所占據的那樣,我們很多的進步其實發生在“小問題”的選擇上。
比如“我要去海南度假一周,每天會有兩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希望找本書讀一讀,不知道《動物農莊》和《圍城》應該選哪一本?或者有什么其他書可以推薦嗎?”就是一個不錯的小問題。
所以大家切勿提問的時候“飄在天上”,我們的成長其實都是一步步腳踏實地完成的。
2. 要有細節。
如果你問我“如何快速賺取人生第一個100萬”,我只能開玩笑地回答:
“去買彩票吧!”
很多時候,我不回答一個問題,并非因為這個問題不能回答,而是牽扯的背景信息太不完整,以至于要想說清楚只能寫本書。所以面對這類問題,統一的答案只有一個:?
看情況 。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問題被回答,補充好背景信息和相關細節是一個好方法。雖然我們永遠無法補充完所有的細節,但我們總歸要盡力。比如剛才的問題如果被補充成“我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我如何賺取人生第一個100萬”,我就會很認真地回答:“去買彩票吧!”
3. 要有選擇。
你的問題最終應該是一個選擇題。
由于情況的不同,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選項也是不同的。這涉及到能力,性格,家庭等多種因素。所以如果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雖然我能給出我的選擇,但很有可能那并不在你的選項當中。
所以大家最后要把問題落實到選擇層面。而在這個尋找選項的過程中,你也會對自己的問題有更深的了解。
再一次提醒,請大家認真閱讀上面的要求,然后再提問,我們已經用了一年時間“只字不差”地閱讀了,相信大家能夠做到這一點。
好,以上就是今天 終生實踐者 文字版的全部內容,歡迎你在留言區里寫下你的“成長記錄”,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