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子過得真快,一眨眼2019年已過了一個多月,伴隨著假期到來的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這可是我們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
? ? 到大街上隨便瞅一瞅,就能知道春節對我們是多么的重要:大街小巷到處張燈結彩,中國結、對聯、年畫充斥著你的眼球,各種年貨擺滿了各個路口,商場里人頭攢動,超市里摩肩接踵...處處都在提醒著你:春節到了,你做好了過節的準備了嗎?
? ? 這“準備”可不是小事!簡單提一下:
? ? 第一大工程:打掃衛生。從人到環境,從里到外,從上到下,一連幾天雞飛狗跳之后,天地煥然一新。
? ? 第二大工程:準備年貨。從鍋碗瓢盆到柴米油鹽,從床上用品到衣襪鞋帽,從門聯到窗花,出出進進手提車拉無數次之后,舉家把酒言歡。
? ? 第三大工程:備禮串門。這可是一門藝術,在老輩兒,去誰家拿什么禮,用什么裝,由誰去送,都是有講究的。不過隨著時代在變,這“講究”也慢慢的隱退了?,F在人們串門送禮也講究實用性了,不再拘泥于過去的吃喝,而向“開放型”發展——沒有送不到,只有想不到——送禮就應送“健康”。比如:給老人送保健品,健身器;給孩子送學習機,讀書卡;邀請朋友去旅行等等。
? 一切準備就緒,那就帶上我的祝福,愉快的開始你的春節之旅吧!
春節資料:
? ?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兒;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兒;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1.節日起源
關于春節的歷史,缺少上古時期的文獻,古時候沒有辦法直接證實春節的來歷,導致春節的起源傳說有諸多說法,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
春節源于“臘祭(天臘)說”、源于“天皇氏定歲說”、源于“巫術儀式說”、源于“鬼節說”、源于“古代豐收祭祀說”、源于“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有說舜繼天子位,但“天子”之稱謂最早始于春秋戰國,于漢代才流行)等等。
據考,春節在起源上,是上古時代古人根據天象、物候確定四季循環演變而來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
”上古以作物成熟為時間標志,后來歷法知識進步,根據天象與物候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年成為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一年開端的意義。
《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渡袝ご髠鳌分姓f:“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币馑际钦f,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年開端之始,謂之歲首(農歷新年、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或“過大年”。
2.時間演變
春節以前也稱“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國歷代的正月的設定日期卻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
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古代民間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時代,甚至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辛亥革命以后,逐漸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歷、陽歷兩節,人們把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改稱春節。
3.名稱變革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采用公歷,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歷歲首;1914年起把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作“春節”,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為歲首。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夏歷正月初一仍稱“春節”。1970年以后“夏歷”改稱為“農歷”。
4.內容發展
遠古時期,就有了干支歷法及歲時的雛形。據古文獻《三命通會》記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对姟め亠L·七月》里記載了人們收獲后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聹靾?,……曰殺羔羊,……萬壽無疆?!?br>
漢朝時,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東漢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也越來越豐富。
魏晉時,已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朝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宋代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稏|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钡搅嗣鞒?,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盛行。
《萬歷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br>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