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這部電影是由香港女導演許鞍華導演的,以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后的情況為歷史背景,以愛國主義為主題,以小人物的抗日戰爭為主線,寡淡的講述在廣東抗日游擊隊的號召下,以方蘭、劉黑仔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開一系列秘密行動,并成功搭救八百多名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逃離被日軍侵占的香港的故事。
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抗日題材影片,這與其他的抗日神劇有本質的不同,同為抗日影片,但是卻沒有耀眼的主角光環,也沒有萬年不變或突如其來的大成功。反而主角卻每天生活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像做了n份兼職累成狗的樣子。電影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東江縱隊”真實事跡為藍本,給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歷史。
電影以那些知識分子的逃離為開始,對于"明月幾時有"這個主題來說,的確有一點過于拖沓了,但是這也正為故事結局埋下了伏筆。在革命的洗禮下,周迅飾演的方蘭從一個單純善良的鄰家女孩成為一個具有英雄氣概的女子,她和她的愛人、母親一起為這個事業獻上了生命,還有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以及霍建華飾演的李錦榮等人的默默付出,可是,革命勝利了,曲終人散,能記得她們的,卻只有一個梁家輝飾演的游走在香港街頭的老態龍鐘的司機。他們在歷史中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卻具體而沉痛。帶有光環的上層人物走了,這些平民百姓再怎么偉大,往事都只會如塵土,隨風而去,無人知。它真是一個強力的暗喻啊,這種強烈的對比,這種蜚聲中外與無人知曉的對照,在為那些無名小輩伸張正義,以正其名。
這電影與我們腦海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第一反應截然相反,因為它排斥宏大,卻以小處著手分解著宏大,給我們一種平民視角,卻書寫著家國變遷,救國存亡的一幕,并以四個小人物的感受,去凸顯了戰爭的慘狀:無家可歸的小孩,街道的蕭索,餓殍千里、伏尸百萬,荒蕪的街道以及屋外傳來的異響……這種直擊人心的表現手法,讓這部影片不落窠臼,不流于俗。比如方蘭邊送情報,還要兼顧表姐的婚禮,如此一件小事,在這個動蕩不安的背景下,簡直是最真實的日常,可是卻又顯得非比尋常。
我們知道,平凡人該有的生活狀態,簡而言之,就是平凡二字。正如方蘭,她不愛說豪言壯語,只是一個樸實的姑娘,也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了不起的事跡,她只是沒日沒夜的工作,從不抱怨,然后回到家倒頭就睡。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當時只道是尋常。沒有什么懸念,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實在無趣。正是如此,那些以信仰之力維持的勇氣和堅韌,終于等來了它的光明。
一部影片如果說是成功的,必然有淚點或者讓觀眾共鳴的地方。一是,母親被捕的消息,對方蘭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她有心去救,卻無力回天。因為去救人意味著讓劉黑仔的短槍隊送死,她選擇了放棄。這一刻,無能為力,她蹲著哭,抱緊了自己的膝蓋……另一處是方蘭的母親不幸被抓,日本鬼子讓她自己挖坑埋尸。這是多么慘無人道啊,一個活生生的人,卻得親手把自己送上西天。更令人心痛的是,她已被打得奄奄一息,想死都欲罷不能。一位女地下工作者就接過老人的鐵盒,幫她自己和老人一起挖坑。這時,方母用很孱弱的聲音對她說:對不起啊,連累你了……這位自私的房東太太,從一開始舐犢情深反對女兒參加革命的母親,到最后竟然成為為了替女兒送情報而死于非命,臨終還因為連累戰友而自責不已的愛國分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代表著希望、寓意著勝利和團圓,在本片最后方蘭送走劉黑仔時,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明月當空的畫面,我想,這必然象征著艱難歲月的即將過去,象征著戰爭的勝利,象征著愛國人士的凝聚力……那么,特地強調"幾"和"何"的意思也便一目了然了。相信大家的中文水平足以理解其中內涵。"幾"代表"什么時候有",意思是,非常肯定有。從中也折射出,在日軍統治下,平凡人雖然生活艱苦,卻依然堅信守得云開見月明。如此一來,也算不負影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