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期恰逢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七七事變八十周年,許鞍華導演的抗日主題電影《明月幾時有》似乎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主旋律獻禮片”的印記。7月7日當天,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還有排片的萬達影院,看完了這部片子。沒有流量小花小鮮肉,沒有炫目特效,票房撲街似乎并不出人意料,以盈利為目的的影院把片子下線給新影片讓檔期似乎也無可厚非,但明珠蒙塵還是讓我心痛不已。影片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以口述史的方式敘事,展現大背景大亂世下的小人物抗日故事,呈現的是最樸素的家國情懷。
許鞍華導演的上部影片《黃金時代》也是遭遇了票房失利,口碑兩極分化的局面,但是拿到了不少獎項和提名,預計《明月幾時有》也會是這樣的結果。能和許鞍華合作,對于女演員來說是一件幸事。不同于靠華美服裝和精致妝容堆砌氣場的范冰冰AB們,許鞍華鏡頭里的女演員,從頭發絲到腳后跟,透出的都是沉浸抱璞的高級質感,《姨媽的后現代生活》里的斯琴高娃,《桃姐》里的葉德嫻,《黃金時代》里的湯唯,《明月幾時有》里的周迅都是這樣。
作為迅哥多年的理智親媽風粉,我對于她結婚后拍了《我的早更女友》《撒嬌女人最好命》兩部爛俗的都市小妞電影一直憤憤不平,并套用張愛玲的話多次寫到“最恨的事就是一個有天賦的女演員突然結了婚。”感謝《明月幾時有》讓我們周公子的靈氣和演技又回來了。大屏幕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周迅的眼紋淚溝和臉上的坑洼(畢竟精靈已經四十五歲了),但是她的神態眼神動作依然宛如少艾,絲毫不讓人出戲。我也非常贊賞這樣幾乎沒有遮蓋的化妝,與戰亂背景符合,飯都吃不上了哪有錢和心思天天涂脂抹粉?最近刷屏的宋慧喬宋鐘基戀情讓我再次想起了《太陽的后裔》,戰地醫生打扮得好像在度假,還能再徦點嗎?
影片中周迅兩次背誦了茅盾散文《黃昏》的段落,第一次是在郭濤扮演的茅盾先生面前,青澀又純真,帶著一點點在偶像面前變現一下的小女孩心理。第二次是在母親被抓,大義與私情的抉擇當口,是無奈沉痛中的些許希冀。“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遠處有悲壯的笳聲。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不,不單是風,有雷!風挾著雷聲!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黃昏》的象征意義很明顯,推薦各位把全文找出來讀一讀。
感謝導演沒有把女主角方蘭塑造成傻白甜或者瑪麗蘇(不要以為抗戰片就沒有這兩類角色了,“戰爭偶像劇”是我大天朝影視特色)。方蘭是個膽大心細的女戰士,又不失活潑的少女感,關鍵時刻挺得住扛得過,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女性角色了。母親被憲兵隊抓走,方蘭悲痛萬分,劉黑仔(彭于晏)提出營救計劃,就在觀眾以為營救方母將成為影片的高潮部分,必然有母親為女兒擋槍,女兒悲痛欲絕,要沖上去與日本人拼命被隊友攔下的套路時,方蘭放棄了救母親,因為她的理智告訴自己那會使市區中隊和短槍隊毀于一旦。這一段周迅的感情變化張弛有度,真摯動人,那些靠眼藥水和以頭搶地表達情緒的小花們應該好好學習一下。
“點到為止”的留白式感情是這部電影的特點,方蘭與兩位男性角色劉黑仔、李錦榮(霍建華)的感情戲份沒有被處理成狗血三角戀,而是克制與冷靜。潛伏在日本特高科的李錦榮給方蘭的最后一句話是“我怕有人跟蹤,我就不過去抱你了”。游擊隊長劉黑仔與方蘭兩個人告別時說的是“勝利后再見。”沒有親親抱抱舉高高,平淡到不能在平淡的語氣,平靜到不能再平靜的語氣,卻讓人淚下。
“桃姐”葉德嫻扮演的方媽媽是一個有些小氣,有些嘮叨的普通中年婦女,她試圖阻止女兒投身危險的抗日事業,最后卻理解并幫助女兒完成任務,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悲歡離合,生死抉擇,方媽媽是一面鏡子。彭于晏的角色是聰明機智有勇有謀的游擊隊長劉黑子,他的一些情節很好地調節了電影的氣氛。自從《湄公河行動》里的緝毒警察方新武后,彭于晏可以說不愁主流資源了。霍建華的角色讓我第一次get到了他的魅力,我一直覺得他長著一張吸毒嗑藥的頹廢臉……這部電影里他飾演一個表面投敵實際抗日的情報人員,穿著板正的西裝背帶褲,泡酒吧陪日本人喝威士忌,那份喪勁在前半部分讓我以為他是真的當了漢奸。最后身份暴露與日本人對峙,身中兩槍堅持站立不跪,告訴日本人“你們也呆不了多久了”,一個精英抗日青年的驕傲躍然而出。老戲骨張家輝和90后影后春夏雖然沒有幾場戲,也讓人印象深刻,好作品就是有這樣的魔力。
大部份抗戰片是烽火狼煙,血色沙場,《明月幾時有》是米面茶水,小巷街邊。前線戰士是抗戰的先鋒主力軍,普通群眾是抗戰的汪洋大海,他們一起保衛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都值得我們敬仰尊重。影片中最打動我的對話是方蘭與她母親,“殺日本人,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這是平凡慈母對女兒的擔憂和愛;“如果人人都這樣想的話,那就真的等不到勝利了。”這是中華兒女對民族的奉獻和愛。寫到這段時忽然想起周迅在《風聲》結尾的那一段獨白,“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諒我此刻的決定。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關于片名“明月幾時有”,許鞍華解釋大略是便在戰爭時期,月亮星星這些自然而美好的東西同樣存在。“明月”這個意向具有很明顯的象征意義,我理解的是,明月一定會有,而光明也終將到來。最近的發生的一連串事件確實讓人非常灰心喪氣,倒車開得飛起,我們卻毫無辦法。我恨喬治·奧維爾,我恨馬爾薩斯,我恨馬基亞維利,因為我看著自己的國家朝著他們描述的深淵里沉淪。然而喪過之后,中國青年人還是要遵從魯迅先生的教誨,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在在黑暗之中點亮一簇燭火。明月幾時有,明月在每一個人的心里。
黑暗之中點亮一簇燭火。明月幾時有,明月在每一個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