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曾有一則公益廣告,一位母親做好了一桌子飯菜等待孩子們回來吃飯,陸續接到好幾個孩子打來的電話,紛紛說了不回家吃飯的理由,留下老人守著一桌子飯菜的冷清。這則公益廣告深入人心,說明了在工作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子女們在忙碌著奔波,而疏于回家陪伴父母,于是才有了《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引起的共鳴。
但,你媽喊你回家,只是吃飯嗎?她多想你能坐下來和她說說話?
據一項調查顯示,國內有三分之一的老人身邊無子女,約47%的老人認為子女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物質上的享受,而是對父母主動關心、主動進行噓寒問暖的交流,可以說精神贍養成為對當代子女孝心的考驗。
但是很多時候,當年輕人坐下來與父母說說話時,又不可能避免地產生一種逃避心理――說著說著,忽然就覺得不耐煩,還不停地刷著微信朋友圈,當說話變成一種任務時,就再也找不到快樂的感覺。說自己工作中的事情,父母或許聽不懂,牽扯到工作中的小麻煩時,父母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說不定還會跟著瞎煩。當說話找不到主題時,話也便越來越少,所以很多做兒女的,都盡量在物質上滿足老人的需求,而交流的機會與時間越來越少。
新時代的“孝順”,早已經由原來的物質贍養過度到了精神贍養,尤其是過年過節,或許我們買了貴重的禮品,卻抵不過陪父母啦啦家常的溫暖;老人過生日時精美的蛋糕,也抵不過共進晚餐的溫馨,很多時候,老人缺少的不是物質,而是子女適時的陪伴。
其實,與老人溝通與交流需要用心,用愛。第一,讓老人感覺到你在用心和他(她)說話,不是應付;當子女有時間坐在老人身邊時,不能走神想別的事情,更不能光抱著手機摁噠,否則當老人說完一句話時你沒有任何反應,老人是很失望的,所以,年輕人要用心與老人說話,以達到老人精神上的愉悅。第二,讓老人感覺到自己的意見的重要性。經常給老人說說外面的世界,讓老人感覺他(她)也在與時俱進,沒有被時代淘汰,把自己的某一件小事巧妙地讓老人拿主意,讓老人意識到子女工作生活在必要的時候需要他(她)的參謀。第三,專心地聽完老人給你講的每一件事,哪怕是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或許工作上的事不能詳盡地與老人交流,但是你可以專心聽老人講一件津津樂道的事情,哪怕是不被你關心的四鄰五舍的家長里短,都要耐心聽完,讓老人感覺到不僅僅是子女把外面的信息帶給他(她),有時候他(她)也是子女獲取信息的渠道。時間充分的時候,最好陪老人看一段他(她)喜歡看的電視,并以認真的態度與老人交流對電視中人和事的看法,當看法與老人產生共鳴時,老人一定會是萬分的高興……
近期看到微信朋友圈一條信息《爸媽老了,這些話請不要說》,如:好了好了,知道,真羅嗦!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有事嗎?沒事我掛了啊!……等等好多句話,看完后我不禁淚潸潸,這些話我全都“躺槍”啊,貌似我全都說過。
于是開始反思,是什么讓我們對如此親近的人說出這樣的話?或許我們真的挺忙,沒時間多說,但真的忙到一個電話都說不完的程度了嗎?或許我們真的挺累,懶得再聽嘮叨,但是真的累到那種程度了嗎?事實證明,遠遠沒有。我們只是習慣了把笑臉給陌生人,把自己的脾氣都留給了最親近的人,我們認為,最親近的父母可以包容一切。卻忘了,當我們漸漸長大,他們卻逐漸老去,也像個孩子一樣期待著陪伴。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讓我們----回家吃飯,陪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