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梨
01
周日,我和二叔一起去公園遛狗,我們剛出門,就碰見穿著體面的鄰居一家。
二叔笑呵呵地問,“這是要去哪兒啊,老吳。”
吳伯伯略顯局促地回答,“這不孩子考上大學了,想著一家人出去吃頓好的。”
二叔繼續問,“哪所學校啊?”
男孩兒面色不自然地報出了名字。
二叔贊許地看著男孩兒,“呦,不錯,那所大學我知道,專業也都是頂呱呱的,你小子去了可得繼續好好學。”男孩兒嘴角立馬彎起弧度,眼睛亮亮地點點頭。
二叔又笑著對吳伯伯說,“老吳啊,你吃得苦也快到頭了,等孩子們出了校門,個頂個都比咱這一輩兒強!”
吳伯伯緊繃的臉,也立馬舒展開了,老兩口都笑著附和,“嗯,那肯定,哪有白讀的書!”
道別后,鄰居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去吃飯了。
同是今年的高考生,二叔家我堂弟考上了一所985高校,也沒見二叔多驕傲,而鄰居家的男孩兒,明明只考上個三本,二叔卻說了那么多鼓勵的話。
二叔看出我的疑惑,笑著說,“考上985的孩子可以慶祝,考上三本的孩子就不可以么?我們沒有必要在別人覺得幸福的時候,潑一盆冷水。我說那些話,也不叫奉承,只是不給別人添堵。”
二叔的話,讓我汗顏。是啊,幸福,是一種感覺,不是一種比較;是一種權利,不是一個標準。
榮華富貴,是種幸福,粗茶淡飯,也有快樂;高朋滿座,是種幸福,知己二三,也能快樂。考上985是種幸福,去上三本院校也值得慶祝。
每個人感受幸福的閾值不同,快樂的方式不同。有人因為一頓大餐感到幸福,有人因為一杯奶茶感到幸福,有人因為一張成績單到幸福,有人因為一朵花感到幸福,我們可以無法感同身受,但是我們沒資格去批判和界定。
人間煙火,尋常幸福。管住嘴,守好心。比起用嘴巴去驚擾別人的幸福,不如靠內心的善良去表達祝福。往往這樣做下來,我們都將收獲多出一倍的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2
一位讀者曾經在后臺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
閨蜜和男朋友鬧得不可開交,跑來找她哭訴。她心疼閨蜜受的委屈,再加上自己一直不看好閨蜜的男朋友,于是,她恨鐵不成鋼地對閨蜜說,“早就和你說過,他本來就是那樣的人,你非得不聽”,閨蜜痛哭流涕,數落男生的罪責,她在一旁聽得火冒三丈,也跟著喋喋不休地咒罵,臨了,她還勸閨蜜早日分手。
可是沒想到,幾天后閨蜜和男朋友和好了。更讓她覺得尷尬的是,閨蜜開始有意無意地躲著她。
這個姑娘問我,為什么。
感情世界里,真正的道別都悄無聲息,真正的決裂都心照不宣,打打鬧鬧很正常,哭哭啼啼也見怪不怪,兩個人一步步走到今天,有感情,更有珍惜。
所以,大多數情侶吵架后,女生找別人哭訴,80%都是想借個肩膀,而非想找個“幫兇”。她希望有人滅火,而不是澆油。她需要的是勸慰和體諒的溫暖,而不是身邊人棒打鴛鴦的冷言冷語。
不管什么時候,對方再不好,都遠沒有外人口中那么不堪。
作為朋友,卻像個“第三者”,放大了他們的問題,離間了他們的感情。你說,閨蜜清醒后,她會開心嗎?
就像剛找到工作的大學生,躊躇滿志準備大展拳腳,但入職的第一天,準備離職的老員工就過來給他“上課”:公司制度的不人性化,辦公室斗爭的爾虞我詐,食堂飯菜的難以下咽……
一腔熱血瞬間降到冰點,滿心的期待都撲了空。他會感激這個前輩么?
別總打著“對你好”的旗號,輕易勸別人分手,隨便勸新人離職,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許這個姑娘一直都打算和對方結婚呢?也許這個大學生是個適應能力很強的人呢?
他們的留下,都自有道理,你何必做個惡人,趕跑人家的信心、期待和希望?何必出聲喧嘩,驚擾別人的幸福?
3
你周圍有沒有這樣的人:
你稱贊眼前的菜肴“真好吃”,他一臉鄙夷,“那是你沒吃過好的”;
你穿上新買的裙子,在朋友圈發照片,他酸溜溜地評論,“一看就PS過了”;
你開著剛買的新車,他一臉的“恨鐵不成鋼”,“十一再買,不光便宜,還送禮品呢!”;
你遇見合適的人,火速結婚,他賊兮兮地過來問你,“這么著急,是不是奉子成婚啊?”……
三言兩語卻如兜頭冷水,讓你滿滿的幸福感一掃而空。
這些人臉上寫滿了“我都知道”、“我這是為你好”,總是一副高高在上“過來人”的樣子,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都用嘴巴驚擾了別人的幸福。
魯迅在《立論》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戶人家生了個男孩,一家人都高興壞了。滿月時,為了博彩頭,抱出來給客人看。
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 他得到了主人的一番感謝。
另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他收獲了主人幾句恭維。
最后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被大家合力痛打。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分場合地口無遮攔,不看時宜地言語尖酸,不是坦率,而是愚昧。
添堵不是忠言逆耳,刻薄也不是耿直。踩踏他人的幸福,墊高自己的優越,這不是沒禮貌,而是沒教養。
大千世界,幸福千姿百態,愿我們都見怪不怪。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途經誰的幸福悄然盛放,你不必指指點點,我也不必評頭論足,不驚擾對方的幸福,也不丟棄自己的歡喜。
如此,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