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旨:《漢廣》這首詩是描寫愛情的一首詩,尤其是歷經了千辛萬苦、艱難險阻之后才得來的愛情,來之不易,好好珍惜。這首詩也是《詩經》中最早的有關山與水的描寫的一首詩。
原詩:
漢廣(1)
南有喬木(2),不可休息(3)。漢有游女(4),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5)。江之永矣(6),不可方思(7)。
翹翹錯薪(8),言刈其楚(9)。之子于歸(10),言秣其馬(11)。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12)。之子于歸,言秣其駒(13)。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筆者自作注釋:
(1)漢廣:漢,指漢江,發源于陜西省寧強縣流入湖北,在漢口匯入長江;廣,指漢江江面寬闊的意思。
(2)喬木:高達的樹木。
(3)休息:休,止息的意思;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4)游女:游泳渡江的女子。還有一說指漢江上的女神。筆者認為解釋為善于游泳的女子較為妥切一些。
(5)不可泳思:泳,游泳渡江。
(6)江之永矣:江,古代稱呼長江為江。永,就是長的意思。
(7)不可方思:方,只用木頭或者竹子做成的渡筏,詩中指乘筏渡江。
(8)翹翹錯薪:翹翹,高大的樣子。錯,雜亂,錯雜的意思。薪,指生長在山上的柴草。
(9)言刈(yì)其楚:刈,割。見《葛覃》的注釋“是刈是濩”。楚,植物的名字,又叫荊條,可以當做馬的飼料。
(10)之子于歸:之子,這個女子。于歸,古時稱女子出嫁叫于歸。
(11)言秣(mò)其馬:秣,喂牲口。詩中指喂馬。
(12)言刈其蔞(lóu):蔞,指蔞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澤之中,葉子可以當做馬的飼料。
(13)駒:指小馬。
筆者自作詩文翻譯:
漢江南岸的喬木長得又高又大,但是卻不能到下面去乘涼。
漢江上有一位擅長游泳的姑娘,但是卻不能去追求她。
漢江的江面是那么的寬闊廣袤,想要游過去是不可能的。
長江之水源遠流長,廣闊無際,乘坐竹筏都不能渡過長江。
山上的樹林里生長著各種雜草,我用刀割取長勢最好的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我要把馬兒喂得膘肥體壯。
漢江的江面是那么的寬闊廣袤,想要游過去是不可能的。
長江之水源遠流長,廣闊無際,乘坐竹筏都不能渡過長江。
山上的樹林里生長著各種雜草,我用刀割取長勢最好的蔞蒿草。
姑姑娘就要出嫁了,我要趕快把小馬兒也喂得膘肥體壯。
漢江的江面是那么的寬闊廣袤,想要游過去是不可能的。
長江之水源遠流長,廣闊無際,乘坐竹筏都不能渡過長江。
筆者所做詩意賞析:
全詩共三章,每章四句,每章詩意分為兩層:
第一章: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南有喬木”——根深者葉茂。這首詩是《周南》中的一首詩,詩中所描繪的地點就是漢江流域和長江流域,也可能是兩江的交匯處,在西周初期,這是屬于周公的封地,是周國京城的南部,也就是江漢一帶。在詩中也可以理解成漢江的南岸。喬木,是高大的樹木。根深葉茂的喬木,需要生長很多年所能長成。
“不可休息” 大樹底下好乘涼,因以為喬木樹高葉繁,所以,人們可以在這大樹之下歇息乘涼,這是“休息”的意思。為什么說“不可休息”呢?因為第一章三四句有交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漢江長江的江面都太寬闊了,光靠游泳是過不去的,甚至乘坐竹筏都不能到達南岸。那么也就不能到大樹底下去休息了。也就成為了一種奢望,甚而發出感慨“不可休息”,這樣理解的話詩意就順理成章了。
“漢有游女”,意思是說漢水南岸有一位善于游泳的女子。她以高超的游泳本領而在當地廣為人知,我們可以設想,她甚至能夠游過漢江,這是很需要體力耐力與游泳技術的。漢江之水之所以浩渺寬闊,是因為源頭很遠。這么寬闊的江面,在《詩經》時代還沒有大型渡江船舶的,也不可能在漢江上建造出橋梁。要過江只能靠游泳,在南方,人們都是具備良好的水性的,游泳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不可求思”,意思是說想去追求這位女子是不可能的。是為什么呢?首先要確定的是這首《漢廣》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實寫的是這名男子,而“游女”是從這名男子的角度寫出來的。在一虛一實的交替中體現了男子對女子的思慕之情,愛戀之情,思而不得見的情。“不可求思”指男子對女子的單方面的思慕之情,或許是由于橫跨在眼前的漢江吧。在男子的眼中,“游女”是虛無縹緲的印象。只能隔江而望,望洋興嘆了。這在第一章三四句中給出了明確的交代。
2.“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思而不得見的望洋興嘆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意思是說漢水寬廣,要想渡過,一定要有船,或者有橋(西周時期沒有架設如此之大的橋的能力),甚至可以設想,水性很好的男性想要靠游泳的方式渡過漢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況一位女子了。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或者緊急的事情,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人們是不會以游泳的方式渡過漢江的。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意思是說,長江源遠流長,要想泛江而過,必須有大船。小小竹筏也無法通過“不可方思”,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或者緊急的事情,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人們是不會以游泳的方式渡過長江的。
第二章: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1.“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漢語詞匯中的“翹楚”一詞就是來源于此詩句。這個詞常用來比喻在某一個領域或者行業中杰出的人物。“翹翹”就是指高大的樣子。“錯薪”,意思是雜亂地生長的柴草。“翹翹錯薪”的意思就是漢江岸邊的山上長著高大的喬木,樹木成林。而在樹林里,生長著茂密的草叢。
“言刈其楚”,意思是說我要去割樹林中這些茂密的柴草。“楚”是植物的名字,又叫荊條,可以當做馬的飼料。詩文含義到這里就更加明顯了,如果說第一章讀完還不是很甚解的話,第二章讀到這個地方,就有豁然開朗的味道。詠唱詩歌的男主人公終于出現了,他的身份也進一步得到了說明。他是一名上山割柴草的樵夫,割草是為了喂飽馬匹。
2.“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之子”,就是指這位擅長于用游泳的“游女”。“于歸”,指女子出嫁。
這個地方需要有一些文字銜接一下,《漢廣》中對與“樵夫和”和“游女”的戀愛過程沒有做過多的著墨,這就有點“春秋筆法”的味道了,或許是一種含蓄的表達吧,可這也為我們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了,或許是“樵夫”歷經了千難萬險,克服了重重障礙,跨過了漢江,見到了心儀已久的“游女”,而“游女”也被“樵夫”的這種“漂洋過海來看你”的真誠所感動。而愿意嫁給這位“樵夫”了,
“言秣其馬”,意思就是說,我要用最好的草料為她喂養好那匹用來作為聘禮的馬。或許這匹馬就是他們的定情信物。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都要把婚姻看的莊重而有儀式感,尤其是男方,在戀愛時,或者在向女子表白甚至求婚時,一定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定情信物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3.“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言刈其蔞:“蔞”,是指蔞蒿草,是喂馬的草料當中最好的,用割回來的蔞蒿草喂養小馬,小馬兒也會長得膘肥體壯。
“駒”,是指小馬。《周禮·夏官司馬第四》上說:“正校人員選,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五尺以上為駒”。
歷代詩意解析和筆者評價:
《毛詩序》:“德廣所及也。”,是在說文王。筆者認為《毛詩序》的這種解釋沒有脫離講經布道的窠臼,牽強而沒有任何根據。
《文選》注引《韓詩序》:“《漢廣》,說人也。”。這種解釋也不明就里,甚至讓人不知所云。
朱熹《詩集注》:“文王之化,自近而遠,先及于江漢之間,而有以變其淫亂之俗,故其出游之女,人望見之,而知其端莊靜一,非復前日之可求矣。因以喬木起興,江漢為比,而反復詠歡之也”。這種解釋還是秉承了《毛詩序》的疏解,實在是不能令人置信。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夫說(悅)之必求之,然唯可見面不可求,月慕說益至。”。基本上還算準確吧,詩旨詩意疏解也算中肯。
魯齊韓三家詩中把“游女”解釋為神女,后世有很多的注解者依從了這種說法。其實孔子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總體是一部寫實主義的詩歌總集,尤其《詩經》中的“十五國風”,都是歌唱吟誦民間生活的歌謠,因此強行的將《漢廣》與神話扯上關系的話就不免令人啼笑皆非了。
筆者解析:
《漢廣》全詩三章,前一章為獨立,可以說是對環境的描寫,是對二三章的鋪墊,后二章的排章布局是重章疊句的復沓,這與《詩經》中其他篇章的重章疊句是異曲同工。從整體詩意來看,三章層層漸進,內在的邏輯關系越來越清楚,主題越來越明朗。從以下兩點可以看出來:
一,全詩由朦朧到清晰,由遠到近的寫出了詠唱詩歌的“樵夫”,也就是思慕“游女”的這位男主人公“刈楚刈蔞”的過程和原因。“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這兩句起到了總領全詩的作用,“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唱三嘆,反復吟詠,表達了“樵夫”對“游女”由于江水阻隔,思而不得見的極度思念之情。也是一種情感的宣泄。
二,從章節結構形式看,首章獨立于二、三兩章,從情感宣泄的表現看,前后部分緊密相聯,精準地傳達了“樵夫”歷經艱難險阻見到“游女”,中間不知費了多少的周折,歷經艱難的戀愛歷程換回來“游女”的之子于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來之不易的愛情”,既然來之不易就要好好珍惜。詩文借“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將這種心理的強烈感情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總論:
樵夫、游女、漢江、山林、樹木,這些代表山、水、人物的元素第一次完整地現在中國詩歌、中國文學長河的源頭《詩經》中。可以這樣說,《漢廣》也是中國山水文學的開篇之作,中國的山水詩和山水畫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也就是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其是《漢廣》詩中對山、對水、對樹木的描摹寫法,有著對自然風光的欣賞之情,也有著對自然的敬畏之情。這種對借助于對山、水、樹木的描寫而表達人的情感,人的態度,甚至于人的追求的最樸素的詩作,這種由遠及近的寫法,這種有朦朧到清晰的詩意,我們能在《蘭亭序》中看到對山水的描寫,也能在《富春山居圖》中看到詩意,可以說《漢廣》對中國后來的山水詩,山水畫都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