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直解:一位青年樵夫,迷戀漢江上一位美女,苦于追求維艱,感傷不已,再三詠嘆,就產生了這首詩。全詩三章,每章的詠嘆結尾是一樣的,是主歌加副歌的形式。
周南·漢廣
《詩經》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一章“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南有喬木的“南”,不泛指南方,特指“周南”之南部,即江漢一帶。喬,高也。休,形義如“人依木曰休”,本義也是一人在一樹下休息。一個字畫面就出來了。
大樹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巨大的樹蔭,一種是無論多高都堅守苗條。《漢廣》中的“喬木”屬于后一種,長得雖高,但不適合在下面乘涼休息,尤其是炎夏中午日當頭,所以說“不可休思”。本詩中所有的“思”,都是虛詞,可等同于《楚辭》中的“兮”。這個起興,似有預示結局的意味。
游,即游泳。是不是有點讓人驚訝?古代的女子,特別是詩中的女子,不都常是憑窗嘆息,舉止如弱柳扶風。可是,《漢廣》中的這位女主角,把她想象成河神也不過分。我們先得了解一下“漢水”,單看詩題就很有意味——“漢廣”含義重在“廣”。漢水,長江最大的支流。源頭在秦嶺南麓陜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蜿蜒1577公里,經陜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何其“廣”也!
“不可求思”,就是心中“女神”很難接近,極難求娶。意境仿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有人把“游女”譯成“乘船游玩的女子”,想是混淆了在水里行動的“游”與游玩之意的“遊”,因為漢字簡化后,這兩個字合并為一個“游”字了。查了多個版本的《詩經》,在《漢廣》中都用的是“游”而不是“遊”。
我們搬出曹植的《洛神賦》來看神女之“游”——
曹植從京都洛陽出發,向東回歸封地鄄城,經通谷,上景山(今偃師縣南)。時夕陽西下,車困馬乏。于是就讓人在滿是杜蘅草的岸邊喂馬,自己則在陽林中散步。他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不覺“精移神駭”,思緒紛飛。俯仰之間,“睹一麗人,于巖之畔。”這就是巖間洛神!
以下,是曹植為洛神的文字造像: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
我試著意譯一下:
神姿翩然若驚鴻,委婉搖曳若游龍。容光比秋菊還光耀,風采比春風勁松還豐榮。若隱若現如輕云遮月,飄搖浮動若回旋之風舞雪。遠望皎皎如日生于朝霞中。近觀明潔灼亮如出水芙蓉。豐盈又纖健,身形恰好合度。
接下來,是肖像細節:
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于語言。?
注釋:延、秀,均指長。頸,脖子前部。項,脖子后部。皓,潔白。澤,潤膚的油脂。鉛華,粉。古燒鉛成粉,故稱鉛華。御,用。聯娟,微曲貌。靨(yè),酒窩。輔,面頰。承權,在顴骨之下。權,顴骨。瓌,同“瑰”。綽,綽約、美好。媚,嫵媚和順,形容語辭得體可人。
接下來,是服飾細節:
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注釋:骨像,骨格形貌。應圖,與畫中人相當。珥,珠玉耳飾。此作佩戴解。瑤、碧,均為美玉。華琚,刻有花紋的佩玉。踐,穿、著。遠游,鞋名。文履,飾有花紋圖案的鞋。曳,拖。霧綃,薄如霧的綃。裾,裙邊。
接下來,是動態細節: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注釋:芳藹,香氣。踟躕,徘徊,徜徉。隅,角。采旄(máo),彩旗。采,同“彩”。旄,旗竿上旄牛尾飾物,此處指旗。桂旗,桂木做旗竿的旗。攘,此指挽袖伸出。神滸,神所游之水邊。湍瀨,石上急流。玄芝,黑色芝草,相傳為神草。
意譯:
隱隱散發幽蘭之清香,于山邊款步徜徉。此時忽然飄搖飛舉,遨游又嬉戲。左倚彩旄之旗,右有桂木華旗之蔭蔽。挽袖伸腕于水邊澤畔,立于急流中之石上,把玄芝神草采擷。
如果,《漢廣》中的青年男子見到的是這樣一位如洛神一般的美麗女子,也就難怪他“重章疊詠”再三感嘆:“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廣,水面寬闊;永,水流之遠;“泳”好理解,就是“游泳”;方,是木筏,也稱為“排”,“排”有畫面感。漢水,我們前面介紹過了,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僅一條大江波浪寬,還多峽谷險灘。想要游到江中去追“女神”,實在太難了。想要小小木排江中游,但巍巍青山兩岸走,恐怕“女神”沒追到,“方”已變成一根根“圓木”了。
但青年的可貴之處在于,明明知道不可求,但還是不肯輕易放手。他就這樣可望而不可即地不斷詠嘆著。
二章“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翹,特出、向上、高出;錯薪,薪炭林交錯叢生之雜木;刈,砍割;楚,就是黃荊條,為上好木柴,燒起來最耐火。言,古口語,自我的代稱。
二章前兩句用比喻手法,雜樹林里有各種各樣的柴火,我只砍“楚”。正可謂,“人世間有百媚千紅,我獨愛愛你那一種”。由于這比喻的表達太形象和貼切了,所以后來就產生了一個有故事的詞語——“翹楚”,用來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
二章后兩句“之子于歸,言秣其馬。”秣,本義是飼馬的草料,這里作動詞,指喂馬。這一章開始典型地體現著《詩經》“發乎情止乎禮”的中庸風范。青年樵夫可能知道自己和“女神”終不能在一起了,于是就想著那我就把馬喂好,把我這優秀樵夫砍下來“翹楚”捆好,讓馬兒馱去送給女神做一份賀禮吧!即使得不到理想中的“游女”,我也要體現一位純正樵夫的自我修養。
然而,他終不能釋懷,依然詠嘆:“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真是愛的傷感、愛得深沉。這情感美麗、動人,讓人內心無比溫柔!不由讓我想起艾青的詩——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寫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三章“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只換了兩個字,“楚”換“蔞”,即蔞蒿;“馬”換“駒”。意思相仿。主歌重復第二章的場景和感嘆。副歌依然疊唱:“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反復詠唱的感覺與精妙在于,能使求而不得、愛而不得的情感連綿延宕,慢慢吟詠,慢慢體味,緩緩表達,詩的情感體驗就是在一詠三嘆中漸漸完成,這感覺就像戴望舒的《雨巷》——
雨巷(節選)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似乎這種克制的愛戀,有神奇的感染力量,在前面提到的《洛神賦》中也有相似的意境。
賦中的“我”(抒情主人公)對洛神一見鐘情,心旌搖曳不安。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注釋:誠素,真誠的情意。素,同“愫”,情愫。要,同“邀”,約請。信修,確實美好。羌,發語詞。習禮,懂得禮法。明詩,善于言辭。抗,舉起。瓊珶(dì),美玉。和,應答。潛淵,深淵,洛神所居之地。期,會。眷眷,依戀貌。款實,誠實。斯靈,此神。我欺,即欺我。
沒有合適的媒人說情,就借助微波傳遞心意。解玉佩發出邀請。嗟嘆佳人實在美好,明禮又言語如詩,她舉瓊玉作答,指深水為期。“我”有眷眷之誠意,又恐被女神欺騙。這里有一個典故,見《文選》李善注引《神仙傳》:“切仙一出,游于江濱,逢鄭交甫。交甫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與之。交甫行數步,空懷無佩,女亦不見。”交甫即鄭交甫。
因有鄭交甫曾遭神女背信之事,“我”心中生出惆悵、猶豫和遲疑,于是態度莊嚴,氣定神寧,以禮義強行自無約束。可見,“禮”真是一道君子的自持防線。
《毛詩序》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因“嗟嘆”“永歌”的情感充滿張力,又因在“發乎情止乎禮”的克制中產生出濃郁的修養魅力,所以,讓人為《周南·漢廣》而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