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追《白鹿原》,劇中演員演技可堪稱教科書,人物塑造深刻形象。特別是昨晚看到仙草染上瘟疫后,跟嘉軒說:“你就要沒我了”。白嘉軒說:“不能哩,不能,你走了我咋活。”臺詞雖短,但被這對夫妻感動的不行,老戲骨就是老戲骨。被演員感染,看到仙草沒了,自己也是哭的不行。
電視劇《白鹿原》籌備16年,投資高達2.3億,劇本易稿7次,拍攝227天,后期制作一年多…期間也經歷了停播,磕磕碰碰之后,《白鹿原》終于登上了電視熒屏。演員精湛的演技,真實不浮夸,場景細致,細節處處用心,劇中的油潑面也成功的成為網紅面,觀眾大呼,被這碗油潑面饞到了。故事情節雖與原著故事有著區別,但不可否定,是一部好劇,然而迎接它的卻是慘淡的收視率。據統計,同期播出的《歡樂頌2》一直占據收視榜首位,雖然《白鹿原》在豆瓣網上獲得難得的9分好評,但收視卻遠遠不理想,一直徘徊在同衛視的5名之后。好劇是拍出來了,可觀眾在哪?
為什么一部好劇,卻得不到觀眾的捧場,收視慘淡,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題材沉重
《白鹿原》主演們在宣傳時,一再強調不是農村劇,雖場景是在農村里面拍攝,但所要呈現的不是農村里面的小農民故事。《白鹿原》是一部民族史詩劇,是以農村為視角展示了中國近代史的變遷,思考的是民族性,小人物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命運選擇,劇中也不乏對戰爭場面殘酷血腥的描寫。相比較來說題材要比《歡樂頌》這樣的都市愛情劇沉重得多。在這個浮躁的快餐時代里,在一天的忙碌工作后,還能夠靜下心來思考民族與人性的人寥寥無幾。大家更想看看輕松搞笑點的劇,不費腦子,不被騙眼淚,用來驅趕每日工作后的勞累。
故事跨度長
《白鹿原》中要展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原著是鴻篇巨制,整部劇共有78集,電視劇要把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跨越半個世紀的故事表現出來,必須也得是長篇巨作才能比較如實的表現出來。電視劇中緩慢的故事情節,冗長的故事講述,滿足不了人們快速獲取信息的心理。快節奏的活,已經讓人們慢不下來了。觀眾沒有耐心去聽你慢慢講故事,他們要的是能在最短的時間里能感受到喜怒哀樂,讓自己能不費腦子的能笑能哭,也證明自己還沒有被生活麻痹。
明星效應
《白鹿原》中的演員都是靠演技選取的,大到主角,小到配角傻子二豆,都是靠演技征服觀眾的。主演白嘉軒(張嘉譯飾演),仙草(秦海璐飾演),鹿子霖(何冰飾演),連同里面的配角傻子二豆(楊帆飾演),被刻畫的活靈活現,很多觀眾大呼,是不是找了個真正的傻子來演。網友調侃說,《白鹿原》中連一個小配角傻子都是演技在線的,單憑這個,就連甩其他偶像劇幾個白鹿原。
何冰老師飾演的鹿子霖也是得到觀眾的一直好評,把一個小人物的那種狹隘,自私表現的淋漓盡致,屬于劇中一個刻畫的最豐富的人。當然其他的人物也都是演技擔當。(除了白靈,經驗較少,有比較大的進步空間)
劇中要表現的人物是陜西地區農民,人物的塑造當然不可能有時下那些偶像劇中的耍酷賣萌,霸道總裁主題,也不可能讓那些空有名氣而演技略遜的偶像來演。這樣一來,那些高人氣偶像的粉絲也不會靠攏過來,被這部劇吸引的,完全是因為故事情節和演員演技。
方言
這也是劇中一個不吸粉的原因,劇中人物大多數是用原聲(非配音)來表現人物的,導演原意是想用當地方言來展現,也看出劇中人物有往這方面在努力,試圖用標準的陜西方言來展示。但演員大多都不是當地人,要在短時間內學會標準的當地方言,比較困難,這就成了部分觀眾口中說的,方言不像方言,普通話不像普通話的窘靜。不過,對于類似我這樣的南方觀眾來說,其實沒什么障礙。或者對于不懂陜西方言的人來說,劇中人所說的方言就是我們理解的陜西方言。當然,對于推廣來說,也不可能全用方言,怕有的觀眾也不能接受,聽不懂。
當然,不能以收視率來評判一部劇的好壞,只是一部好劇,卻沒有觀眾欣賞,這是一種落寞。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不只我以上提的這幾個原因,只是這種現象的出現,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不管其他觀眾如何評論,對于《白鹿原》這部電視劇,我是非常推薦在看此文的你去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