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假期的一點讀書思考。
1
我公司公眾號都是轉載別人文章,選文要求就2個:閱讀量高,轉發量好。乍一看好像很容易,不就是選優質的嗎?但是實際選的時候,還真不是那么回事。
舉個例子,我們是職場類公眾號,前段時間看到個“對員工殘酷的公司,最后都死掉了”,角度刁鉆,同事覺得打開率肯定不低,但是有點敏感,轉發還得屏蔽老板,可能影響轉發率,最后pass。
又看到一個員工應該有老板思維的,轉發率應該可以,但是選題不夠敏感,打開率可能不高,又pass。
結果,最后選了個選題還可以、內容也比較適合轉發的,數據基本能保底但沒什么亮點,也就是比較中庸。實際結果也差不多,勉強過KPI,但是我們心理都明白:讀者要的是驚喜,不僅是及格。長期提供這樣的文章,閱讀量只會節節敗退。
相反,總是能出爆款的號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爭議,選題或者內容總是很尖銳,反倒更吸引價值觀相同的讀者,自動剔除不認可的人,而不是為了閱讀量委曲求全,想要討好所有人,這樣的號閱讀量和粘性反倒是節節攀升。
仔細思考一下,很多現象幾乎都是這樣,極端路線往往比中庸之道要好一些。
2
春節回家和朋友聚餐,幾個幾年沒怎么見面的初中同學聽說我在北京,還是在互聯網行業,都表示了欣賞甚至一點點佩服。
沒錯,這幾個朋友就是被各種營銷號吐槽的“不求上進”的人,想從事的職業是老師、公務員,想進事業單位、國企,想在一家公司待到退休,過穩定而一眼望到頭的日子。
但是,他們的狀態可沒雞湯文寫得那么慘,整體無所事事,迷茫低落,相反,上班時間做好本質工作,下班時間打游戲追劇,雖然沒什么追求,但有房有車也沒什么可憂愁的,也沒那么辛苦,日子雖然平淡但也自得其樂。
畢業后自己選擇留在家鄉小縣城,走關系憑本事進體制內的,往往沒什么大的抱負,只想過歲月靜好的日子。這樣的人雖然一生都不能大富大貴,但也活得自在悠閑。
而真正有實力在大城市立足的人,更不會擔心這些事呢?因為在他們眼里:機會遍地都是,連睡覺都是浪費時間。彪悍的人生就是給這些人預備的。
最糾結的也就是處在中間的人,不滿足小城市的單調乏味,向往大城市的光怪陸離,但真要是去了(或者已經去了),可能千辛萬苦還混不出來什么,還要忍受租房擠地鐵加班霧霾背井離鄉,所以,這些人在社交網站上吐槽就不奇怪了。
所謂的中產焦慮也是這回事,真正的底層根本就不會焦慮,因為早已麻木并認命;只有那些竭盡全力往上爬,卻還是看不到出口的中產才會陷入焦慮的怪圈。
井底之蛙是快樂的,痛苦的是曾經爬到過邊緣,瞥了一眼光怪陸離的廣闊世界,但是力氣支撐不住又跌回井底,并再也無力起跳的青蛙。
知道卻永遠得不到,不如從來就不知道,因為這會讓一個人毀滅。
3
知乎上有個長盛不衰的問題:月入10萬,難嗎?
下面的高票回答各種秀暴富經歷、講大道理的,但仔細分析一下倒是能找到共同點:這些所謂賺錢的大多數就是2類人:一心一意只想著賺錢,和真正致力于熱衷的事業,根本不care錢的人。
前者無所謂風險與付出,就像隨時等待著兔子的狡狐,總是保持全副武裝,伺機而動,一不小心抓住幾次機會,財富直接跳了幾個臺階;后者因為真心熱愛,更容易做到極致,凡事做到極致,賺錢就只是順便的事。
是不是有點熟悉,有些灰產起家再洗白,有些折騰多年,創業追風口終于有點小結果的大多是前者。
而專注于熱愛的事業,或者哪怕眾叛親離也堅持理想,最終得到市場認可的往往是后者。
最不容易賺錢的則是位于這兩者之間的,對錢沒有嗜血那樣的渴望,對事業又沒有絕對的熱愛和激情,關鍵時刻既不愿冒險,還不能堅持,最后就是一個結果:總是感覺自己付出了還沒有回報,郁郁寡歡。
4
有一本網紅書叫做《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 。名字有點雞湯,但是內容很實在,講的是企業在面對危機時應該怎么做,作者認為,要想讓企業渡過難關,偏執狂的管理風格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涉及企業管理,我就相信偏執萬歲。”
原因是偏執的管理風格能幫助企業快速決策,勇于創新甚至自我革命,最終走出危機。
不過,根據各種調查研究,這句話套用在個人上似乎也可以。
馬云、喬布斯、馬斯克……
耳熟能詳的著名企業家性格里好像都有極端的一面。過于自負、苛刻、冷酷無情……
這種特質被稱為反社會人格,也就是缺乏共情,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但這還真不是特例。牛津大學就做過相關研究,調查了來自各行業的5000多名對象后,列出了具有反社會人格最多的幾種職業:CEO位列榜首,接著依次是律師、媒體從業者、推銷員和外科醫生。
而一項1941的研究也表明,這些性格極端的人,人生確實也容易走極端,要么是事業成功走上巔峰,要么就是淪為無業游民甚至觸犯法律,墜入地獄。
是啊,堅持、特立獨行、冒險……這些詞本來就是中性的,誰能知道你會走向哪個出口呢?但有一點,如果你恰好是中等善良中等邪惡,那你可能陷入“中等陷阱“,中等水平的人生,沒有大風大浪,但也沒有過瞬間的璀璨奪目。
5
從宏觀角度看,極端更好也成立。
比如,中產總是最焦慮的一批人,吐槽他們太矯情還真是冤枉了,因為,這真的不是他們的錯。
塔勒布的《反脆弱》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問題所在:社會政策往往保護弱勢群體,同時讓強者各盡其職,而不會幫助中間階層鞏固其特權,因為這樣會阻礙進化,最終還會給窮人帶來最大的傷害。
而早在11年前,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就出版了一本《M型社會》,講的就是在全球化趨勢下,貧富差異越來越大,除了少數人能躋身金字塔,大部分人將面臨財富洗劫,淪為中下層,中產階層凹陷,整個社會呈現M型。
折射到現實,可以再通俗一點:通貨膨脹這么多年,房價的畸形搶走了中產多年的積蓄;稅收更是榨干了上班族的精力與心血;至于股市,收了一波又一波韭菜,這不,消費升級這把大刀又霍霍砍來了。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中產。
中產能不焦慮嗎?
這樣看來,好像走極端確實是更好一些。
要么就放下一切抵抗,接受命運的安排。
要么就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到最后不放手。
無論哪一種,似乎都比在中途搖曳不定更好些。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