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盧勤在福州做了一場講座,名為“把孩子培養成財富”。
作為一位單身女青年,我暫時還用不到,所以特此將整合的大致內容發到這里,希望各位父母能有所收獲。
肯定的力量
“一個孩子內心最大的渴望是得到父母的認可。”盧勤在講堂上引用中國著名作家三毛(原名陳懋平,后改名為陳平)與父親的故事來告訴觀眾,父母對孩子的肯定有多重要。
三毛曾寫過一篇文章《一生的戰役》,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對我來說,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一天深夜,她的父親看到文章后很感動,留下一張字條:“我讀后深為感動,深為有這樣一枝小草而驕傲。不是為我自己,而是為整個宇宙的生命,感覺有了曙光和朝陽。草,雖燒不盡,但仍應呵護,不要踐踏。”三毛看完后,淚流滿面。她給父親回復道:“等你這句話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今天,你親口說出來,才抹殺了我在這個家庭里永遠抹不掉的自卑與心虛。”
“一個偉大的作家,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得到父親的認可。”盧勤說,事實上,何止一個三毛,多少成功人士,當你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你會發現他們拼命學習、拼命努力就是想獲得父母的認可。
“別人家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別人家的孩子是天才,自己家孩子是蠢材,老是瞧不起自己的孩子。”盧勤說道,“你瞧人家”這一句話擋住了很多父母的眼睛,在比較之中,許多孩子失去了前進的方向。“肯定孩子,但不能夸孩子聰明,要夸他努力。夸孩子聰明是一個魔咒,聰明的孩子怕失敗;要夸孩子努力,努力的孩子不怕失敗,敢于競爭。”
愛的力量
愛是教育中的核心,父母不需要上崗證就直接上崗,盧勤表示,今天在場的父母必須補上一課,如何去愛孩子。
第一,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目光是有能量的,可以養人,也可以傷人。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孩子會覺得幸福,如果總是用兇巴巴的目光看著孩子,孩子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尤其是哺乳期的母親,孩子喝奶的時候如果你用愛的目光注視著他,他酣然的喝著奶,會長得很好。如果你用急躁、催促的目光看著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沒有好心情,沒有好心情怎么長得好。
第二,用愛的微笑面對孩子。微笑是愛的語言,這種語言,孩子可以敏銳的感覺到,所以,當媽媽的首先要學會微笑,動人的微笑。
第三,用愛的語言激勵孩子,愛的語言是正能量,恨的語言就是負能量。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你不行”的環境中,本來你能行的都變成你不行了;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環境中,孩子把你能行變成我能行,就真的能行了。人的一生,有很多潛能,你至死都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說一句“你能行”是對孩子最大的維護。
第四,用愛的分享滋養孩子,獨生子女缺少分享的環境,變得自私、冷漠。只要父母有意識地去培養并不難,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去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讓孩子把食物、把玩具拿出來分享。
第五,用愛的細節感染孩子。有些愛是藏起來的,有些孩子不會表達他的心,所以,他們的愛被忽視。父母要從細節著手,把你對孩子的愛表現出來,愛的潤物細無聲,讓孩子知道您愛他。
第六,用愛的懲罰約束孩子。愛是需要懲罰的,愛是需要規則的,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違背了規則一定要受到懲罰。父母給孩子講規矩,自己就得帶頭守規矩,不要搶紅燈;父母要孩子講衛生,自己就先不亂扔丟垃圾、亂吐痰;父母要孩子講文明,自己就不要隨便罵人。
第七,用愛的胸懷關護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在犯錯中不斷成長,無論如何也不要放棄他們,人最后的絕望,實際上是父母的放棄,所以,父母生下孩子一定要對他們負責,無論孩子犯了什么錯,都要陪伴他們成長。
第八,把愛的機會還給孩子。對兒子說:“有兒子沒兒子就是不一樣。”男人應該有陽剛之氣,有兒子就得用起來。你要做高山,讓孩子做小草,孩子永遠是小草。你要做大傘,讓孩子做小雞,孩子永遠是小雞。如果你做小草,讓孩子做高山,他就能長成高山。你做小雞,讓孩子做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這就是培養男孩的方法,男孩只能放養,不能圈養,只能使用,不能伺候。對女兒說:“有個女兒真好。”女兒如果從小缺少父愛,將來會找一個父親般的丈夫,輕輕柔柔地說這句話,所有女兒都愿意聽。
家如果沒愛,不算家,有家沒愛,也不算家。
夢想和目標的力量
有夢的孩子飛的高,有目標的孩子走得遠,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是有夢想的人。今天孩子的智商、情商都差不多,但是,有目標沒有目標,完全不同。怎么讓孩子有目標,盧勤給在場父母支了三招。
暗示比明示更重要,有時候夸孩子不一定要當面,背地里向親戚、朋友夸贊他,傳到孩子耳中,會更有效果。有時候一句話會激發孩子的夢想,一句話也會打擊孩子的夢想。
跟夢想有關的第二個因素就是成功。一個小小的成功,就能激發孩子有大大的夢想。盧勤介紹了自己成為“知心姐姐”的歷程。11歲的時候,她看著《中國少年報》,希望成為“知心姐姐”。30歲,她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進入《中國少年報》。所有的挫折與困難,最后化成她的一句:“干我所愛,愛我所干”。她說,有熱愛才會有激情,有激情才會有創造,有創造才會有成功。現場掌聲不斷,觀眾們紛紛為其喝彩。
最后一個與夢想有關的詞就是“眼光”。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我們對孩子的要求要有中國情懷、世界眼光,格局才能做的大。不能把孩子單純的放在家里,一個孩子胸無大志是很難將人生的路走下去的。一個孩子的人生要有大格局,首先要走進大自然。你想孩子有氣勢,就帶著他登山,山頂才能一覽眾山小;想孩子有胸懷,要帶他去海邊,海洋最能打開孩子的心胸;你想孩子有眼光,要帶孩子去草原,草原一望無際,才能心曠神怡。別把孩子圈住,讓孩子有條件走出去看一看,明天在哪在于孩子的選擇,但是今天,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眼光打開。
理解的力量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需要理解,夫妻在一起生活是緣分,但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想法不可能一致,能理解就夠了;和父母相伴幾十年,想法不可能一致,能理解就夠了。現今的社會,不求一致,只求理解,這種理解是走在一起的基礎。
有一個孩子寫了一篇《我的獨眼母親》發表在報紙上,介紹了孩子如何嫌棄自己的母親,母親帶著孩子的誤解逝世。在母親的靈堂上孩子才知道母親的眼睛是為了救自己而沒的,可一切都來不及了。“多少孩子帶著對父母的誤解,遠走他鄉,不想回家;多少父母帶著對兒女的誤解,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上,多少人為了誤解而煎熬。” 盧勤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你的父母還在,請常回家看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請愛惜身邊的每個親人。
樂觀的力量
人的幸福快樂,不是旁人給予的,是自己感受到的。人怎么能幸福快樂,盧勤送給現場觀眾快樂人生三句話。
第一句是:太好了。她說,改變心情就改變世界,有的人老是說太糟了,那事情就真的變得太糟了;而有的人整天微笑著說,太好了,這種人永遠都活得很快樂。“給孩子留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留個太好了心態。”第二句是:我能行。我能行是成功者的心態,我不行是失敗者的心態,我們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所有的孩子喊出“我能行”。盧勤還提到幸福人生九個字:你真棒、我要學、我思考。
福建省家教大講堂第一講“把孩子變成財富”,在觀眾的歡呼和喝彩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