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十二年等待換十二年相守
文/南湘紫
看金庸的文字,總有一股魔力將你吸引,特別是他筆下的楊過等了小龍女十六年那段,足以讓世間的癡男怨女著迷且心生漣漪。而現實里卻真有一段這樣的傳奇,她五十多年前遇到他,五十多年后再相守。
她是張茂淵,是民國才女張愛玲最愛的姑姑。
她外表冷漠,內心狂熱。
冷漠對張家人,狂熱為愛情。
張愛玲有一次撞到了姑姑家的玻璃墻上,受傷的愛玲本想向姑姑尋求安慰,哪知姑姑只關心玻璃有沒有損壞,并不安慰愛玲、給她上藥或包扎。
從小的錦衣玉食造就她骨子里大小姐的脾性,長大后的家境中落、親情疏遠讓她純凈的心鎖上一道冷漠的心門。
因為愛玲上學的問題回家和哥哥理論,結果被哥哥打破了頭;本來和親哥哥一起與同父異母的哥哥打財產官司,結果因哥哥的臨時倒戈而輸掉……從此她眼里的張家人與陌生人無異。
父母雙亡、哥哥冷漠,讓她初嘗人間苦楚。若父母健在,她依然是父母眼里口里心里手里的明珠,她必會快樂且幸福;若哥哥給她多一些溫暖、關心、包容,她必會多一份依靠,多一份敞開心扉的訴說,多一份內心的溫情,多一分妙齡女子的純真。
可惜這些都沒有,那就只能祈求愛情的發生。
張茂淵25歲那年,在去往英國倫敦的船上遇到了溫文爾雅、學識淵博的李開弟,李開弟給張茂淵讀了拜倫的詩,從此李開弟成了張茂淵心里的那個人。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
只可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老去的不是年紀,而是天意。因為天偏偏不隨人愿,哪怕張茂淵對李開弟百般喜歡、愛戀。但此時的李開弟已有婚約在身,張茂淵只得在無奈中看著李開弟娶了別人。
隨后李開弟開始了他們新婚燕爾、舉案齊眉的幸福生活,而一旁的張茂淵在漫長的時光里孑然一身,從遇見他時的歡喜、繁華跌入到等待他的孤寂與蒼涼中。
張茂淵,是決絕又堅韌的。
她說:今生等不到你,我等來生。
今生何其短,短到她只是聽他讀過的詩,看他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今生何其長,長到她數清了那些墻上的玻璃,長到她看繁花落盡又錦簇,長到她的青絲里開始華發生,長到她和他的妻子不再是陌生人。
李開弟的妻子臨終前,握著張茂淵的手說:這幾十年間,你們沒有越雷池一步,我著實感念,我走后請你一定要和開弟結婚,這樣我才放心。
這話很短,卻透出長長的期盼,大大的信任,滿滿的祝愿。
長期的禮尚往來,沒有越雷池,是愛的決絕,更是心的高潔。
或許張家的血統流淌著與生俱來的倔強,哪怕得不到,也絕不一哭二鬧三上吊、背地里打情罵俏。
張茂淵做到了,她可以關心關注李開弟,而關于愛情在他面前絕口不提,哪怕輸了青春,也絕不輸掉人生。
愛情浸染、埋藏得太久了反而變成了別樣的深情。是對對方的信任,更是對對方的認定。
張茂淵曾請李開弟作為張愛玲的監護人。
而在李開弟被改造受苦的艱難歲月里,經濟上,張茂淵常常從自己并不寬裕的口袋里省出一些去接濟;精神里一定有張茂淵莫大的鼓勵,李開弟才得以撐來。
患難見真情,兄弟手足如此,知己愛人更是可貴。
苦難沒有讓李開弟倒下,苦難讓他更加看清張茂淵的決心,更堅定他們患難與共的感情,更篤定張茂淵等的人就是她自己的青春或者人生。
哪怕他們都垂垂老去,哪怕風早已吹干他們那一點悸動的愛情,哪怕他們不再是他們,只是一把老骨想要彼此為伴不孤單、余生相依為命就好的人,張茂淵依然賭對了青春,賭對了人生。
張茂淵的倔強、決絕才等了五十二年、念了五十二年、也蹉跎了五十二年。如果他們彼此真心愛到不能沒了彼此,為何要錯過這五十年?
這是張茂淵的無奈,是李開弟的無奈,更是時光的無奈。
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他們逃婚私奔,他們自己的理智也不允許。
若張茂淵的父母健在,她至少有一根救命稻草,至少有可以調停的余地,若哥哥可以出力籌謀,她也會多一份希望和信心,多一份與他一起攜手的勇敢,不管世俗怎么看。
若李開弟愛她真的如此真切與迫切,他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在一起,相守到老,而不是老了才在一起。
五十年的等待是愛的宿命,彼此是不夠勇敢的命運,是緣分尚淺的歸途,是她高潔的靈魂,更是遺失的美好。
今生已經等到你,那就好好在一起。直到七十八歲張茂淵才做新娘,而新郎就是暮年老夫李開弟。
不管為什么在一起,至少張茂淵心里會多一份歡喜,畢竟五十二年他一直在她的生命里,而這等待,終究舉案齊眉。
我敬佩這女子愛的深沉與決絕,更敬佩她五十多年的執著等待換來十二年的相依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