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世
島上書店這本書,買了有兩三個月了。一直放在書架沒有讀,之前把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看完了,第一次感受到小說的魅力,眼睛濕潤好幾次!情節跌宕起伏,當看到最后一章,你才明白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你才明白故事中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聯系的,他們是陌生人,但他們不知不覺互相影響了各自的人生。第一次感受這樣的小說,讀來很享受。
剛考完試,閑來無聊就從書架拿出《島上書店》,放松一下心情。如果說《解憂雜貨店》情節迂回,跌宕起伏,有點懸疑,那么這部美國小說敘事平淡,柔軟,細膩。
這不僅僅是一部關于書的故事,更是一部關于生死,關于愛,關于生活的作品集。
-001-
一座與世隔絕的艾麗絲島,有一家維多利亞風格的小屋,褪色的門牌上寫著: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這便是“島上書店”。書店的老板是一個約40歲的中年男子―A.J.費克里!
故事以“死亡”開頭,剛剛經歷喪妻之痛的費克里酗酒買醉,厭世嫉俗,對生活充滿了絕望,但他卻是一個對讀書有些無盡喜愛的偏執狂。在妻子死后,他無心經營書店,在聽到前銷售代表哈維的死之后更加重了他憂陰郁的心情,任何人妄想給他推薦任何書,他對新來給他推銷圖書的阿米莉婭態度更是惡劣到極點,費克里不善言辭,無法向完全陌生的阿米莉婭訴說自己剛剛喪偶的糟糕心境。
阿米莉婭還是堅持給他推薦了一本書《遲暮花開》,阿米莉婭還沒介紹完,費克里就打斷了他,他們的交流以特別不和諧告一段落,阿米莉婭將《遲暮花開》放到辦公桌離開了。
作為生意上的伙伴,費克里和銷售代表哈維并無過多的接觸,但通過書籍,每年的幾次見面已經足以讓費克里把哈維看作親密的朋友。
在過去的五六年里,他跟那個人共度了好多時光,他們只討論過書,然而在他的一生中,還有什么比書更親近?
死亡讓從前的一切變得清晰起來。那為數不多的見面,那關于書籍的不同見解,在平常的日子里,他們都以為那是隨風而逝的閑談,即使真的發生爭執了吧,也不過換來一次暢快淋漓的精神交流。誰曾想,有一天,你會憑借這個來回憶和緬懷呢?
活的越久,你就會越發現,我們的親人,不止是血緣維系的那些人,更是那些與我們有共同愛好的、為同一件事著迷的人。
-002-
死亡讓一切變得沒有意義,但是新生卻給了人活下去的動力。新生承接死亡而來,讓人懂得,我應該好好活!
在某一天,費克里喝的酩酊大醉后,第二天醒來發現收藏的《帖木兒》被偷了(這本書價值連城,能賣到四十萬左右)。他覺得這個世界對他真是糟糕透了。
有一天費克里像往常一樣,從書店前門出去跑步,習慣性的沒有鎖門,當他回來,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一個小孩坐在地板上。
“你是誰?”
“瑪雅。”她對他微笑。
“你幾歲了?”
瑪雅伸出兩個手指。
“你兩歲?”
瑪雅又露出微笑,然后朝他伸出胳膊。
“你的媽咪呢?”
瑪雅哭了,費克里將她抱起來!
費克里成了瑪雅的父親,他教她讀書,教她寫小說,他不懂得如何養育孩子,關于吃喝拉撒,比如換尿布,他就去谷歌。瑪雅的一句句“愛你”、“爸爸”融化了他,他開始明白活著的意義。
這要命的愛,完全毀了他打算把自己喝死、把生意做垮的計劃。一旦一個人在乎一件事,就發現不得不在乎一切事。
瑪雅聯系了費克里跟島上居民。在之前人們認為費克里勢力、冷漠,有了瑪雅后,島上居民會順路去趟書店,給A.J.提養育孩子的建議,送一些小禮物―毛毯、衣服、玩具。島民也會順便買些書和雜志,書店又有了活力!艾麗絲島,這是一個脫離功利社會的烏托邦,這是一個島民安居樂業的桃花源。
瑪雅聯系了費克里跟蘭比亞斯警長。為了能多看看可愛的瑪雅,蘭比亞斯做了瑪雅的教父,不愛讀書的他也因此瘋狂的愛上了讀書,在書店定期組織警察讀書會。在費克里去世后,蘭比亞斯跟他的妻子伊斯梅接手了島上書店。(伊斯梅是費克里的小姨子,她的原配丈夫是個作家,經常在外面沾花粘草。一次伊斯梅失控,丹尼爾死于車禍,蘭比亞斯也剛跟自以為是的妻子離婚。在費克里的撮合下,他們走到了一起。)關系有點復雜,就不描述這些了。總之,他倆最后很幸福。
每個人生彼此交織著,影響著!最后,島上書店得以延續!就像書中一直提到的一句話:沒有書店的小鎮算不上小鎮。
想要了解一個人,你只需問一個問題:“你最喜歡哪本書?”
一天,瑪雅睡著后,A.J.不想離開瑪雅身邊,隨手拿起了那本《遲暮花開》―阿米莉婭給他推薦的那本書,他改變了看法,他給她打電話,為那天的事抱歉,他們聊《遲暮花開》,他們聊瑪雅,他發現他漸漸喜歡上了她,當他聽到她跟男友訂婚以后,他是多么傷心,后來,她告訴他,她跟男友吹了,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愛好。
是啊,即使對方再好,如果不能分享興趣,不能分享激情,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A.J.為了想早點見到阿米莉婭,A.J.借口帶瑪雅去阿米莉婭所在的城市的動物園藝造型公園玩,然而冬天的公園不開放。
生活中每一樁糟糕事,幾乎都是時機不當的結果,每件好事,都是時機恰到好處的結果。
他們戀愛了,然后結婚了。婚禮上他們引用了《遲暮花開》的一段話。
“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我們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驅車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遇到他(她)。你會被愛,因為你今生第一次不再孤單。你會選擇不再孤單下去。”
-003-
每一篇章的開頭,都是一部短篇小說的標題都是A.J.寫的關于小說的書評!因為好奇心,我百度了標題,這些書評,大部分我看不懂,不過開篇那個書評我很喜歡。《待宰的羔羊》,有時間讀一下!
剛開始我并不懂A.J.的書評放在這里是何用意,讀著讀著,才明白這些是他寫給瑪雅的。他愛瑪雅,他愛阿米莉婭,非常愛,非常愛!
我們讀書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單。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后就不孤單,我們并不孤單。
他想,讓她讀這些書,他想,在他死后讓瑪雅通過這些書了解他的心,他想,這些就是他的生活作品全集!
“爸爸。”瑪雅說。
他盡量想聽明白她在說什么。嘴唇動,還有聲音,會是什么意思呢?
幸好她又說了一遍:“爸爸。”
對,爸爸,我是爸爸,我成了爸爸。
患腦瘤的他,意識一天天模糊,聽不懂別人在說些什么!腦子里的單詞越來越少。
他會再試試,他永遠不會放棄嘗試。
“我們不是我們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讀的東西,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是愛,我們所愛的人。所有這些,我認為真的會存活下去。”
書店老板走了,一個時代可能結束了,所有人都在想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島書店將何去何從。就像前文我提到的,蘭比亞斯和伊斯梅接手了書店。他們有一句話變著說了很多遍:“沒有書店的小鎮算不上小鎮。”
瑪雅繼續上學,阿米莉婭換了一份工作,故事結束了。
沒有艾麗絲島,沒有小島書店,就像費克里每個篇章開頭的書評,我的閱讀品味也不等同于大家的。
-004-
在寫這篇文的同時,手里一直捧著《島上書店》,哪些情節淡忘了就去翻翻,將自己覺得感動的地方摘抄下來。這樣更有利于我不至于過早的淡忘了這個故事。
讀過就忘,不如不讀!
其實,還有好多情節也很好,比如《帖木兒》后來被發現是伊斯梅偷了它,為了給費克里做手術,將它拍賣,比如,瑪雅原來是伊斯梅前夫跟一個哈佛學生生的,再比如費克里的媽媽送給他一個電子閱讀器,他像發了瘋似的,他愛書,他更愛紙質書。有一句話寫的很好:“最快變老的方式,就是在技術上落伍。”瑪雅那篇短篇小說《海灘假日》寫的也很好――幻想她母親那一天是如何度過的!(將她遺棄書店的那一天)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沒有人可以自成一座孤島,至少沒有人可以自成一座理想的孤島!(前一段時間上課,突然覺得這是不是一句假言命題,可以出道行測題)
我想作者最后想表達的是書籍連接現實生活的某種意義吧。
每個人都能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我想,這就是一個故事存在的意義吧!
我們在二十歲有共鳴的東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一定能產生共鳴,反之亦然,書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我只想試著把故事脈絡敘述一遍,說的可能不太好,管它呢!我喜歡這樣的表達,我享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