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你的名字》席卷各大媒體頭版頭條首頁banner的時候。《在這個世界的角落》仍然憑著口碑,驚人又不意外地,獲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靠眾籌來完成制片,借影評人自來水推薦收獲人氣。果然,江湖總會有傳說。
總評
早就想慕名看看這部作品,一直拖到最近。嗯,說實話,看完之后心情很微妙,甚至有一點點失落。因為,它并沒有我想象中那么好。
先拋開歷史的恩怨 客觀看片
在還沒看過之前,我讀過一些關于作品的介紹。給我的印象是,導演想要展現的是戰爭年代日本普通民眾的生活,體現女主鈴純良堅韌的品質。希望觀眾們都能對鈴抱有同理心,去看待這部作品。
然后,無論是從票房、口碑還是獲獎情況來看。這部作品都容易讓人充滿期待。而實際上,我個人感覺這部作品的劇場版,戲劇沖突并不那么強。大概監督想要表現的是因為普通,放在那個烽火連年的戰爭年代,反而很有深意。能否體會到,就見仁見智了。
整部作品,以女主鈴的視覺切入。鈴是一個從小到大都有些迷糊的女孩。能畫一手好畫,但終究這才能也被時代埋沒。
像那個年代的很多女孩一樣。鈴年紀輕輕就背井離鄉嫁作人婦。本分地服侍丈夫和公婆。看起來很沒有自我的鈴,也會有自己的心思,在夫家找不到歸屬感的時候也會難過。但她始終克制,日復一日努力做一個賢惠的妻子。
雖然家中的日子還算過得去,時局卻越來越動蕩。日子越來越難過,戰爭一觸即發。即便如此,鈴還是有點迷糊又努力地過著每一天。
她會因為被夫家人取笑而郁悶,卻也想著能讓大家笑出來也是好事。這樣的鈴顯得很沒有個性,實則隱忍又單純。
直到鈴在吳市遇見自己的小學同學,已經成為海軍多年的水原,那個他小時候在意過的男孩子。我第一次感覺到鈴不是一個眾生相,而是獨立的個體。她只是長期的情感壓抑得不到釋放。在熟悉的人身邊,她好像做回了原本的自己。
也因為鈴被丈夫周作,拱手送到水原身邊。影片中,第一次我感受到了鈴的意志。她拒絕了水原的告白,憤怒丈夫的抉擇。從這個時候開始起,我覺得鈴的人格,越來越獨立。
不久后,在一次啞彈爆炸中,鈴失去了右手,還沒能保護好自己的外甥女晴美。鈴覺得自己越來越難在夫家待下去了,吳市的一切都讓她難以忍受。一番心里掙扎之后,她決定回娘家去。
然而,或許是天意。因為要去醫院復查,她推遲了回家的時間。就在她計劃要回去的那天早上。因為大姑子的一番話,她決定還是留下。幾乎與此同時,她的家鄉廣島就被核爆了。
核爆后,日本宣布戰敗。我認為,直到這里才是故事真正的高潮。通過廣播,整個日本都知道了戰敗的消息。鈴所在的吳市,有人升起了太極旗。一直迷迷糊糊的鈴,完全接受不了事實。她痛哭吶喊,這一場政府宣傳的正義之戰,讓民眾跟著付出了那么多。到頭來,卻什么都不是。
很多人覺得鈴這時候的臺詞很刺耳,對她的表現會報以冷笑,甚至冷顫。但這反應的是日本的事實。如果一個國家的政府不讓民眾知道真相,那么民眾是悲哀的,這個鍋鈴一個人背不起。
作品從一個很小的人物,去折射一個時代主題。不是疾風驟雨式的深刻,卻用最平凡的方式讓能夠產生共鳴的人,快速帶入。拋開中日之間深刻的歷史問題,鈴所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時代的不幸。就作品的意圖而言,我想是要借她在生活中展現出的堅韌,來表達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放回到歷史當中 果然越看心越涼
這部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從1933年開始。那個時候,日本已經開始了對華的侵略,東北已經淪陷成為偽滿洲國。再回憶一下歷史的時間軸,1929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1929年至1933年被稱為大蕭條。日本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嚴重的打擊,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而我們看到《在這個世界的角落》中,1933年廣島的市區街道,一片繁華祥和。我不禁感嘆,搶奪別人的資源,換回來的好日子,原來這么安逸。把侵略叫做圣戰的政府,持續給國民洗腦的同時,還真的為國民改善了生活。呵呵,所以,八百萬神明保佑,就讓普通老百姓安心地狹隘吧,對沒有燒到自己國土的戰爭視而不見。
然后慢慢地,好日子過到頭了。等到恍然大悟的時候,自己的國家不僅成了戰場,還是戰敗國。這個時候,要去展現一種打碎牙往肚子里吞的隱忍和堅韌。這種劇本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看了都要鼓掌,戲真的好足!
誠然,戰爭是少數人的意志。更多人是受害者,包括侵略國的吃瓜群眾。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細節,當天皇宣布戰敗的時候,最呆的女主一反常態地展現出玉石俱焚的決心。更多的人,對于戰敗和核爆表現出的一種事不關己的冷漠。
我反倒覺得女主才是正常人了!動手打人的人,被暴打之后,首先是會不甘心,而不是思考自己為什么要手欠去打人。若真要有同理心,我覺得鈴聽到戰敗時候的反應,并非不在這個角色自己的情理之中。
反而是那些冷漠的人,太可怕!不管怎么去理解這場戰爭,打得那么不計付出,輸了之后還不痛不癢。我覺得才最恐怖!好像戰爭都是你們不得已而為之,現在終于結束了。日本被核爆,吃瓜群眾也是受害者了。一來一去,嗯,好像就這么抵消了?頗有一種“不然你還想怎么樣?”的既視感。
欸,我能說臟話么?
到底要不要當成反戰片來看?
這部片,之所以能夠引發大家深刻的討論。當然是和它本身的戰爭背景設定有關。但實際上,戰爭在這部作品當中,并不太殘忍。鈴的哥哥死了,葬禮上只有一個裝著小石塊的骨灰盒。鈴徒手拿起骨灰盒里的石頭,以為那是哥哥的腦子。
空襲的時候,在半空爆炸的炸彈,在鈴的眼中成了渲染開的顏料。戰爭好像是在鈴的畫布上完成的,把血肉模糊的場景都丟到了一邊。通過對廢墟的展現,較為隱晦地描寫了戰爭的殘忍。防空警報拉響的時候,鈴一一說出注意事項,居然還感覺好呆萌。
所以,我能理解為什么影片在做PR的時候,一直沒有拿出“反戰”這兩個字。而真正對戰爭的反思,集中在最后戰敗女主的反應上。先來看看一直有爭議的劇場版的表現。
那么,實際漫畫中是怎樣的呢?
全是日文,首先要說一下大意,從右到左看。說的大概是:這個國家的正義正在消亡,順從暴力的人也會屈服于暴力。這就是這個國家的真相,我真希望什么都不知道就這樣死掉啊!
哦?怎么感覺和劇場不同了?
其實,劇場版中,也不是沒有表現出女主發現日本是侵略國,所以最后被暴力制裁。只是,劇場版的說法真的太過隱晦了,不如漫畫來得直白。
這種處理,我覺得也非常反應現在的日本對二戰的態度。對歷史沒有反思的那部分就不說了,即便有反思,也大都不愿意直白地說出來。我不知道是否應該要去想想,這種敏感話題電影,太過赤裸的表達,在日本可能無法公映。
我只是想說,這部作品,如果只是當做戰爭時期的家庭劇來看,確實是佳品。有溫馨有羈絆,讓人看到了戰爭時期對生活非常正面的例子。讓我一個出生在和平時期的人,開始反思自己有時不該去自怨自艾。
作為反戰電影的話,整個故事太過綿軟。整部作品對日常生活的描述太多,甚至在前期看著看著會容易跳戲。我并不覺得這是一個非要在戰爭年代才成立的故事。哪怕放在日本戰敗后,民眾生活很艱難的時期,鈴這個人物依舊立得起來。所以,我要表述的是,作為反戰片來看的話,就算剔除政治立場,這部作品也不夠深刻。
后 記
《在這個世界的角落》確實獲得了很高的人氣和話題量,也斬獲各種大獎。制作固然精良,看過之后,就如同我開篇所說,有一點點失落。關鍵還是看站在什么角度去看這部作品吧。作為一部動畫來說,作品還是可圈可點的。依舊還是推薦沒有看的諸君,可以去看看。
--------------------------------
想聽有聲版的良心補番,大家可以去荔枝FM搜索良心補番收聽。
關注微信公眾號:liangxinbufan(長按復制),收獲更多好番推薦。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