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了一個TED,大意是未來二十三年,科技發展會讓一些傳統行業的人失業。視頻中講到,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都會讓一些工作丟失,比如說1915年前人們都是乘坐馬車,但是汽車的發明,讓馬和馬車夫下崗了,現在這種職業雖然被保留下來,但是作為一種觀光而非普遍的職業存在。人工智能會讓重復性體力工作、藍領、組裝及相關工作的人,會讓司機、配藥師、律師、分析師、翻譯等傳統行業的工作者失業。
所以很多人為了避免失業,為了更好的發展,又一次重視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最近幾年,不少年輕人甚至年紀大的都在學習,知識經濟也逐漸興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這兩天我還在教50多歲的父母如何學習用微信、支付寶、外賣等工作,讓他們學會用一些智能設備的操作,不落伍呢。
02
可是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好是兩碼事啊?就像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你可以列出很多目標,列出目標和實現目標也是兩碼事,而我們需要的是怎么達到學習效果,怎么實現目標?
拿學習來講,學習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有讀者給我發消息說,我也在學習考公務員,但是一看那些題目都頭大,好煩躁,每年學習、報了班還考不過,分數都很低。
有的人說,我也想看書,但是就是翻了幾頁都看不下去了,看了也記不住,特別是那種系統性的書,很枯燥,不知道怎么讀?......
我在想,這世界上總有一種優秀的人,他們也和我們一樣面臨著枯燥的學習,但能堅持學習,他們和我們一樣明知道麻辣的火鍋很好吃但是為了好的身材,每天選擇吃一些清淡的青菜,結果他們能取得好成績,他們能擁有好身材,身體也健康。
他們怎么可以自身管理的那么強,或者說那么自律,其實一些自律者都有清晰的目標,并懂得學習和目標之前的關聯。
比如今年我要實現簡書5萬粉絲、10萬喜歡的目標,就必須要寫出好文章,這樣才有可能被編輯推薦,這樣才有可能得到讀者的喜歡,進而關注我,所以這就是我清晰的目標。那么我就把這個目標與每周要寫出3篇高質量的文章相結合,所以我會為此擴展閱讀、整理素材、花時間思考、利用每天工作8小時之外和周末休息時拿出整塊兒的時間來寫文。
其實學習、實現目標也是一樣,很多人一開始做的時候會特別用心、全力以赴,但是慢慢的就放棄了:辦了健身卡,剛開始去的比較勤,后來沒多少次不去了;要考研成功,剛開始在自習室天天都去,后來就去了少了;要學英語,一開始打卡,每天甚至上百個單詞記,后來慢慢的不學了;要早起,剛開始幾天每天5點起床,后來就又起不來了......有句話叫“三分鐘熱度”,大概就是說的這種一開始行動比較好、執行力比較好的人,目標列出后剛開始大多數都在執行,可是慢慢的有效執行的寥寥無幾,這種行動力衰退在大多數人身上都能看到,這絕不僅僅是懶惰,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別總說自己懶癌好嗎?越早明白這一點,越早實現自己的夢想清單!》說到過這個話題。為什么,這就是認知能力不足,目標不夠清晰,不真正了解行為跟目標之間的關聯。
或者雖然知道這么做有用,但或許沒有必然有用,或者不這么干沒準也有用,或者你在期待更好的方法,簡單省事,不那么累的。
持續學習、實現目標的重點在于你的認知,你越是清楚這件事對你很重要,你才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做。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里主人公安迪那樣,他知道自己是被冤枉要走出這個牢籠,所以就每天用小錘子鑿洞,一點一點的鑿,堅持了19年。就像“望梅止渴”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那樣,曹操的人馬快要渴死走不動路了,曹操告訴他們在堅持一下,前面有一篇梅子林,那里的梅子好吃解渴,結果他們加快行軍很快找到了水源,所以要給自己畫長餅,設定一個動力。
所以越是確定你真正想要什么,越是確定你做的這件事情能夠有效導向那個目標,那么我學習和實現目標的動力就越足。
03
讓激勵即時可見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我們學習和打游戲是很相似的,都是任務制的,但是為什么游戲比較受歡迎呢?是因為游戲有一種即時反饋機制,這一點很學習不一樣,在游戲中,你每完成一個任務,比如你殺了一個怪物,你就能相應的增加一個分數,而且它還有很多反饋的數據:生命值,魔法值,經驗值,金幣數等等。
但是我們看書就不一定了,不管你一時塞了多少知識,你可能看上去都沒有什么變化,很多人很難堅持下來看書。
曾經有讀者問我“能不能推薦一本書,讓我立馬就能寫出爆文的那種?”,我給她推薦了《文心》,是語文學家夏丏尊、葉圣陶先生合著的一本近一個世紀經久不衰語文學習知與行之書,她說聽到沒聽過,問我是不是騙她,后來我覺得這個孩子太浮躁了,便也沒說什么了。寫出好文章這件事哪能是看一本書或者幾本書就一下就從小白成為大師的啊,推薦的寫作書都是讓我們學習寫作的規則,然后不斷練習、不斷寫才能寫好的。
所以很多人因為反饋不即時,就很容易放棄。就比如一個人我跟他說每天跑5公里能減肥,他堅持了不到一個星期,沒看到瘦就放棄了。但是他如果能夠堅持1年,試試看?我是堅持了半年瘦了30多斤。(詳見文章《我是怎么用半年時間減掉30多斤的?》)
人都是短期刺激的動物。如果讓一個孩子堅持5分鐘不動,給他一塊糖,他能堅持下來;如果你讓他一下子堅持50分鐘,再給他50塊,他可能最后選擇前者,因為他可能堅持不下去,最后一塊兒糖也拿不到。所以就是學習和實現的過程中,我們就需要給一些自我激勵或者短期刺激獲取成就感,更好的堅持下去。
曾經在實現目標的文章中提到了激勵的重要性,也引用過稻盛和夫的例子,他之所以堅持下來研發出新的更好的產品,就是會把每次微小的進步、那種小精進的事情告訴別人,激勵自己不斷投入到研發中。
我去年實現了遴選成功的目標,就給自己獎勵了一場旅行;跑了1000公里,就獎勵了一雙智能跑鞋;減肥成功,就獎勵了一身衣服等等,激勵很重要。
其次,就是目標分成小目標,把一個宏偉的目標分為短期、中期或者遠期的目標。我列三年實現100萬的目標,那么第一年就是實現月入過萬,第二年30萬、第三年50多萬,這樣一步一步來,第一年,我就努力實現月入過萬的目標,于是我寫作打賞、付費咨詢、業余輔導等實現了。今年目標30萬,我遴選到一個大城市的單位,工資就翻番,其余靠寫作、付費咨詢、業余輔導,加上關注的讀者增多、影響力擴大,可以開發網課、演講分享等實現更多收益,就這樣把目標分解下去,更好的實現。
我們要把每個目標分解到小目標,這個小目標都是收益可見的短期目標為止。比如你想有1萬讀者關注,就需要分解到寫100篇文章,每天增加30粉絲這樣,然后就用心寫作、用真誠的文字、用高質量的文章。
我們學習、完成目標就像升級打怪一樣,分解目標從確定收益的短期目標開始。如果開始你分解出來的短期目標,達到以后沒有收益或者收益不確定的話,那你就得重新分、繼續分,直到讓你學習和目標達成變成和游戲一樣有吸引力為止。
04
構建獎勵系統的價值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看書學習能產生價值,大家都懂。但是到底有多大價值,可能我們無法估計,所以我們就要計算出來它的價值。
學習收效可能不是每天都能查收到的,不像你工作一個月可能收入到一個月工資一樣,可能你學習或者目標達成要經過三個月或者一年甚至更久才能顯現。
比如你曾經大學學習英語,走上工作崗位還在堅持,可能一時用不著,可是突然有一次你和老同事去參加一次重要的銷售談判,結果對方中負責談判的恰好是外籍人士,你同事不會,結果你用英語和他們流利溝通拿到單子,你會不會特別驚喜知識用上了,產生價值了。相反,如果你不會,比如你寫作比較好,但是不會演講,主辦方辦了一個讀者分享會,你站在臺上講不出什么或者效果一般般,會不會感覺“書到用時方恨少呢?”。
我去年一個月減肥10斤,每天跑10公里左右,上兩小時的單車課。后來,發現一塊兒去健身房去的漸漸少了,但是我仍舊在堅持,每天打卡,因為我是這樣換算的,一個月減肥10斤,我三天減1斤就好,太劃算了,于是我就堅持下來了。所以這種目標就是“長期高回報”的事情,或者叫做那種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曾經看到過一個假設:你希望自己能夠10年賺到1000萬,也就是你每天能有3000元的工資,那你怎么才有3000元工資呢?你需要努力工作8小時之外、利用8小時之外的時間,每天5點就起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堅持看書1小時、學習網課1小時、學習英語1小時、健身1小時等等,你就會覺得這種付出對應的回報是值得,所以會去做。
你或許會說3000元的日工資哪有那么容易?是的,容許懷疑,這只是一種計算的方式,你也可以計算出符合你認知的方式。就像《奇葩說》選手艾力把時間管理用34塊金幣法、一年的8760小時這樣的方式計算一樣,只要懂得什么樣的事情如何計算就行了。現在,為今后的你設立一個賬戶,你每天的努力就像存一些錢一樣,堅持10年加上復利,說不定一次取出來那天就是一筆巨額財富,到那時你會特別感謝曾經這么努力的自己。
如果說成功有一定標準,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年輕人應當積極主動,不斷嘗試與實踐提升自己,機遇來了才能把握住。為遇見更好的自己加油!
自薦首頁文章(閱讀量上萬、過千贊或評論多的文章):
刷遍朋友圈的2018年度計劃 |努力實現100+個目標,我就是想要開掛的人生!
剁手200多本書,這5本治愈過我的書,希望也能在這個冬天溫暖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