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為編外小編,你希望通過做早報,學習什么?
主要學的是: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觀點)輸出,這三個方面
如果能靈活掌握這三個方面,對你的成長是很快的,2002年的時候吧,我進入互聯網的時候就是做編輯的,那時候就是做類似于早報這樣的東西,當時做的是互聯網周報。工作邏輯是一樣的。
作為一個早報的用戶,覺得現在的問題:
- 今日熱點,不熱
- 資訊快覽,不快
- 信息量有點大,抓不住重點,有網絡、硬件、融資信息,手機、還有企業信息等等
2. 早報給誰看的?
用戶:互聯網、泛互聯網圈子,他們其實自己的信息來源已經比較豐富了,如果僅僅是單純轉發信息摘錄,會略顯單薄一些。所以i黑馬用的是偏互聯網行業方面信息,以信息+網友點評的方式。其他的有很多種,也各有風格。
你們也要找到屬于自己的態度,自己的風格。
3. 從做編輯的角度,哪些信息是受歡迎的?也就是說,取巧的角度,怎么用更少的內容,做到更高的傳播效率(重點)
- 大公司大事件
這個可遇不可求,出現了,大家都會知道,一般偏負面的會較多,負面的影響面也大,會很受關注。你做了,也不會被人說你重復了,但不做,人家就會說,你做早報的連這個都沒提,質量就受質疑了。所以這部分要思考的是角度和深度,這點盡量不要漏,比如3.1的早報,有兩個大事件漏了,樂視被亞足聯停了亞冠的合同,百度掛了半小時。
大公司大事件,其實每天都會有一些,這部分要有保障。 - 大公司小事件
一般比如微信上新版、支付寶上新功能等,這個重點說影響,也就是說這功能上線了,好還是不好。比如,昨天晚上的關于公眾號轉讓的,其實就一個事情,這意味著賬號可以流動了。所以最吸眼球的標題是:公眾號轉讓,撬動千億的黑色產業。 - 小公司大事件
一般是負面信息,比如誰誰被查了,誰誰倒閉了。
當然也有一些是拿了巨額融資之類的。 - 小公司小事件
可有可無,能不放就不放。
這個邏輯,其實就是娛樂編輯的邏輯。對應來看,
- 大明星大事件,艷照門、王寶強離婚案等
- 大明星小事件,周杰倫發片了,王寶強新電影上映
- 小明星大事件,林妙可被北電拒了
- 小明星小事件,只能花錢買通編輯發軟文了
那么,針對以上的兩個問題,建議
- 今日熱點,大公司大事件,小公司大事件(負面),放在這個區域
- 資訊快覽,大公司小事件,小公司大事件(正面),放在這個區域(數量減少)
硬件的內容可以減少一點,不具備傳播性,除非,是大公司出來的新東西,已經確定的會產生影響的,因為硬件的感知是比較弱的,不是馬上能獲得的。比如今天最后一條,其實就意義不大。
4. 早報不是做三手信息的中轉站,也要表現態度
- 為民請命,調動情緒,如樂視的,樂視被亞足聯停了合同xxx,那么收的會員費,退嗎?
- 挖掘深度,你通過信息整合,告訴大家一個角度,比如百度掛了,百度公關竟然調侃而不辟謠了。
- 調侃,這個可以理解吧,以小編苦逼的身份去調侃那些大事件。
- 數量減少,可以稍微少一些,但嘗試加入一些個人的色彩進去。
- 預判,未火你報,要做到的是“今天有人跟你聊,哎呀亞足聯停了樂視的合同,然后你冷冷的說,3天前我就知道了”這種感覺。
5. 信息來源問題
做早報性質的,其實非常鍛煉信息的廣度,我每天大約會快速瀏覽3、5個APP的5-10屏,早上起來刷牙前就搞定了,大約會花半個小時,知道有哪些事情了,然后套用上面的邏輯去看看。
中午和晚上睡覺前類似。
這樣的做法是快速獲取更大量的信息,5-10天之后,你就會對熱點信息的跟蹤做到很順手了,對于一些事件,從剛出來的時候就判斷,會不會火是很有幫助的。
- 新聞網站,早上起來,遍歷幾個新聞客戶端
- 社交媒體,朋友圈(前提是和你好友超過500+)、微博熱門
- 知乎:熱門話題,這個略難,但是你可以訂閱多一些話題,每天養成刷一下的習慣。
但也沒必要在這些信息里面,浪費太多時間,每天控制在1個小時內足夠了。
另外就是橫向擴展,互聯網的人,其實對互聯網本身的信息關注度本來就很高,反而是一些泛互聯網的話題,會讓人有一種“我靠這也能火”“這我居然不知道”的感覺。
6. 社群早報也需要運營
- 要有回應
不能撲通扔一個早報的內容就完事了。比如,一些馬甲或者腦殘粉,在里面發,
“我操,今天怎么沒早報了?”
“早報被狗吃了嗎?怎么還沒有。”
然后過一會兒再發。偶爾停個一天的,然后腦殘粉開始給你們發紅包,跪求早報。(腦殘粉=運營出來的人) - 利用大V
比如,有人在里面發,早報呢。
然后,我在后面補一句:對哦,特么今天沒早報,吃飯都不香了,然后發個紅包,給小編鼓勵下。
其他人一看,這早報原來布老師也看啊,然后讓老黃也出來說一下。我擦,原來老黃也看啊。這早報我是不是得重視一下啊。 - 內容先行
所有的運營都是基于你的內容質量的,先提升內容質量,再想運營方法。
最后,補個建議就是找到更多更適合的平臺發布。早報建議放到今日頭條、網易號等地方去,這些地方的收益要遠大于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