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靜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代的大文豪,天縱英才,他在詩詞方面顯示的藝術才華,無與倫比。
蘇軾對月亮情有獨鐘,描寫甚多。月亮照耀著蘇軾的天空,這一照,便詩詞翻滾,故事成堆,千古流傳。
月亮隨著蘇軾仕途的起落,心情的起伏,或圓或缺,或明或暗。
元豐二年,蘇軾因與新法政見不合,被貶謫湖州。奉調時,他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卻被新黨中一些奸佞小人在表文中斷章取義,上綱上線,羅織罪名,從而引發一場文字獄,造成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中,新黨們擺明了要置蘇軾于死地,后經朝野元老多方營救,也幸虧北宋時,太祖趙匡胤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烏臺詩案,蘇軾受盡凌辱,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烏臺詩案前,蘇軾詩詞里的月亮,輝映大漠長天,豪放超逸,灑脫深情。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此詞作于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調任,即將離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本詞。
蘇軾與陳襄在杭州共事兩年多,兩人同心同德,組織治蝗,賑濟饑民,浚治錢塘六井,獎掖文學后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如今即將天各一方,心情豈能平靜?
詞人豪放走筆,描寫了有美堂的勝景,花燈初放時杭州城的繁華,結尾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仿佛忘掉了世間的紛擾,進入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境界。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象征著他們人格的高潔,友情的純摯。
全詞沒有送別詩詞中慣見的纏綿感傷,而是借月亮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情懷。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起句陡兀,一“狂”字籠罩全篇,氣象恢弘,感情縱橫奔放,寫盡胸中雄健豪邁的磊落之氣,充滿陽剛之美。
北宋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國勢羸弱,時常受到遼和西夏的威脅侵擾。蘇軾熱切關注著國家的安危,他渴望奔赴前線,實現殺敵報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喻指遼和西夏。蘇軾多么想在戰場上,緊握雕花的強弓,把對敵人的滿腔仇恨,凝聚在拉得圓如滿月般的弓弦上,看準那西北方的敵人,狠狠地射去。
一首生活隨筆式的小詞,蘇軾卻寄情感于滿月,寫得氣韻鏗鏘,充滿了愛國的激情。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當時蘇軾因政治失意,自請外放任密州知州,與弟弟蘇轍已分別七年。中秋夜,詞人面對當空皓月,心潮起伏,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中秋之夜,蘇軾對月抒懷,由月的圓缺想到人的離合,由望月轉到怨月,進而又替月開解,最后從宇宙人生本不完美的認識之中獲得解脫,以共賞明月作為心靈的慰藉。由此開悟:自古以來人事難全,又何必為暫時與弟弟的離別感到憂傷呢?詞人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充分展示了蘇軾對人事的達觀,同時也寄托了對未來的希望。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共嬋娟”就是共擁一輪明月。蘇軾借千里明月寄托對弟弟蘇轍的懷念之情,但又不限于此,也是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人的美好祝愿。
此詞通篇吟月,卻處處關合人事。詞人與月對談,探討人生意義,最終從自然明月里得到慰藉,擺脫了人生煩惱,實現了人生清雄曠達的境界。
因烏臺詩案,蘇軾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黃州的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烏臺詩案后,蘇軾詩詞里的月亮,顯得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在他看來,千古風流人物也免不了被大浪淘盡,一己之榮辱窮達又何足悲嘆?人類既如此殊途同歸,則汲汲于一時功名,不免過于迂腐了。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他遂發出"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中所說的那樣:"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消極悲觀不是人生的真諦,超脫飛揚才是生命的壯歌。既然人間世事恍如一夢,何妨將樽酒灑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脫卻苦悶,從有限中玩味無限,讓精神獲得自由,以此保全傲岸的人格,養護淳至的精神。
蘇軾另一首詞《念奴嬌·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這首詞也是蘇軾貶謫黃州時所作,內容奇幻、情感深沉。蘇軾采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描寫登高望遠時,幻想月宮美妙的景象,抒發徘徊月下時乘長風翻然歸去的愿望。“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詞人把天上的明月當做知心朋友,邀月談心,充分表現出他對精神解脫與身心自由的向往與追求。
再來看蘇軾的《西江月》: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這首寄情山水的詞,也作于蘇軾貶謫黃州期間。月照溪水,美景如畫,“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水上月色皎潔,如同瓊瑤美玉。蘇軾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靈的心境,描繪出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月夜人間仙境圖,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中,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擾,表現了詞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當然,蘇軾詩詞里的月亮也有月缺的時候,也有清冷的時候,也有悲涼的時候。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時的抒懷之作。對于剛剛經歷過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劫后余生的感覺無疑是痛苦而憤懣的。“缺月掛疏桐”,“缺月”撞見“疏桐”,何等的凄涼、愁苦。“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幽人遇見孤鴻,又是何等的孤獨清冷。“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人寧守寂寞清冷,也不愿攀高結貴,隨波逐流。蘇軾借月缺夜孤鴻影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讀蘇軾的詠月詩詞,感受他在逆境中痛苦、憤懣的一面,但更多感受的則是他豪放天然、飄逸豁達的詞風,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對人生富泰窮通的諒解,淡泊曠達的心境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一生仕途偃蹇,命運多舛,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沒有失卻對生活的汩汩熱忱而一路激流勇進,卓然傲立。人生的磨難和宦海的沉浮,反使他人生月亮的光輝更加明澈,傾灑在詩詞的長廊,時而豪雄縱放,時而清曠放達,時而至美凄婉,無論豪放曠達或憂傷,都成了千古絕唱。
詞壇一代盟主的月亮,將永遠閃耀在宋代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的上空,熠熠生輝。